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沈三万老沈 来源:财经早餐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一千三百年前,水阔天长,独雁哀鸣,家乡浓烈的年味近在眼前,却又咫尺天涯。 来不及回家过年的中原洛阳人王湾,挥泪写下《次北固山下》,道尽一生"饱尝往来吴楚间之心酸"。 落笔时他不会想到,一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即将令他名留千古,千年之后,更是一举将他推上了《全唐诗》大诗人的名单之上。 自古,中国人落叶归根之情,落笔都不过两个字:回家! 一千多年后,这两个字更是让中国人上下一心,创下了千年未有之大奇迹:春运! 超10亿人口,40天时间,进行30亿次以上出行。这一个数字,相当于让非洲、欧洲、美洲、大洋洲的总人口集体搬家。 彭博社评价中国春运:足以让任何国家的基建瘫痪,但中国就是中国! CNN一度苦于不知如何向国外民众形容什么是中国春运,最后,想到了一个巧妙类比:相当于地球和太阳之间距离的8倍,或是地球做火箭去土星那么远。 以纪录片之犀利闻名全球的BBC,甚至一度找不到一个英文词来翻译中国春运,最后,BBC为此单独创造了一个专有词汇:chunyun。 2020年1月10日,新华社消息,2020年春运正式打响发令枪!40天时间内,预计有30亿人次出行。 40年,一部中国春运史,堪称大开大合、豪情壮烈之奇迹! 中国春运简史 1954年,铁道部首次明确春运为春节前后一个月。 1980年,《人民日报》第一次出现"春运"一词,春运注定要成为一个历史惊叹号。 自此,新华社、人民日报、中新社……等等中国最顶尖媒体,每一年准时蹲候,用镜头记录下了春运四十年。 1978年春节,北京站临时窗口。 当时人们抢票的"三板斧":排长队、军大衣、盯窗口。 最痛恨的人是"票贩子",他们每个人都买了一打票,普通人的心在滴血。 80年代,春运中的南京站,"158"雷锋服务站远近闻名。 当年在"158"站为旅客表演快板的学雷锋代表李慧娟,20年后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年春运运能极其紧张,有的中转旅客在候车室一等就是一两天,服务站就是要让旅客放心、休息、感到温暖。 如今,扁担、快板、甚至服务站,都已经退出历史舞台,承载了一代人的春运记忆永远停留在了属于它的年代。 1989年,"东南西北中,发财到广东",改革开放让广东的民工潮一夜汹涌!广东春运客流猛涨,中国媒体开始大量使用"春运"字眼。 从此,一年一度,候鸟迁徙,潮汐涨落,春运开始! 1991年,广州火车站,女厕"爆棚"。 火车站厕所堪称几代人的"噩梦":脏乱差、排长队。 父母习惯于这样告诫孩子:少喝点水,要上厕所就麻烦了! 1997年,河南信阳火车站。 那一年,香港回归,"港台风"吹遍大陆,"郭富城"发型成为了城乡青年的时髦标志。 他们有的在工地拼搏,有的在流水线上一站就是10小时,但春运回家,剪一个"郭富城头",就能让人们器宇轩昂:咱也是从大城市回来的! 2000年,一个女孩挤不上火车,情急之下,冒险从窗户翻入火车内。 人们见怪不怪,"只道是寻常"。 一双女子的脚,凝固了岁月的艰涩。 2002年,长时间排队让一名打工妹精疲力尽。 为了不让自己和丈夫被人群冲散,她在睡梦中都不忘紧紧抓住丈夫的衣服。 是的,春运里的人们,可以站着睡觉,可以睡着抓人。 2006年,北京西客站候车室。 