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善战到文弱:骁勇善战的吴越先民去哪儿了?不知道没关系,趣历史小编告诉你。 曾几何时,吴越先民以强悍的战斗力为诸夏各地人士多忌惮。但在漫长的历史变迁过后,这种尚武之风却悄然消逝。以至于几百年后的来者,都感觉自己面对的不是同一群人。 那么,勇善战的吴越先民究竟都去哪了? 越国时代 鼎盛时期的吴国 是吴越人的尚武巅峰阶段 在越王勾践灭亡吴国后,吴人王室成员被杀或者北上流亡。后来的吴姓主要来源,就是这些亡国的吴人宗室。但吴国的平民因为从一开始就与越人风俗相近,所以在底层没有什么变化。两边的人口交换和通婚开始频繁起来。 但从考古遗存来看,吴文化遗存和越文化遗存都变得有限。这说明吴国在灭亡后,原来的先民就开始了流散。一个重要的去向就是前往越国的新领地,参与越王的北上称霸。 勾践的成功 恰恰是吴越尚武之风衰退的开始 刚刚取代夫差的勾践,也并没有马上享受杭嘉湖平原的青山秀水和美景。在协调了与楚国和鲁国的外交关系后,沿着海岸线和淮泗流域扩张,北渡淮河与齐晋会盟于徐州。在越国以琅琊为国都的39年中,先后讨伐齐鲁,灭亡了鄫国、滕国、郯国,并削弱了莒国。 随着越国的重心北上,国都靠近了齐国的领土,在吴国故地反而没有出现具有越文化特色的原始瓷、越式青铜器等文化产物。倒是连云港地区在战国初期出现了很多越国的石室土墩墓。 越国将大部分资源和精力都用于北方争霸 楚国时代 越国的扩张 最后遭到楚人的釜底抽薪 同时,当年险些被吴国掐死的楚国也缓过气来。就和过去对吴国一样,来自楚国的贵族人才范蠡、文种,还有流亡的晋国贵族后裔计然,成为了吴越争霸的新一轮操盘手。楚国对于文化根基薄弱的吴越,依旧有着输出人才的巨大优势。 越国灭吴后,楚国就与越国瓜分了一部分吴国故地。随后,楚国于公元前447年灭亡蔡国,江淮之间的地方为楚国占据。到了公元前306年,楚王出兵击败越王姒无疆,整个越国被打得四分五裂。楚国趁机进占吴国故地,留下越国诸王子们纷纷自立,被楚人称为诸越。 楚国到先秦时代结束 都维持着对吴越的整体优势 随着楚国在西面逐渐丧失了汉中、巴蜀,乃至江汉平原上的鄢郢之地,大批楚人贵族开始集体东迁。楚国的大封君--春申君,就将自己的宫殿迁移到了吴国故都,并利用起之前吴国的旧宫室。 从文化遗存来看,吴越人的活动开始明显减少。显然,平原地带都被楚人占据。越人一部分逃入深山,一部分人南迁。后来汉代的东海王和闽越王,都是越王勾践的后裔。 楚人在秦的压迫下 逐渐东移 秦汉之交 不断东进的秦军 最后还是没有放过楚国 在楚国征服吴越不足百年之时,越国故地就被秦国征服。公元前223年,秦将王翦攻破了楚国末代国都寿春,征服了江南地。随后降服了百越之君。 公元前217年,东瓯和闽越又被秦军征服。随之而来的,是秦始皇主导的全国范围内的大规模移民。地方豪杰和六国核心王室向关中移民,大批楚人被派到渔阳和北地戍守边疆,而三晋之人被用来征伐南粤和闽越。 进入岭南的秦军 也经常和越人作战 对于吴越,秦朝也组织了大规模的人口置换和强制移民。大批越人被暴秦强制移民到了浙西、皖南和赣东北的山区。这是秦汉时代,朝廷主导下的第一次大规模移民。 