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应用型高校考研热下的冷思考


  【摘 要】据中国教育在线网站报道,在2014年,2015年全国硕士研究生的报考人数经历小幅降低之后,中国研究生的报考人数再次逐步攀升,从2016年的177万,增加到2017年的201万,尽管研究生的招生从未停止扩招,但从近五年的招录情况来看,全国的招录比始终稳定在3:1左右,这无疑给日益增长的考研大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本文就湖北经济学院信息工程学院为例,对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的工科学院的考研情况进行分析说明,并对在这股继续持续的考研热下的二本理工科学生的考研之路提出几点思考与建议。
  【关键词】考研;分析;思考
  湖北经济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是一个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工科的类院系,学院开办计算机科学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物联网工程,电子信息技术等五个专业,每年毕业生人数稳定在300人左右。根据奥肯定律,经济增长率每超过潜在经济增长率1个百分点,将会引起实际劳动力就业量2%的增长。很显然,高速发展的IT产业给我院的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就业保障。出乎意料的是,我院的考研率并未降低,而是一路攀升,其中主要原因有:对于第一学历的不满意;市场对研究生的薪酬待遇远超本科生;对自身竞争能力提升的愿望;IT类低端岗位对于职业发展的局限性,为了学位证而考研等,这些都促使越来越来越多的本科生加入硕士研究生的报考行业。
  一、湖北经济学院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近几年报考情况及分析
  1、名校情结依是报考顽疾
  从2015年开始,我院的研究生报考率就从15%上升到2018年的45%,预计2019年硕士研究生报考率将达到50%。从近三年的报考学校而言,学生对双一流大学,985,211的大学的报考率一直稳居首位。以2018届毕业生为例,软件工程93名同学中,将近40名同学参加报考,其中40名同学中有将近20人报考的第一志愿是华中科技大学软件学院,由于湖北籍考生居多,考生的目标基本就锁定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这三个高校。而这些名校在研究生扩招的大背景下采取了歧视性的内部本科生的保送机制,研究生的生源垄断越发明显,只有极少量的名额面对着众多的外校的报考学生,僧多粥少的局面,我院学生的名校竞争达到了白热化的阶段,也是我院毕业生的升学顽疾所在。
  报考目标局限性,录取调剂的不对称性,这些都使得我院面临调剂学生增多,二战学生比例陡然上升的困境。
  扎堆报考导致我院学生的第一志愿录取率徘徊在较低水平,大部分学生在经历严峻的初试之后,进入复试调剂的不稳定调剂阶段。而考研信息的不对称性在调剂时候非常突出,不少学生由于调剂时机和调剂院校的市场匹配而错过了录取时间。例如,我院每一届都出现过初试高分落榜者,因为个人意愿,调剂学校复试时间彼此不协调,从而最终无人任一学校录取的遗憾。在从给2015年到2018年,我院的研究生报考/录取比例在30%附近上下浮动,而录取的高校数量中,985,211的高校稳中出现下降趋势,于此同时,要求二战,放弃就业大学生比例开始攀升。
  2、升学情况分析
  我院参加硕士研究生考试的同学中,学生考研的动机显得多样化,除去极少部分对专业继续深造的愿望,绝大部分都是工作所驱动,延迟工作时间,甚至有不少是因为学业的原因企图通过硕士研究生来取得学士学位。例如在2018届的报考的116名同学中,居然有10余人是因为学业困难而进行考研之举,可想而知,这样的考研队伍有怎样的竞争能力。这也是我院的升学率一直在15%左右游走。
  二、在双一流高校建设和研究生招生改革的背景下,工程类的研究生的招录更加务实。
  在教育部创建双一流大学的背景下,特别是地方院校的扩招愈演愈烈的情况下,老牌的强势学校和强势专业在研究生的招生环节更加重视研究生的生源质量。他们都认为优质的本科生才是保障优质研究生的主要来源。尽管地方类的院校的办学质量的进步也是有目共睹,但这些双一流的高校对优质本科生的甄别显得格外谨慎和务实。尤其是工科类优质本科生的甄别,双一流的高校对复试的要求务实而具体,这些就让那些以应试为优势的考生在复试环节败阵下来。例如,中国地质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复试阶段中,要求考生现场抽签,完成实验环节,方可通过复试考核。这对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造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对地方应用型院校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对策
  1、升学是就业的高级版本。
  一个优秀的本科生首先是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和良好的职业能力,才有可能进入深层次的学习。在学生进入大学四年級之后,学校往往把学生进行分流:考研类和就业类学生,从而将毕业类的学生人为地分开。但从终极目标而言,考研是为了更好层次的就业。从这目标而言,考研是优质大学毕业生的一种可选择性、延缓性的就业途径。对于工科的毕业生而言,甄别一个优秀毕业生的标准绝非仅限学习成绩好,应试能力较强,而是具备良好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造性的能力。这些能力则是区分平庸和优秀的分界线。而纵观IT产业的用人标准,应聘者良好的分析、解决、学习、甚者创造性的能力则将优秀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一视同仁。同时,放眼双一流高校,他们的研究生都是专业知识扎实,动力能力较强,创造能力突出,所以他们的录取标准,无一例外将动手能力,特别是本科阶段是否有项目经验特别是全国专业来大赛,企业实习的经验作为评估要件。可见,一流大学和企业的录取标准惊人的吻合——实践是甄别,检验一个优秀应聘(应考者)的唯一标准。对于工科毕业生而言,必须是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职业能力,才有可能接受一流大学的严格挑选,进入更高层次的学习。
  2、以终为始,以工科研究生胜任力模型分析为视角,从生源开始进行潜在考研人群分析,提前进行考研(就业)规划,合理规避考研风险,将考研进行理性回归。
  在考研热席卷全国,依旧高烧不退的情况下,在以双一流为代表的高校对考研生源进行垄断的背景下,地方应用型高校则以终点为开始,参照一流大学工科研究生胜任力模型,从大学入校学生进行有效引导,促使学生尽早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具体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第一,将双一流高校的工科硕士研究生的胜任力进行分析,将胜任力的胜任因子转化为学生在专业学习,特别是实践项目中的可视化,可操作、可量化,可评估的学习项目,纳入学生的专业学习培养方案,落实到学生的学业进程之中;第二,全程化指导,对入校学生进行基础知识的摸底考试,对于数学、英语这两大门类应用能力较强的学生,则可以尽早引导他们进行高等数学,英语的深度学习,继续夯实他们的考研公共课基础;同时对于低年级有考研意向同学,则从多方面评估其个人学习能力,职业生涯规划目标,专业学习弹性,职业技能发展的水平等,合理分析,引导学生树立适当的考研目标,对于高年级的考研意向的同学,则进行一对一的考研指导,对于学习能力较差,实际动手能力不足的学生,则建议以就业为主,考研为辅,适当降低考研预期,将重点放在职业能力的提升。
网站目录投稿:飞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