长时间的等待让孩子饥饿不已,承载了几代春运人记录的方便面,成为了候车室的奢侈品,孩子早已等不及地长大了嘴巴,父亲挑起方便面给孩子喂几口,可以满足一个孩子最大的奢侈愿望。 年货,对于春运人而言,意义重大。 2005年,春运期间,贵阳一位农民工,背起三米多高的年货回家过年。 "我家里父母、孩子,都在等我呢!" 在快递尚不发达、人们舍不得用快递的年代里,两尺肩膀扛起的,是全家一年的期盼,是一个男人对家人的全部承诺。 2007年,上海站售票员、上海市劳模邹俊创下一个夜班10小时内售出车票3000余张的个人售票最高纪录,平均每12秒就能售出1张车票! 邹俊1986年进入上海站工作,1992年走上售票岗位,32年的铁路工作,在窗口售票岗位坚持了26年,创下了上海站至今无人能破的售票记录。 在无人售票、网络售票兴起的今天,邹俊的身影,带着一代铁路工作者的平凡与伟大,在中国春运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笔! 2008年,中国爆发罕见的南方大雪灾! 上海、江苏、浙江、广东、青海等20个省(区、市)均深受灾害影响,受灾人口超过1亿。 雪灾期间,正值春运,两大效应叠加,后果堪称史无前例的危险。 但中国的春运人没有被打趴下! "抗击雪灾,回家过年!" 一句决心与口号,在那一年响彻中国南北东西! 广州站,近十万人滞留,一乘客晕倒在人群中,乘客接力将其抬高救出。 这道自发而成的"救命人墙",永远定格在2008年的春运史中。 2010年,南昌火车站。 新华社江西分社记者周科拍完一天的春运新闻,精疲力尽,但看着手中的长焦镜头,他再一次振作精神,将镜头对准了人群。 就这样拍到了春运史上的经典一幕:一位年轻的妈妈,背着像山一样高的行李,右手抱着一岁不到的小宝宝,左手拎着一个挤破了的双肩包,身体超负荷负重,但目光刚毅坚定。 这是全天下母亲用尽全力、也要为孩子杀出一条血路的坚定与顽强。 周科被深深感动了,拍完这张照片,连周科也不禁热泪盈眶。 周科后来将这张照片取名为《孩子,妈妈带你回家!》,当晚立刻传回新华社刊发。一经发表,轰动国内外。欧洲媒体甚至将其评为"全球最感动母亲"。 春运中的中国母亲,以一挡万,一个人也要为孩子活出一支千军万马! 有孩子,就有父母。 2010年,在宁波工作的白先生送别回甘肃老家过年的父母。 父母在车窗上写下了"保重"两个字。 年过中年的白先生,情难自已,潸然泪下。 "父母在,不远游。" 但为了生存,很多人被迫远游。他们一年一度的重逢,就叫"春运"。 2011年,嘉兴。 一位民工兄弟用冻裂的手指,捏着刚买到的车票,兴奋地展示给仍在排队的老乡看。 这双手和这张票,就是他过去一年的全部生活。 这双冻裂的手,就是为了可以拿着这张票回去;这张奋力抢到的票,就是为了这双手可以拥抱家人。 中国最神奇的车:春运火车上的餐车。 无论多么拥挤,空间多么狭小,一辆餐车总能被服务员推着,从第一节车厢走到最后一节车厢。 "啤酒饮料矿泉水,花生瓜子八宝粥,方便面要不要来一包?来腿让一下!" 这句火车售货员的叫卖声,随着春运飞驰的列车,响彻大江南北,成为一代人的春运记忆。 注意!前方另一股春运大势力:摩托车大军,正在向你走来! 买不到票、以及没钱买票回家的人们,用摩托车这一古老的交通工具,不远万里、爬山涉水,也要回家。 甚至连交警也开始为其保驾护航,只为每一个打工者可以有尊严地安全回家! 人们拖家带口,连狗也要一起带回家,中国人的团圆,讲究"一个都不能少",家里养的土狗也是家人! 四川籍农民工赵虎与妻子仕珍带着全家福照片返乡,中新社资深记者韦亮高举镜头,及时拍下了这一张珍贵画面。 