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触动传媒失速的行业龙头


  行业进入调整阶段,被屠杀的永远都是踩不到"点"、掌握不了自身节奏的人,哪怕你是行业的龙头。
  即将进入年关,一则"触动传媒已进入清盘阶段"的消息,让为数众多的自觉活得挺"好"的明星级创业公司虎躯一震。人们不敢相信,出租车户外广告领域的龙头老大、在市场中几乎占据垄断地位的触动传媒,竟然不能安然"过冬"。
  据北上广深的多家出租车公司表态,因被拖欠合同款、预估合作无法继续,他们将着手拆卸放置于出租车副驾驶座头枕的触动传媒广告屏,保守估计涉及5万辆出租车,已经达到中国一线城市出租车保有量的30%。
  长期对自身商业模式缺陷的忽视,对上市融资节奏把握上的判断失误,以及对移动互联网时代突然到来的"适应困难""自觉良好",构成了这桩"龙头倒闭案"背后的症候群。触动传媒的悲剧故事似乎在警醒后来者:得意时莫尽欢,那些我们有意或无意回避的发展盲点,终究会有发作的那一天。
  触动传媒在急速发展中只能亦步亦趋不停地做小范围调试,高企的设备更新成本吃掉了大量盈利。
  蓝海一小步
  触动传媒,本来是户外广告业内最有希望比肩分众传媒的。
  触动传媒创始人冯晖中香港出生,美国长大;他的父亲经营着房地产生意,家境殷实;按照流行的说法,冯是一名"富二代",根本不需要蹚创业这滩苦水。
  但是,冯晖中不愿平平淡淡地过这一生,即便四十出头,他仍愿伺机做一些有创新、有挑战的事情。
  2002年的一天,冯晖中和妻子坐出租车被堵在纽约街头。烦闷之时,冯突然想到女儿曾在出租车上用手指触点车内的广告屏幕,但没有得到任何回应……
  冯晖中突然意识到,在封闭的出租车内提供一块可显示、互动的屏幕,将开辟户外广告的新天地。很快,他不顾家人反对决定创业,而且要去中国的上海成立这样一家出租车媒体广告公司。因为与美国出租车主要由个人持有的情况不同,中国的出租车大多归出租车公司所有,他可以大批量签约,迅速形成规模效应。
  然而,冯晖中还是把这件事想简单了。
  冯晖中起初以为,他只需要给出租车安装一台迷你电脑,再配一块触摸屏就万事大吉了。但真相是,出租车内温差变化大,抖动剧烈,卫生条件不佳,电脑很难适应,经常"死机"。
  这意味着,冯晖中需要找专业团队研发出一套全新的硬件+软件系统。为此,触动传媒的头三年实际上都在做研发,没有一分钱收入。而且,没有代工厂愿意改造生产线生产这个"新玩意",订单量太小了。
  可以想象,冯晖中面对多重压力,钱很快就花光了,自然而然也无法面对家人的苛责。
  在最困难的时候,冯晖中的好友、影视明星吕良伟为他雪中送炭,带来了几百万美元资金;更重要的是,吕为冯介绍了他在中国的政府、娱乐圈、媒体圈的人脉,这为触动传媒后来找到技术研发人员、打开市场局面奠定了基础。甚至于,吕良伟还教了不会说中文的冯晖中一口地道的广东话。
  冯晖中还是挺过了初创期。2007年,触动传媒的第一块互动广告屏幕安装上出租车,也终于有一家本来是做车载录音机的小厂愿意为其代工。
  在蓝海中走了一小步,比得上在红海中走了一万步。
  在理想状态下,触动传媒的广告屏拥有受众的高参与度、娱乐性和高效性,并有机会接触到高收入人群。更重要的是,与分众的楼宇屏、电梯屏,华视的地铁屏、巴士屏,航美的机场屏不同,触动的屏幕是唯一可以在封闭空间内实现互动功能的。这些优质特性,使得触动传媒刚刚取得一点突破,就轻易而举地得到资本青睐,2006年、2008年完成两轮融资,共计1.5亿元。
