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是关公战秦琼,但仍可以从真实历史中找出一些作证,证明什么呢?证明在古代,武器变革之前,一旦蒙古高原上的出现一个强大的政权,对东北南部、华北北部的威胁是很大的。换言之,对于女真-满洲,蒙古占有一定的地缘优势。这也可以解释为何康雍乾三朝要不遗余力地打击漠西蒙古。 1、蒙古鼎盛是那个时代? 一般认为,成吉思汗创立大蒙古汗国。但实际上,成吉思汗的时代并非蒙古的鼎盛时期,他儿孙时代的蒙古才是,为什么这么说呢? 蒙古高原的自然条件决定了古代蒙古高原物产匮乏。这里虽然出产最好的轻骑兵,但却不能生产出最精良的武器装备,更没有战略物资储备能力。汉匈战争时期,汉朝就是凭借精良的武器与大量战略储备屡屡击败匈奴。由此说明,如果华北地区被一个强大稳定的中原王朝统治,蒙古高原上的政权是很难出头的。 但在成吉思汗时代,整个中国处于分裂状态,金朝作为一个南下王朝,战斗力早已腐朽,据说金朝军官的弓箭还没有南宋使节射得好,这就很尴尬了。成吉思汗就是趁此时统一蒙古的。 分裂时代的蒙古高原,生产力水平说实话高不到哪里去。努尔哈赤的时代,东北地区正在向铁器时代过渡。成吉思汗之前的蒙古高原生产力只可能更低。大概处于骨器时代,铁器是极少的。因此,统一后建立的蒙古汗国才会急切地派出使团,试图与花剌子模通商,为的就是解决物资供应问题。同样,蒙古对金的征伐,实际上也是为了夺取物产丰富的中原地区。 在蒙古汗国内有一个特殊的群体——匠户,这也说明了蒙古汗国对于工匠的重视。为什么重视?当然是因为稀缺所以重视。 而匠户大部分都不是蒙古人来源,他们主要来自于被征服地区的人口。这也恰恰说明,蒙古帝国的生产力发展是伴随其征服地区的扩大而提高的,需要一个过程。 大致到了蒙哥汗时代,蒙古达到了鼎盛时期。此时,蒙古汗国能调动欧亚的大部分战略储备,形成东西两线进攻态势。 2、八旗的鼎盛时代? 努尔哈赤也一样,在他的时代,女真并不是最强的,同样需要一段时间的积累。 大概在多尔衮—康熙时代,清朝的八旗才进入鼎盛。但是这里面有个情况,又和蒙古帝国时期不一样。 不仅八旗内部有蒙古人,就连清朝皇帝也多有蒙古血统。这说明了两个情况—— 一,满洲人口较少,且女真各部之间的整合时间很短。相较其统治范围,清军满洲动员能力相对不足。八旗需要其他民族人口进行补充。 二,蒙古人的战斗力依然不可小瞧。所以必须加以控制。 清朝选择主动融入蒙古贵族。这一情况被后来八旗的强烈汉化所掩盖了。实际上这一融入在清朝极为频繁。比如著名的鬼子六,恭亲王本人就有成吉思汗家族的血统。不仅如此,大量的蒙古贵族也都有清朝皇室血统。 不仅如此,八旗之中汉军的比例极高,一段时间内甚至超过半数。当然了,汉军并不等同于汉人,也早已通过大量通婚模糊了民族概念。这从侧面说明了满洲人口的不足。 清朝与蒙古汗国另一个最重要的区别是--清朝八旗总体上接受了汉文化。而蒙古汗国内部对于是否接受汉文化一直存在争论。导致蒙古汗国的贵族一直没有汉化。 当然,是否汉化并不是能否保持战斗力的关键,是否贵族化才是。这个问题在别的回答中讨论过了,在此不多说。 3、时代差异 既然是关公战秦琼,不能不说时代差异。八旗相比蒙古汗国时期,最大的差异是火炮的使用。八旗是掌握火炮技术的,这种掌握在入关前就取得了。主要是依靠降清的汉军部队。八旗相比蒙古,武器上唯一的先进之处就在于掌握火炮。清军的火枪不太行,无法像西方那样建立标准的龙骑兵部队,充其量是骑马的火枪兵。 火炮在阵地战中优势明显,虽然清朝的炮兵攻防技术理论实在算不上先进,基本没有技术革新。但对付没有稳定枪炮供应的漠西蒙古人已经够用了。 4、蒙古高原对清朝的意义 有明一代,一直对蒙古势力实行贸易禁运与武力封锁。不得不说,这种战略奏效了。到了明末,蒙古已经极度衰弱,最明显的事实是丧失了铁器生产能力,说实话,那时东部蒙古基本上重新被打回原始社会了。 也正因为此,才给了皇太极统一东部蒙古的机会。 但是到了清初,因为忙于镇压关内的反抗,清朝对西北地区失去控制。漠西蒙古经过会盟,休整,重新崛起,加强和沙俄的联系,意图统一蒙古高原。终于成为清朝的心腹大患。这涉及到蒙古高原的地缘特点。 蒙古高原位于亚洲内陆中央,是一个绝佳的骑兵策源地。从这里出发,可以威胁到东北,中原,西北,中亚四个方向。