拥挤不堪的人群中,赵虎高举着全家福,脸上仍然一脸幸福地笑了。 "要回家了!" 在外受的苦,只要家人都在,就永远不算苦。 就算有苦,也有安放的地方。 2016年,BBC派精锐记者进驻中国大江南北,力求洞悉中国春运真相。 不久,一部《中国春运》纪录片横空出世,惊艳全球! 中国高铁,蓄势待发!如无数柄利剑,即将万马奔腾,注定要掀起中国春运历史的崭新篇章! "Amazing!" "Cool!" "Miracle!" 国外媒体搜肠刮肚,找不出一个更惊艳的词来形容当代中国春运力量。 自古以来,中国力量,向来如此。 卧薪尝胆,厚积薄发,一旦拔剑而起,定要震撼古今! 2019年,"反向春运"首次登上《新闻联播》等主流新闻媒体视野,正式宣告春运新趋势的到来。 年过50、60、甚至70岁的"银发族",再次在历史的洪流中挑起大梁,从乡、镇、三四五线城市,带领着家里的"小候鸟",勇敢踏进春运的30亿次人流中,只为和一二线城市的"小候鸟父母"团圆。 "我不喜欢把我的小孙子小孙女叫成"留守儿童’,我更愿意叫他"小候鸟’。"留守儿童’有一种悲剧的感觉,"小候鸟’就不一样了,能让人看见希望。"63岁的王爷爷说。 殚竭心力终为子,可怜天下父母心。 不惑之年 40年过去,2020年春运,在1月10日正式打响了发令枪。 2020年春节,是近8年最早的农历新年,节前学生流、务工流相互叠加,客流集中爆发,考验中国交通运输保障能力、社会治理能力的方方面面。 不一样的春运味道正在这一年微妙散发。 有人说,2020年,春运的"科技味"更浓了。 彻夜排队买票的现象,正式退出历史舞台,电子客票全面推行; 出行不再"无路"可走,航空、铁路、公路、水路,路路通顺; 旅途不再长路漫漫,飞驰的"复兴号",让你朝发夕至; 便捷高科技更是如影随形,免费WIFI、服务机器人、智能售货柜轮番登场。 也有人说,2020年,春运的"孤独味"更浓了。 "一个人过春节"的话题登上微博热搜,越来越多的年轻一代选择在春节旅游、休息,拒绝走街串巷、家长里短,他们特立独行,也独自抗衡寂寞; 不管人们是否愿意承认,"熟人社会"正在当代遭遇瓦解挑战。村落社会逐渐远去,高楼大厦平地拔起,给予了现代文明强调的"私人空间",也一并关上了人类群体间的交情与交往。 这一代年轻人是矛盾的。 他们既为父辈那悲情壮烈的春运历史而感动,转头又更愿意选择个体独立的生活方式,他们赋予了春运新的意义,更将在未来改写春运、颠覆春运。 滚滚历史终向前 四十年惊涛拍岸,一本中国春运史,伴随的正是一本中国经济腾飞史。 四十年,人们走进城市,挥汗如雨,高楼大厦平地而起;走进工厂,埋首奋战,中国制造享誉世界;走进大学,埋头苦读,辈出的人才改写了中国一代人的命运。 古人形容四十岁,叫不惑之年,中国春运在2020年,正走进了不惑之年。不同的声音渐渐响起。有人认为,人活一辈子,"舒适"最重要,像父辈那样含辛茹苦地在春节期间折腾一次大可不必;也有人认为,没有春运,也就从此丢了乡愁,再无故乡,精神上从此将流离失所。 人们舒适地坐在飞驰的"复兴号"上,却在心中怅然若失:为什么年味越来越淡了? "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 半部《论语》治天下,早已道尽一切得失。 历史的车轮永远滚滚向前,我们见证了四十年春运的悲壮与豪情,也许同样会见证未来春运的远去与平静。 全国各地的朋友们,今年过年您回老家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