与此同时,30000户中原人被秦迁移到杭嘉湖和宁绍平原充实人口。这些新移民占据了农耕条件最好的地区,而真正的吴越人则躲到了山区,对抗成为编户齐民的命运。 吴越先民实际上也成为了掀翻暴秦的主力 到了秦末,随着陈胜吴广的起义,秦人眼里的南方蛮夷越人纷纷起兵响应反秦号召造反。在张楚、项氏和刘氏三个楚人军事集团中,都活跃着数量不等的吴越将士。 项羽的起义的区域靠近古代吴越,麾下的核心--江东子弟就成分比较复杂。既有楚国遗民和被强制迁徙到吴越的中原人,也有之前的吴越人加入。正是这些人的班底,成为了在巨鹿之战中破秦主力的精锐。直到后来的吴楚七国之乱中,名将周亚夫也评论道:吴兵甚锐,难以争锋! 七国之乱的主力军里也有不少吴越人 汉朝时的不同路线 西汉初年的异姓王中 还有吴越人成为长沙王 比如吴国公子延陵季子的后代吴芮,就被封为长沙王。他本身就属于吴越人,封地远离中原的战略要地,有制衡南粤的作用。所以吴芮成为了唯一善终的汉初异姓王。 此外,还有连敖被封为端侯,封于山东菏泽。齐信侯摇吾余被封于滦县。这些人也将越人祠带到了北方。在河东和板浦地区都有越人社群分布,还有一部分进入关中,专门为长安提供越骑部队。他们还参与了汉朝的边疆战争。以至于到了唐代,敦煌地区的民间信仰中,还有来自于越骑的"越骑神。" 吴越骑兵在汉朝也很有地位 到了汉武帝时代,由于怨恨东瓯国刺杀了流亡的吴王刘濞,所以闽越出兵围攻东瓯。加上增援的汉军没有赶到,最后东瓯选择举国内迁,被汉军安置在了江淮之地的庐江郡。 当时越人的另一个政权是东越国。东越国在前119年自立称帝,被越鲧王居股和闽越诸将杀死后降汉。在封赏了一批越人军功贵族后,汉武帝考虑到闽越和东越彪悍,于是将东越地区的人口向内地移民,让他们迁入合肥寿春这样的楚文化区。所以在整个汉代,这些地区的风俗和越人的其实有不少相通之处。这也是越人历史上的第三次大移民。 西汉时的东越和闽越算是吴越人的自留地 三国时代 黄巾军造成了新的人口迁徙 汉末的黄巾军之乱爆发后,江南虽然还没有被充分开发,却因为远离战乱核心而吸引了大批北人南下。 公元195年,孙策集团就选择南下江东,占领了吴、会稽等五郡。这个集团中除家族骨干之外,程普、黄盖、周瑜和吕蒙等主力都是北人。在《三国志》的东吴名臣60人中,也有约半数是北人。期间,有大批普通北人也进入吴地。他们也成为了后来的吴中大姓。 东吴集团的骨干大都是北人 南朝的门阀士族大致可以分为郡姓、侨姓、虏姓和吴姓。吴姓当中又有陆顾朱张四大姓,和其他的一些主要姓氏。其中只有吴郡顾氏是土著,属于越王勾践分封在顾邑的王族分支后裔。其余的大姓都是各地的北人后裔。 经历了三次大移民后,浙、皖、闽、赣山区的越人部落,还在顽强保留着先秦时代的祖先习惯。在三国时代,从山越的地理分布上看,丹阳、吴、会稽、鄱阳、豫章、庐陵、临川、建安、新都、东阳、东安等郡都曾有过山越起事。其中新都、丹阳、鄱阳、会稽为甚。也就是说,现在的江西、江苏、浙江、福建、安徽的山岳地带都有山越出没。他们中既有越人后裔,也有逃离编户齐民的北人。 山越在东吴境内分布非常广泛 这些人椎髻鸟语,终岁不出山林。不仅好武习战,而且高上力气,经常以宗部为组织住在一起。虽然他们也能资质铸造铜铁,但是水平略次于北人水平。 