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家庭教育中应区分孩子的行为与动机


  行为心理学家认为,人类任何行为的背后,一定有着内在的心理动因,也就是常说的动机。但是行为和隐藏在背后的心理动因常常并不是一一对应的,表面上看似相同的一个行为,可能分别有着不同的动机,而同一个动机,在不同的情境下也会引起多种不同的行为表现。因此在对人类行为进行分析和矫正时,一定要找到某个行为背后的心理动因,将行为和动机区分开来。
  从行为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家庭教育很大程度上也就是对孩子的行为进行分析和不断矫正,以达到家长所期望的要求的过程。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对孩子的各种行为进行教育时,也必须把孩子的行为与行为背后的心理动因区分开来,各自对待,才能收到满意的效果。
  在家庭教育中,孩子撒谎是让很多家长感到头疼的一个问题。很多家长一碰到孩子有撒谎孩子的行为,就认为孩子是在欺骗大人,并进而认为孩子的品行有问题,不够诚实,因此严加斥责。可是尽管很多家长对孩子撒谎的行为进行了严厉的惩罚,孩子依然还可能在以后某个时候在同一个问题上撒谎。
  对于孩子撒谎这样一个行为,我们家长应该首先冷静下来,仔细分析一下孩子撒谎的心理动因是什么。事实上,孩子撒谎,有可能是因为害怕大人的责骂,为了逃避承认事实可能招致的惩罚;还有可能是因为孩子本身对事实的理解与大人不一致,有些小孩按自己对事实的理解来解释,而家长却从他们的角度并不那样理解,于是家长就觉得小孩是在撒谎;有的孩子为了满足虚荣心,也可能会自吹自擂以获取他人的注意或赞赏;也可能孩子撒谎是出于一个很善良的心理动因,比如只是为了帮助同伴掩饰某件事情。至于故意欺骗,或者品质不好,只不过是可能引起撒谎这个行为的心理动因中的一个。但是,家长对于孩子说谎,往往就直接把孩子从品行上给予否定,家长可能会愤怒地斥责孩子"不学好"、"不诚实"、"坏孩子"等等。有的孩子就会觉得很委屈,觉得父母不理解自己,严重的还可能将错就错,破罐破摔,向坏的方向发展。还有可能孩子因此而变得畏惧、胆怯,在遇到恐惧的事情的时候,更加倾向于用撒谎来逃避。
  因此,当家长发现孩子撒谎时,首先要了解其真正的动机,把行为跟心理动因分开,千万不要一看到是撒谎行为就动辄斥责,甚至棍棒相加。最好是另找一个合适的时间单独与孩子谈心,仔细了解孩子说谎的潜在原因。年龄比较小的儿童由于判断不准,往往把心里想的当作事实说出来,家长要用心去体会孩子的内心需求,而不是简单责备孩子说假话,并且耐心教导孩子区分现实与幻想;如果撒谎是为了避开痛苦的经验或回忆则应该真诚关怀孩子,指导他直面问题,敢于承担责任;有的孩子撒谎是为了逃避处罚,家长应该忽视孩子的谎言,接纳孩子的恐惧情绪,容许孩子犯错,让孩子有说实话的勇气。
  在这里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则,那就是家长对孩子行为的惩罚,一定要针对行为本身,而不是否定孩子的品行,惩罚的目的也是为了减少不良行为的再次出现。因此,当孩子撒谎时,有时候对孩子进行一定的惩罚也是必要的,但在处罚完之后,还要跟孩子讨论他为什么要那么做的动因,帮助孩子学会正确处理以后遇到的类似问题,而这是比惩罚本身更重要的。事实上,真正品行不好的孩子是很少的,对于绝大部分孩子来说,他们的一个坏的行为,都可以从他的角度找到一个良好的动机。要让孩子建立一个概念,那就是,只要做错了事情,就应该承担后果,而不管是否出于良好的心理动因。惩罚孩子是因为孩子做错了事情,但并不是孩子品行不好,并不是否定孩子的动机。
  反过来,对于孩子良好的行为,家长在进行肯定和表扬的时候,也要对行为和心理动因做区分,而不是笼统地赞赏、表扬。首先家长应对孩子的每一个良好行为作出肯定,当然肯定和表扬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让孩子明确地知道,自己的什么行为是家长所期望出现的,从而在以后继续坚持。在肯定了孩子的行为之后,还要继续同孩子探讨他为什么这么做的原因,了解孩子行为的心理动因,并对孩子的动机进行客观的分析,肯定其正确的动机,也要指出孩子可能并不正确的心理动因。通过这种方式的持续教育,来帮助孩子建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良好的品行。
网站目录投稿:若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