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对事业单位的工资制度改革来说,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制度的实施能够在单位内部形成一种讲求岗位贡献以及服务质量的良好风气,从而在单位的内部建立起规范、公正、科学的岗位激励机制以及竞争机制,真正落实多劳多得的工资分配原则,提升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以及工作的效率。 关键词:事业单位 绩效 改革 一、事业单位绩效改革实施的原则 第一,坚持按劳分配,多劳多得,优绩优酬。以工作人员实绩和贡献为依据,搞活内部分配,完善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紧密联系和鼓励创新的分配激励机制。 第二,坚持分级分类管理。完善工资分级管理体制,进一步明确地方和部门职责。 第三,坚持统筹兼顾,综合平衡。着眼社会收入分配全局,合理调控地区间、行业间事业单位的收入差距,形成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与其他公职人员和其他社会群体间的合理收入分配关系。 第四,坚持总量调控,内部搞活。对事业单位核定一定绩效工资控制总量,单位在核定的总量内,按照规范的程序和辦法自主分配。 二、制定合理的分配方案 分配方案的设计应当顾及到事业单位中所有人员的合法利益,在制定方案的时应对单位职工的意见进行广泛的征集,真正落实好合理及公平。在制定中应当将绩效考核的方法、目标以及岗位的职责等进行量化以及细化,同时应当在职工代表大会上对其进行仔细的讨论以及修订,以便保证整个方案具有比较强的操作性和科学性。方案的制定过程中应当注重责任和权利的有效结合,要对考核的细则进行不断地完善,适当的时候应当签订相应的责任书,从而将责任落实到位,另外在制定方案的时候还应当顾及到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的合法利益。 另外,要成立相应的考核小组,落实好奖惩制度,对考核的办法、制度以及相应的结果进行及时的公开,要及时对员工的表现进行打分,对绩效工资积极兑现,要对考核方案中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对其中的缺陷进行纠正。除此之外,还应当对事业单位员工进行相应的解释工作以及思想工作,对其做出思想上的疏导,将局部存在的矛盾真正化解掉,继而保障绩效考核能够顺利进行。 三、岗位绩效工资制度的改革 第一,将岗位工资明确清楚地分成多个部分,各部分之间互不牵扯,并以明确的相关规定规定各部分可执行的标准,而其他由各单位内部调控的部分,则由单位独立掌握,不受除总调控外的任何干涉。在具体规定上,将岗位按照等级分类,不同的岗位等级对应不同的工资标准,要明确该岗位的工资只需知道该岗位的等级便可,不需要进行其他方面的核实。 第二,强调岗位的独立性,实行岗位工作,岗位负责,岗位管理。传统的事业单位在管理的过程中注重的是"人本位",将人的身份置于高于岗位,高于能力的位置,造成了很多付出与回报不相符的局面。将一个员工的工资所得,片面地局限在了其身份和职位上。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则更好地贯彻实施了按劳分配的原则,将员工工资更多地与其在岗位上的贡献和成果联系起来。 第三,在岗位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上,因事设置合理的岗位,明确各个岗位的性质、职责、任职条件,进行公开的岗位聘任。岗位聘任是人和事能否有效配置的关键环节。岗位聘任要在"精简、高效"的原则下,按照"按需设岗、按岗聘任、明确职责、优胜劣汰"的原则,强化竞争机制,达到能上能下、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之目的。职工已经被聘任的,其职、责、权、利予以明确,就应严格按照岗位要求尽职尽责努力工作。 四、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价机制 第一,对职工业绩考量的手段应当要秉承客观和公正的原则,从而真正达到改进以及提升职工工作效率的目的。对于那些成绩比较好的职工应当及时对其进行奖励,要对那些成绩不是很好的员工进行有计划性的培训,从而达到鞭策的评估作用。 第二,事业单位绩效考核制度不能单纯的只制定一套标准,要依据各岗位、各部门的工作内容、工作性质制定量化标准,要充分体现出事业单位的公益性和服务性,要以充分发掘员工工作积极性为目的,员工对工作有较高的热情度、责任感、积极性,才能实现事业单位为社会公众服务,提高社会效益的目的。 第三,由于事业单位以实现社会公益为目的,很难形成具体的量化标准,因而制定出完整的工作计划就显得尤为重要。计划要尽可能细化,明确员工在某一阶段的具体工作计划和工作目标,以计划完成情况作为绩效考核的依据之一,这样在对员工的考核过程中就会有比较具体的考核项目。 第四,事业单位为社会提供的是公共服务类的无形产品。因此,公众对其提供产品的满意与否,才是事业单位员工绩效好坏的重要依据,因而公众满意度要成为事业单位绩效考核机制中必不可少的一项。 总之,事业单位在推动绩效工资改革的过程中认真落实国家相关政策,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相适应的具体落实办法,使员工认识到绩效工资改革的必要性及现实意义,循序渐进,缓和改革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兼顾各方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