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一生就做一件事


  在敦煌研究院办公楼有一座栩栩如生的塑像,名为《青春》,是一个年轻的短发少女。她背着行军被包,肩上斜挎着书包,手拿一顶草帽。她的原型塑的是被誉为"敦煌守护神"的全国劳动模范、敦煌研究院院长、文博研究馆员、兰州大学博士生导师樊锦诗。
  樊锦诗祖籍浙江,出生北京,长在上海。1962年,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学生的她来到敦煌,顿时被千佛洞中那千姿百态的壁画、彩塑和神秘的佛国故事所倾倒。1963年大学毕业,她可以选择北京和上海,但她却偏偏选择了敦煌。这里没有电,没有自来水,风沙来时遮天蔽日,蔬菜水果算是奢侈品……敦煌的生活环境让一直在大城市生活的樊锦诗有些始料不及。
  大学时代,樊锦诗和她的同学彭金章相恋,毕业时彭金章分到了武汉大学。一年后,彭金章千里迢迢来到敦煌看望樊锦诗。他发现恋人变了,变土了。住的,吃的,哪像上海人,哪像在北京读书时青春勃发的样子。他们曾经约定,3年就回去,可是结婚后分居20多年,千里相隔,夫妻不能团聚,母子难以相见。一家4口,分居三地,在爱情、亲情和事业之间,樊锦诗不断经受着煎熬,可她还是选择了敦煌。最终,她硬是把丈夫从武汉拽到了敦煌。
  40多年的风雨和坎坷,樊锦诗潜心于石窟考古研究工作,先后撰写了《莫高窟北朝洞窟分期》、《莫高窟隋代洞窟分期》、《莫高窟唐代前期洞窟分期》等论文,完成了敦煌莫高窟的分期断代,揭示了各个时期洞窟发展演变的规律和时代特征。这些学术成果不仅确定了洞窟本身的时代,而且为敦煌石窟的各项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00年,有人提出,为了加大旅游开发,要把莫高窟上市。为了保护敦煌不受人为伤害,樊锦诗宁可不当敦煌研究院院长,也不同意,最终阻止了这一行为。为了实现敦煌遗产的永久保存,永续利用,2003年,樊锦诗提出的《建设莫高窟游客服务中心的建议》被采纳并正在实施,一个全新的"数字敦煌"正向人们款款走来。
  1987年,莫高窟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在全球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611个成员中,全部符合世界文化遗产6条标准的仅有3处,敦煌莫高窟就是其中之一。在敦煌百年庆典上学术大师季羡林称赞她:"功德无量"。2009年9月14日,他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日出三危,日落鸣沙,大漠的风沙吹白了樊锦诗的双鬓,但敦煌莫高窟却在樊锦诗和她前辈们的手中,洗尽尘沙,重新容光焕发。这里凝固了她的青春,凝固了她的感情,也凝固了她的人生。
  "我一生就做这一件事。"有着和飞天一样美丽的名字的樊锦诗,为了心中的飞天,把一生都献给了敦煌。一个人,为了自己钟爱的事业,心无旁骛,孜孜以求,奋斗终生,这是一种坚持,一种执著,也是一种高尚的品格,唯如此,才有希望的未来,辉煌的成功。
网站目录投稿:冷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