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人出来往张家口,走到河北沧州一带,孩子要吃烩面。进入一家驴肉馆(那里遍地是驴肉馆)。 "吃什么?"老板娘问。 "有烩面吗?" 老板娘一脸茫然:烩面,什么是烩面? 方觉这里已经是千里之外的异乡也。 烩面起于何时,已不可考。河南是烩面的故乡,在河南,特别是豫北长垣,烩面馆时处可见,到长垣,不能不吃烩面。烩面是长垣厨师之乡的硬菜,长垣烩面是有了名的。筋道厚实,面片非常厚,量非常大,那碗看起来让人害怕,像长垣人一样实在。 往事邈远,时至今日,脑子里还存储着三则关于烩面的轶事: 我最早吃烩面是在小学二年级,由于跟同学玩藏老木,冬日的晚上从麦秸垛上掉下来摔断了左胳膊。支架固定后,整整一冬,每周都要到二十里外的单寨换膏药。有一次,邻家大伯骑车带我走到一个小村庄,在一家简陋的乡间小店,要了一碗面。面条很宽很厚、很筋道,黄豆芽很脆,汤很鲜。这是穷乡僻野的孩子,吃过的最好的美食了,事后,才知道这就是羊肉烩面。 从此,烩面的香气就在我的记忆中扎了根。 上中学时,姨家旁边新开了一个小烩面馆,一天放学后,我们嚷着饿,姨说,去买一碗尝尝吧。热气腾腾的乡间小店,大老远就看到一股股白烟弥漫。"来一碗。""好嘞。"二蛋抓一块面片,放在白烟腾腾的大锅前,双手扯动,面片由宽变窄,再两手交错一拧,面就成了四股。双手一提,就下到了锅里。我和表哥端着面回家,热腾腾的,两人你一筷、我一筷,美得身心都要溶化。 还有一次,是在家里打扫卫生。忙碌了一下午,妻说,"犒劳你一下,想吃什么。" 我说,来碗滋补烩面吧。妻说,那点出息,就想要一碗烩面。马上去买,还加了一个凉拌猪耳朵,一个调豆腐皮。 烩面香香的,猪耳朵脆脆的,面筋、豆腐皮特别筋道耐嚼。我大口吃着,真如古人所说,给个皇帝,老子也不干。 毕业后上了班,才知道烩面是长垣特色,长垣县城处处是烩面馆。 传统的有赵记、王记、李记、孔记烩面,这些烩面,共同的特别是极香极浓,厚厚的面片,浓浓的汤汁,烩面汤是用高汤吊制,再加入一些葱花油。烩面里有海带丝、香菜、黄豆芽,再画龙点睛般浮几块羊肉,特别的香。汤汁滴到桌子上,很快就凝成一块白色的油脂,如蜡油一般。 寻常时节,不做饭了,长垣人到外面小聚,烩面就是首选,实惠又美味。 曾记得,初上班时,同学来找我,两人在单位旁边的烩面馆,两碗老式烩面,一盘小菜,一瓶啤酒,两人对饮,皆文弱书生,不胜酒力。很快,就面红耳赤。有同事见了诧异:你俩喝了多少? 老板娘就笑,"一共一瓶。" 后来,小城时尚风起,滋补烩面甚盛。原来的长垣烩面被称为老式烩面,一统江山局面打破,被渐渐驱逐,新式烩面占领阵地。这些新式烩面,汤白如玉,面白似筋,加入粉丝、千章切丝,几片羊肉,上面再撒两粒红红的枸杞子,两个白白的鹌鹌蛋。吃上一口,满嘴喷香,余味无穷。果较之老式烩面的油腻不同。 但几年后,城里复古之风盛行,人们又想起了老口味,老式烩面。这些老式烩面又在县城各个角落兴起,以它一惯喷香的口味,浓浓的汤汁、再加上辣椒油,又逐渐占据了人的餐桌。 一批老式烩面馆又逐渐兴起,从角落里走出来,如王记,每有闲暇,就和妻一块去吃。凌乱的小院,外面是几间屋,里面又有个院落,上面遮了凉棚,摆了几张小方桌、矮凳。旁边有一间屋子,专门有妇人在那里揉面、醒制。 烩面做法其实很简单。和面、揉面,放入油盐醒制,制成面片时,客人要了,就抓起一张面片,两手扯制,越拉越长,把宽大的面片扯成几缕,面片宽宽大大,入于汤中,滚沸即可。再装盘、盛汤,撒入香料、味精、葱花油。爱吃辣椒的还可加入一勺辣椒,红通通的,喷香扑鼻,格外诱人。 但是,烩面味道好坏,全在于面片和汤。近来很多面馆,都是机器制的,不筋道,而手工制的特别有嚼头。还有一关键就是烩面汤,汤都是用大骨汤熬制,汤浓味鲜,有的还加入一些老母鸡,炖的汤更加有滋味。 真正的好东西,总是在看不见的地方用力。 烩面各地的风味不同,长垣烩面讲究一个汤浓片厚,吃起来特别耐嚼。我也在其他地方吃过烩面,面片都一样,主要是加入的一些菜不同。我在郑州吃过三鲜烩面,烩面里加入了大虾、海鲜,还有的会加入金针茹、肉丸子。还有一些地方有素烩面。更有甚者有炒烩面,不知道什么讲究。烩面价格也不等,有十余元,有二十余元,甚至上百元的天价烩面。但我认为,最正宗地道的烩面还是羊肉烩面。 就像故乡就是游子的根一样,这羊肉,才是烩面的根呢。没羊肉,不烩面。烩面和羊肉在一起,才是绝配,才是倾城之恋。 食亦有道,其实,这些烩面也正是长垣地域文化性格的体现。长垣人什么都爱烩,烩菜熬馍烩面,一股脑儿把什么都烩在一起,这体现了长垣文化的包容和兼收并蓄吧。 长垣人把烩面又称为海碗,这烩面碗都很大,如同一个小盆子一样,走到哪里,都见长垣人捧了烩面碗,在那里俯头扒拉。 不错的,这真是一汪海呀。这海里,浮动着浓浓的乡愁。 王自亮,河南省长垣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