芸芸众生,吃饭是第一大事,人们都知道"一顿不吃饿得慌"的笃定真理。而对联作为传统文学形式,自然也会与"吃"挂起钩来,饮食联读来给人新奇感,不免令人拍案叫绝。 过去,一些旧粮店总会贴上这样一副对联:"谷乃国之宝:民以食为天",语言虽然过于浅白,但却是大实话,其意义尽在不言中。不过,更多的饮食对联出自酒店饭庄,用于招徕顾客,因而语言大多通俗易懂。如"饭好菜香早晚便;茶热汤美老少宜"、"美味可待天外客;香气能引洞中仙"、"饭菜飘香引来顾客万千;鱼肉有味出自庖师二三"等,都带有鲜明的酒店饭庄广告气息,读之仿佛能看到饭菜的色泽,闻到饭菜的香气。又如"饭菜花样多顾客停留谁肯去;茶酒味道香行人虽走欲重来"、"花样新蒸煮炒炸皆好;质量优色香味形俱全"等,把酒店饭庄独特的经营特色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读来让人食欲大增。而"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则是清代京城一家小酒馆的对联。据传,当年乾隆皇帝微服私访,在京城偏僻小巷里看到一家叫"天然居"的酒店,便进店就餐。饮菜倒也整齐,烹饪得有滋有味。乾隆吃得满意,挥笔写出一上联:"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这是回文联,他正为下联伤脑筋时,随行文人纪晓岚已经对出下联:"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此事很快传遍京城,成为轰动一时的佳话。"天然居"餐馆也因此而门庭若市,文人墨客更是往来不绝,生意红火。 苏州太监弄是闻名中外的美食一条街,可谓三步一家小吃屋,五步一家小饭店,小吃美食各俱特色,其门联则是锦上添花。如王四酒家的门联是著名书法家费新我所写:"异地明厨远来近悦;琼楼玉宇醉日飞觞"。不远处得月楼菜馆的门联则是翁同龢题写:"带经锄绿野;留露酿黄花"。在观前街一家百年老店"叶授和",有一广告型门联:"精制荤素细点脍炙熏鱼肉松;拣选香水瓜子滋养果汁名糖"……漫步于此,在欣赏街道两侧这些具有浓郁生活气息和朴素平民风格的饮食对联之时,不免要流下口水,若不是肚子有限,定然会逐家品尝。 至于说一些文人雅士在名山古迹、旅游胜地之处的酒馆饭店留下的饮食联,更是妙趣横生,耐人寻味。清代扬州八怪之首的郑板桥一生爱松竹,曾在我国著名的道教名山四川青城山天师洞饭堂留下一联:"扫来竹叶烹茶叶;劈碎松根煮菜根",用语信手拈来,显得清新、质朴、淡雅,生动地刻画出道教祖师的生活情景,细品之则其味馨香,超凡脱俗。古都长安鼓楼街一家饭庄的门联与此相近:"治若烹鲜惟庄子;才同宰肉有陈平",这副双关联同样是借用烹调来暗示从政的才能,比喻贴切,寓意深长,启迪人生。杭州西湖莼菜馆门前的对联也同样运用了烹调典故:"忆到新莼鲈可脍;时陈香稻蟹初肥。"此联引用了这样一个典故:《世说新语》载,晋代有一个名叫张翰的人在洛阳为官,有一年见秋风起,他突然想起家乡苏州的莼菜和鲈鱼,于是叹道:"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便归。这位大人想吃家乡的"莼鲈羹",连官也不做了。 还有一些集句饮食联同样巧妙,品读起来会让人产生翩翩联想。宋代京城开封,有一家酒楼办得红红火火,大肆宣传饮酒有"一醉解千愁"的作用,并张挂一副生动易懂的集句联:"劝君更进一杯酒;与尔同销万古愁",上联取自唐代诗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中的名句,下联摘自诗仙李白的《将进酒》,可谓是妙手拈来,浑若天成。这两首诗都与酒有关。另有一副集句联也妙语天成:"有同嗜焉,从吾所好;不多食也,点尔何如?"上联中的"有同嗜焉"语出《孟子》,"从吾所好"语出《论语》;而下联两句也分别集自《论语》,好似客人在按菜单点菜,"从吾所好",而老板则婉言规劝:"不能太多,点这些可好?"颇符合当下提倡的"光盘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