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建立以扩大就业为导向的政绩评价体系作用和重要性


  近年来,建立以扩大就业为导向的政绩评价体系呼声越来越高。2008年1月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第七章监督检查部分中明确"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建立促进就业的目标责任制度。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按照促进就业目标责任制的要求,对所属的有关部门和下一级人民政府进行考核和监督。" 十八届二中全会中确立"健全政府促进就业责任制度。"国务院每年下发的"关于促进就业"通知,自2009年开始,每次都在通知的"强化组织"部分特别说明"把重点就业指标作为政府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由此可见,建立以扩大就业为导向的政绩评价体系,对科学评价领导干部政绩,决定地方政府的行为取向、领导干部从政的方向有着极强的导向作用。
  一、有利于转变发展方式
  长期以来,各级政府政绩的考核往往是以经济数字的GDP论英雄,在这种政绩观的驱动下,一些地方政府为追求GDP数字,不惜以破坏环境、浪费资源为代价,。在我国很多地方,连续多年保持GDP高速增长,却导致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与破坏,对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威胁。转变发展方式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应将民生工作特别是扩大就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作为政绩考核的最大"硬指标"。
  二、有利于落实政府职责
  就业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促进就业是政府的重要职责。在我们国家,更是各级政府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重要体现。把扩大就业列入政绩考核范围,能够有效地促进政府履行促进就业职责,对于解决关系举国民生的就业问题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一是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十八大首次把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写入党的代表大会报告,把就业提升到了一个新的战略高度。"就业优先"已成为我们党治国理政、改善民生的重要方略。发挥政府在就业规划、劳动力供求调节、健全劳动力市场体系、维护劳动力市场秩序、提供就业服务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二是落实积极的就业政策。我国积极的就业政策体系已经基本形成,关键是要下大力气狠抓政策落实。三是加大就业资金的支出力度。财政支出要加大对就业的支持力度,特别是对就业困难群体、创业者的支持尤为重要。就业困难群体,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缺乏就业能力,应该通过加大技能培训、财政补贴等方面的投入力度推动就业。四是促进创业带动就业。近年来,由于经济结构的升级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我国经济增长吸纳劳动力的作用有所减弱。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情况下,更要强调以创新带动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形成发展经济与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劳动者创业,不但解决了自己的就业问题,还可以通过合伙创业、组建公司等方式带动更多的人就业,培养和造就更多的创业主体。要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政府要从鼓励劳动者创业出发,在税费征收、小额贷款、社会保险补贴、等方面给创业者提供更多的方便,降低创业门槛,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要加快制定面向全体城乡创业者的优惠政策,鼓励更多的人创业,实现就业的倍增效应。
  三、有利于改善民生
  就业关系到所有劳动者及其家庭的切身利益,是一个人立身之本,有了稳定就业人们才会对生活充满希望,才能够安居乐业,生活才能稳定,社会和谐稳定就有了最坚实的基础。对失业者来说,岗位就是家庭的柴米油盐,就是生活的衣食住行。从整个社会来看,如果就业不充分,人们就生活无着落,就意味著社会存在大比例的低收入者和中低收入者,一部分人失去了生活来源,就意味着购买力偏低,有的人干脆就缺乏购买力,而如果大面积的人缺少购买力的话,缺少发展经济的动力。所以说,就业工作直接影响到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要把扩大就业放在政府工作的首要位置,从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群众基本生活角度出发做好就业工作,解决好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的就业问题。努力让每一个有就业愿望的人都能找到合适工作,切实把实事好事办到老百姓心坎上,最大限度地满足劳动群众的就业需求,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老百姓。
  四、有利于优化就业环境
  建立以扩大就业为导向的政绩评价体系,有利于调动各级政府优化就业环境的积极性,为就业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一是建立公平的就业环境。发挥政府作用维护就业市场秩序,创造公平、公开、公正的就业环境;规范人力资源流动和就业相关各方面的行为,促进市场诚信体系建设,严肃查处虚假招聘、就业歧视、乱收费等扰乱就业市场秩序的行为。统筹城乡就业,促进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和农村劳动力的有序和稳定转移,不断理顺和优化城乡就业关系,努力扩大城乡就业,提高城乡就业的现代化水平。二是发展经济拉动就业。发挥政府投资和重大建设项目对就业的拉动作用,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政府的公共投资和社会投入,一定要与就业岗位增长直接挂钩,同样是增长,要向能够带来更多就业岗位的项目倾斜。三是完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服务功能。按照统一领导、统一制度、统一管理、统一服务标准、统一信息系统的要求,统筹规划公共就业和人才交流服务机构建设,形成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逐步建立公共就业服务标准体系,明确公共服务机构设施建设、设备配置、人员配备等具体标准,为服务对象提供规范、便捷、优质的公共就业服务。建立统一开放的人力资源供求信息网络系统,加强人力资源信息资源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完善人力资源市场供求信息发布制度,发挥信息在引导人力资源市场化配置中的作用。四是满足企业用工需求。政府应该主动帮助企业解决遇到的突出问题和实际困难,特别是了解企业用工方面的需求。要经常深入企业走访调查,对企业提出的用工需求及时帮助解决,在深挖本地人力资源的基础上,做好人力资源的引进工作满足企业用工需求。
  作者简介:丛方英 (1972–),女,山东招远人,专科,经济师, 主要研究方向:劳动就业。
网站目录投稿:宛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