  但是,在资本的狂欢中,触动传媒创业初期暴露出的问题也被掩盖了。
  早了一年
  首先的问题在于,冯晖中拿出的第一代产品并不成熟。
  比较突出的产品问题,包括画面给乘客制造了眩晕感,触屏灵敏度太低,硬质材料隐含安全隐患。其他小问题则不胜枚举,充分反映了复杂环境对出租车户外广告设备的严苛性。
  须知,相比其他户外广告业态,触动传媒是很"重"的。首先设备成本高昂,冯晖中不但在初期研发中投入了上千万美元,后期因产量有限也无法降低成本。其次,因涉及车辆改造,出租车触屏的安装成本也是偏高的,可达单屏500元。最后,在与出租车公司合作的过程中,设备、安装费用都是由触动传媒包干的,而且还需支付回点补贴司机福利。
  这些因素意味着触动传媒面临很高的迭代成本,按照5万辆出租车计算,迭代一次仅安装费就能烧掉2 500万元。所以,最好的迭代方案就是"研发一代管十年"。但事实是,触动传媒在十年时间里至少因设备问题更新了四代,而且每一次都遗留下新的各种问题。
  更要命的是,出租车触屏广告还存在严重的模式问题。但是,当时整个业态都是新的,没有人拥有相关经验,而冯晖中团队似乎也不想停下节奏来研究——为了抢占所谓的"行业龙头"地位,触动传媒于2008年就开始了激烈扩张,追求速度成为主战略。
  当时,触动传媒至少有两大竞争对手。其一是拥有上海文广背景的东方明珠,覆盖了1万辆出租车,显示屏置于副驾驶位置挡风玻璃遮阳板下方。其二是iTaxi Media,覆盖了几千辆出租车,业态与触动传媒类似。
  触动传媒的竞争手段,就是一个字:不惜成本往前"冲"。
  在上海,触动传媒与出租车公司签署多达10~15年的长约,给予远超竞争对手的优渥回点。仅两年时间,触动传媒就覆盖上海接近1万辆出租车,销售业绩实现1 000%增长。
  2010年,从上海出发,触动传媒挺进北京、广州和深圳;一年后,又将业务扩张至香港、杭州、加拿大多伦多、温哥华以及卡尔加里。到2012年,国内装载触动传媒互动屏幕的出租车达到4.95万辆,每月覆盖观众可达6 800万人次。
  至此,触动传媒已经成为户外广告出租车领域当之无愧的龙头老大,曾经最大的竞争对手东方明珠也选择在2012年结束出租车业务。
  一路猛冲,其背后逻辑自然是"行业里只认第一,不认第二"的先发优势作祟。但是,如果就连最大竞争对手也不是被触动传媒"干"死的,而是被模式问题"作"死的,那么一路猛冲无异于给自己"埋雷"。
  遗憾的是,最早发现模式问题的竟然是触动传媒的广告代理商和客户。
  第一,除设备、安装等前期投入太高,出租车触屏广告模式的维护成本其实也不低。许多司机不堪广告、内容的重复而关掉声音,甚至关掉画面。但监管司机行为的难度太大,为此投入的人力成本高昂,触动传媒显得无能为力。
  第二,虽然循环内容只有20分钟左右,但司机、乘客普遍反映没有兴趣。这种现象暗示出租车触屏广告需要投入质量更好的内容建设,而触动传媒的投入明显不足。
  第三,相比看屏幕,乘客似乎更愿意与同伴、司机闲聊,抑或欣赏沿途风景、闭目养神。加之设备体验不佳,乘客投诉晕车、恶心。
  第四,由于强调"互动性",触动传媒刊例报价较高,每千辆出租车60秒广告可达16万元/半月,开机广告更可达60万元/半月,均为户外广告业"顶级价格"。但是实际性价比太低。比如,乘客刚上车忙于整理仪容,可能根本就注意不到开机广告;又比如,后面的广告还未播出,乘客就可能下车了。
  其他模式问题不再赘述。总体而言,后期维护、内容建设、场景再造可以解决模式问题,但也凸显了出租车触屏广告模式太"重",烧钱的地方很多。