所以,在马匹决定机动性的古代,谁掌握了蒙古高原及其轻骑兵储备,谁就能够从蒙古高原出击攻略四方。 从清朝统治者的视角来看,更为致命的是-- 从蒙古高原南下,威胁华北北部地区后,可以轻易地截断华北与东北的联系,也就等于截断了清朝的首都和其发源地之间的联系。蒙古灭亡金朝就是如此步骤。这一点是清朝必须要避免的。 正因为如此,才有了乌兰布通之战。 5、乌兰布通战役 此役实际上是清朝的生死战。 如果准噶尔胜利,就将切断京师与东北之间的联系。清朝就会被迫处于守势。发展下去的话,清朝将失去东北,如果此时关内再出现反清起义的话,金朝灭亡的悲剧会重演。 所以,乌兰布通战役是蒙古准噶尔蒙古切断清朝后路之战。 这场战役,清军动用了炮兵。这是他们唯一强于准军的武器。这场战役清军出现了重大伤亡,康熙皇帝的亲舅舅佟国纲在此役战死,他是被准噶尔的火枪打死的。此役,不少清军畏敌如虎,甚至不敢上马冲锋作战。此时的清军已经暴露出诸多问题。 此役后准军后撤。因为准军伤亡也不小,准军军中爆发瘟疫,出现了大减员。清朝具备中原王朝传统的战略储备优势,可以迅速补充。准军的战略储备却没有那么靠谱——准噶尔的老巢出现了内乱,噶尔丹的侄子反水了。 此役清军虽然遭受重大伤亡,但战役的结果是准军后撤,清朝被切断的威胁解除。从战略上说,赢的是清朝。 假设准噶尔汗国没有出现内乱,那么他们是有可能卷土重来的。可惜,噶尔丹的老窝被自己侄子端了,他永远没有这个机会了。 如果换成是鼎盛时期的蒙古汗国,刚刚从部落部族制度改为汗国的千户制度,凝聚力应该不成问题。虽然有权力争端,但那是在中后期。在鼎盛时代的对外作战时,比如著名的长子西征,蒙古贵族之间是可以团结一致的。因此,蒙古前期对于金朝的攻势就变得不可抵挡。蒙古军可以轻易地袭击金中都附近地区,让金朝进入丧乱时期。 6、反攻与遥控 相对而言,从东北华北一线进攻蒙古高原,属于仰攻。要克服恶劣的气候变化,冒着缺乏补给的危险远征。而中途的无数点位都有可能被蒙古军截击,导致全军覆没。更不要提进攻鼎盛时代的蒙古汗国。 为此,清朝的办法是遥控。通过和亲来建立蒙古同盟军,相当于地陪。翻来历史书可以看到,清军历次用兵蒙古都有大量的地陪部队。有了当地蒙古军队的支持,清军就不容易在草原上被突袭,被围困。更容易获得补给。 7、交战预演 千户制度下的蒙古军队在恶劣环境中的作战能力的确很强,尤其是大规模远距离奔袭与撤退,这一点是古代其他民族望尘莫及的。也就是说,蒙古军是一支可以迅速集结,迅速出动的快速反应部队。面对蒙古军的进攻,留给防御方的准备时间很少。既不易拦截,也很难追击。在对手反应过来之前,蒙古军已经消失了,他们会在别的方向上再次发动进攻,直到完全打乱敌人的防御部署。这才是蒙古军队的过人之处。 八旗相比蒙古,完全是另外一个时代的产物。八旗制度脱胎于蒙古的千户制度,人员上比蒙古千户制度更复杂。八旗从诞生之初,就一直在进行攻城战,阵地战。野战方面,八旗离不开蒙古盟军的支持。从康熙亲征噶尔丹的战例来看,入关后的清军的动员模式已经与中原王朝很相似,需要长时间备战,准备各项战略物资之后再开始出征,甚至清军的西路军出现了准备不足的情况。这样一比较,清军的反应能力是不如鼎盛时代的蒙古军的。 历史上的准噶尔蒙古进攻内地,一般在4万人规模,已经足够让明朝主力数十万大军溃败,也让清朝命悬一线,打了一百年才打胜。蒙古军队的战斗力可想而知。如果是蒙古鼎盛时期,兵力在14万或更多,是准噶尔蒙古兵力的3倍左右。人数略微超过八旗总兵力。在这样的兵力对比下,清军必须要动员全部八旗兵力作战方可取胜。如果野战不胜,清军很可能要转入城防战。而参考清军与鼎盛时期准军作战的记录,清军并无太多把握可以一战而胜。清军的优势,在于内地强大的人力物力。 清朝前期对东蒙古的征服,完全是因为明朝已经把东蒙古消耗得差不多了,清朝当了渔翁。当然,清朝先统一北方再南下的大战略是对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都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或者图片、视频等版权权利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