在三国的东吴时代,这些山越都是东吴诸将补充兵源的重要途径,几乎每个东吴主要将领都有从山越那里获得兵卒和部曲的情况。祖郎、严白虎、费栈、黄乱、金奇、彭绮等被《三国志》记录的有名有姓的山越强宗骁帅,就有十数人之多,甚至东吴名将太史慈也曾在山越中栖身。 山越人在东吴军队中扮演着重要地位 经过孙吴数十年的征讨招抚与蚕食鲸吞,江南绝大部分山越被迫走出深山,迁徙至平地。一部分人口用以补充兵源,一部分成为农户种田,为吴国政权缴纳田租赋税。虽然陆战中曹魏的骑兵战力强大,但是面对山越人组成的水师和步兵,比如丹阳刀盾手时,依旧感叹:江南精兵,北土所难,欲以十卒当东一人。 后来的晋武帝司马炎在询问为什么东吴久久不能平定的时,得到的回答是:吴人轻锐,吴阻长江,旧俗称悍!这样的记载,以及山越人的善战,和先秦时代的是一脉相承的。 没有吴越水军 就没有赤壁之战的成功 即使北人因永嘉之乱而大批南迁,但吴越本地人依旧是"水耕火薅,食鱼与稻,以渔猎为业,信鬼神,好淫......视死如归,战而贵诈"。每年的五月五日都还有斗力之戏,用来习武练兵。 但随着世家大族的南迁,他们提倡的风尚里崇尚安逸虚静的生活方式,以及不嗜杀文化的大肆盛行。比如王导的长子崇文好礼,次子王恬喜欢习武。结果王导看到长子就开心,看到王恬就愤怒。无论是淝水之战,还是刘裕的北伐,都是以流亡北人组织的北府军为主力。在镇压孙恩的天师道造反的过程中,刘裕还评价吴人不能习武作战,让他们上前肯定会误了北人的大事,不如让在阵后压阵助威。 南朝士族大开文弱怯懦之风 到了齐梁时代,吴越人的善战本性已经全无。东晋开始时,吴越之地还能独立组织本地防务甚至北伐中原。但很快就需要北来的流民保卫疆土,这一局面在后来几乎没有扭转过来。 无论是北魏南下,还是侯景之乱,吴人的脆弱在北人骑兵看来简直不堪一击。所以隋朝在平定了江南之后,还北人追忆先秦和两汉三国时的吴人如何骁勇善战。他们分析得出结论,是士族迁入吴越后,引发了当地风俗的变化。使得人民变得质朴节俭,信奉礼仪和道教。 从南朝开始 吴越逐渐依赖北人武装保护 跌入低谷 唐朝的经济中心南移 彻底强化了吴越人的文弱 此后,历了唐代的繁荣,吴越争霸已经成为了遥远的先秦传说,和文人眼里的锦绣之地简直是两个世界。安史之乱后的经济中心南移,更加速了吴越战斗力的不复存在。 到了明清两朝,虽然个别地区民风依旧彪悍,但吴越先民的血脉和文化已经被极大地冲淡。从先秦的专诸刺王僚、吴王的北上争霸和越王勾践的卧薪尝胆,到明清时代的姑苏文盛出状元。吴越的善战古风已经成为了历史遗迹。以至于魏源在《海国图志》里评论道:求精兵于杭嘉苏,是求鱼于山也。 明清的江南 彻底成为了纯经济区域 总而言之,吴国灭亡之后,出现了下层吴越人合流。而越国被楚国灭亡后,楚人进入杭嘉湖和宁绍平原,越人退入山地或者更远的南方。到了两汉和东吴时代,一批批新来的北方移民不断地累积叠加,而先秦吴越人的部分后裔山越,则在东吴的统治下被逐渐征服或者编户齐民化。民风的改变,除了贵族对生活方式的提倡,也和经济的发达不无关系。 最后的结果是吴越从能独立北伐中原,从能组织七国之乱对抗关中的集权秩序,到彻底失去自我保护能力,需要北人流亡者来庇护,实在是令人感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