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重点分析了现代高校中思政教育工作的主要问题,分析了隐性教育的基本概念,从与专业思想教育结合、组织社团活动、拓展实践空间等角度进一步探讨了隐性教育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隐性教育;思政;实践 思政教育在高校大学生中的作用十分重要,需要不断拓展思政教育的空间和手段,不断提升大学生人生价值理想的先进性,正面性,才能使得他们进入社会之后更好的引领社会正能量。隐性教育是现代教学的新方法,可以实现思政教育质量的提升,构建学生创新意识的提高,优化学生参与思政教育的主动性。笔者从事高校思政教育多年,对其存在的问题有着一定的认识,并认为这种隐性思政教育更加具有实际应用意义,有利于高校思政教育的有效开展。 一、高校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思政教育缺少系统性 思政教育主要还是教材中的课文教学为主线,学生学习相关的思政理论都是在课文中学到,人生道德观念提升可以通过大量的案例。教材课文的教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学生人生价值观念的提升,但是对其实际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缺少必要联系,学生对不同情境下的人生理念、价值取向等方面的教育缺少必要的梳理,学生参与思政教育的机会很多,但是对不同情境不同的思政理论缺少必要的系统化的理解和认识。因此思政教育需要与更多的其他教学相结合,实施更加有效的教学过程。 (二)思政教育缺少实践性 严师出高徒,很多教师都坚守这样一个信条[1]。在一些高校里,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只是停留在理论讲解之上,在教学质量提升方面,却没人关心,学生对相关的理论知识的理解缺少必要的实践环节,因为理论教学必须有实践的支撑,才能实现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有效理解和认识,更好地激发学生参与思政教育的主动性。在高校里,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更多,例如,生产实践、参加见学等都是思政教育最为天然的实践平台。 二、隐性教育的基本概念 所谓的隐性教育是美国一教育学人士提出的,即在实施教育的各个环节,不同课程、不同环境里,实施某一内容的教学,实现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过程。这样隐性教育实现了教学过程中的形式更加多元化、教学效果更加明显,可以实现学生对相关课程的主观能动性,是现代教学思想的典型代表,需要进一步构建现代隐性教育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应用,因为思政教育具有长期性,需要不断对大学生讲授相关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底线、职业诚信等方面的思想灌输,这样才能有效树立大学生提升思想觉悟,引领社会正能量的艰巨任务。 三、应用多种隐性教育措施 提升高校思政教育质量 (一)实现与职业思想教育的有效结合 高校专业学生今后是要从事专业化的技术工作,他们需要从事一线的操作,这样实际的操作都是需要从业人员具有很强的责任心,具有爱岗敬业的优良品质,这都是需要在校期间,对其进行正确的职业道德教育,不断树立高校专业学生对本质工作的热爱和敬畏,有效职业道德教育是学生提升自我职业操守的思想教育基础。因此,其思政教育与职业道德教育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由于两者教育目的、内容、形式上存在类似性。在完成相关教学任务的过程中,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也具有类似性,引入更多的案例式教学模式,在案例选择方面更多的融入高校专业的实践内容,这样可以实现两种教育的有效融入。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融入更多的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加强这些手段的灵活应用。 (二)组织社团,营造思政教育氛围 大学生是高校发展的源泉,没有学生学习氛围提升,学校发展就像离开水的鱼,没有发展活力[2]。习总书记说,群众路线教育始终在路上,没有终点。可以以群众路线回头看为载体,高校可以借助这一平台,开展思政教育,倾听学生在学习、生活、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不断创新发展思维,最大限度地解决他们的问题,为其解决后顾之忧,这样一来,学生可以全身心的投入学习之中,更好地提升自我素养和价值。具体来说,开展学生座谈会,接受他们提出了各种合理化建议,不断优化学校民主氛围,尊重他们的创造精神,不断提升他们参与学校发展的积极性。与此同时,实施人本主义管理,学校以团组织的名义,实现教师与学生的联系活动,不断拓展团组织关心学生生活学习的平台。团组织不断拓展学生的业余文体活动,在团组织的活动中,融入更多的思政教育,号召学生积极参加,这样可以实现学校文化氛围的提升,营造更加和谐的校园氛围。 (三)拓展实践空间 实践是思政教育的重要一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加学生参与实践的时间,更好地满足学生对于相关思政理论的实践理解。在专业课程设计的生产实践中不断融入职业道德教育,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不断融入人生价值理念的正面引导,同时积极拓展思政教育自身的实践教学,社会公益活动的开展可以实现学生弘扬社会正能量。 四、结语 社会信息的传播速度和方式使得信息没有经过有效过滤,就传递到大学生这边,他们的人生价值观还没有形成,在一些问题的认识上还存在一些误区,因此加大正面的思政教育引导十分重要,需要进一步拓展思政教育的空间和手段,隐性教育就可以实现这一目标,提升思政教育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杨坤蓉,文霞,欧阳寒雪,王羽,艾玉萍,王大刚,等.医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策略初探——以重庆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学生为例[A].决策论坛——政用产学研一体化协同发展学术研讨会,2015,12:169-170. [2]贾荣圣,常康,徐志成,等.倡导美德善行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研究——以泰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路径选择为例[A].江苏省第八届学术大会学会专场论文哲学社会类论文汇编,2014,11:159-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