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去学校听数学课,发现新授课时,老师不允许学生读课本。偶有学生偷偷翻开课本,老师发觉便立即提醒把书合上。有的老师怕学生偷看课本,干脆让学生把课本装进书包。不但课上是这样,课下老师也不提倡学生读课本预习。只有到了巩固练习和做作业的环节,课本才能派上用场,但基本成了练习册。 为什么新授课中老师像防"贼"似的防止学生读课本呢?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强调,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改变,数学知识模型的建立,应该是学生主动思考、合作探究的结果,而不应是通过直接读课本或接受老师刻板灌输所获得的。 可是现在有些版本的数学课本,根本没有给学生探究留下空间或留出的空间很小,严重落后于课程改革的步伐。如果课上老师布置学生探究,学生一看课本就找到了完整答案,这个环节就形同虚设了,也弱化了学生的合作探究、积极思考能力的培养。老师无奈把课本"冷"起来了。 课本到底是怎样编排的?以某版本数学课本"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这个章节为例: 课本中一步一步地介绍了推导过程。先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操作办法是把平行四边形的纸片剪一刀,然后拼成一个长方形。怎么剪、几种剪法、怎么拼,彩色图例很直观地进行了展示。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平行四边形和拼出的长方形有什么关系。这个板块中,课本虽然提示议一议,但议的结论却在后面直接写了出来:它们的面积相同,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分别与长方形的长和宽相等。这样写还怕学生看不明白,又对应地列出它们之间的关系。最后总结出了面积公式。至此,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过程就这样"赤裸裸"地呈现在了学生面前。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经历动手操作、讨论、归纳等探索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过程。在探索过程中,感受转化的数学思想,感受面积公式推导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正确性。目标虽然如此,但课本一点"空白"也不留,把平行四边形公式的推导过程一股脑儿清清楚楚地捅给了学生,还用得着学生探索、讨论、归纳吗?如果学生不充分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这样的教学目标又怎能达成呢? 课本的编写应与课程改革同步,充分体现课程改革的思想,给学生思维训练留下空间。依笔者之见,编写课本时,不应把知识的形成过程一步步详细地罗列出来,而应围绕本章节知识点设计几个精当的问题,引导学生去探究,让学生充分亲历知识模型的构建过程。如果认为某些章节学生探究确有难度,可加几个温馨提示。知识结论也不要在课本中和盘托出,而应是在学生独立思考、充分互动的基础上,让他们自己进行总结。这时候,老师适时介入,进行精要的点拨、纠正。最后让学生把严谨、正确的知识结论整理在书的空白处。 总之,课本编写要"留白"。学习方式变了,课本不能拖课程改革的后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