  如今看来,如果冯晖中能够在起步时慢一点,再坚持多研发产品一年,同时做好市场调研,触动传媒就可能一次性解决所有设备问题,发现模式缺陷,从而在最一开始、也是最合适的时候就做出恰当的调整。但是,资金压力,来自家庭的压力,乃至对发展速度的追求,都可能迫使冯晖中"早"了那么一年。
  恶果就是,触动传媒在急速发展中只能亦步亦趋不停地做小范围调试,高企的设备更新成本吃掉了大量盈利。
  2012年国庆期间,警钟终于敲响——一名上海乘客因车祸撞上副驾驶座头枕广告屏而不幸遇难,触动传媒广告模式直面安全问题谴责。
  这一次偶发事故,可能葬送了触动传媒的转机。
  晚了一年
  面对扩张中暴露出的种种业态问题,冯晖中有两条路可走。
  第一条路是利用市场扩张带来的良好趋势,申请美国上市融资,利用IPO资金彻底整改商业模式、进一步再融资再扩张。不足之处在于,自2008年之后资本市场对户外广告的追捧不如以往,触动传媒可能拿不到理想中的估值。
  第二条路则是进行C轮融资,自行整改商业模式,实现连续盈利后再谋求国内上市,搏一个较高的估值。
  如今看来,冯晖中选择了第二条路,更保守稳健一些,但也可能是不得已而为之。
  早在2010年,吕良伟在参加电视节目《非你莫属》时,就声称触动传媒正处于全力上升阶段,2011年就会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但是,之后全球经济逐渐步入下行轨道,使得IPO计划渐渐让步于C轮融资。冯晖中曾隐晦表达了公司上市的阻力:"现在金融市场情况不是很好,从长远考虑,还是要看时机"。
  2012年3月,触动传媒获得C轮融资1亿元。冯晖中对外表态要做行业里的"乌龟",言外之意要精耕商业模式,构建自己的产业,形成他人无法比拟的技术优势。
  可惜,冯晖中此时才选择慢下来,恰恰错了。
  2012年国庆期间发生的事故仅仅是危机的开启,它使得触动传媒进一步远离了IPO。更关键的是,从2012年开始,移动互联网迅速崛起,使得乘客更愿意浏览手机屏幕,而不是广告屏。同时,Uber、滴滴等网约车平台的出现,分化了出租车公司的流量,严重打击了触动传媒的商业模式。
  整个2012年行情不好,触动传媒还是取得了增长的业绩。但是,明眼人都清楚,触动传媒应该早一年上市,晚了一年可能就彻底晚了。
  果不其然,接下来的情况陡然直下,市场全面萎缩。触动传媒从盈利转入亏损,之前铺下的庞大而又千疮百孔的摊子使得烧钱的速度远超预想。
  2014年,触动传媒计划把互动屏幕与移动手机结合起来,打造全新的互动模式。可是,此时往账上一看:资金已经难以到位,计划被迫搁浅。
  客户让广告代理商转告冯晖中,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他们更喜欢精准营销,希望广告流量直击用户。至于触动传媒的依附性广告,他们已经不再关注了。
  有业内人士指出,触动传媒本质上是一种本地化媒介,很难在优化整体品牌形象中有所贡献。因此,触动传媒在客户当今的全媒体平台投放模式中只能分到较少的资源。而这种趋势是"突然"发生的,企业一旦准备不足,踩不到"点"上,就很有可能当即出场。
  冯晖中也曾努力重新掌握主动。2015年,触动传媒的设备终端推出了"充电管家""乘车信息"等多项服务,期望由这些服务获得乘客的数据信息。同时,触动传媒还推出了"O2O TVC",让品牌主可以结合出租车场景优势,配合对消费者行为的深刻洞察,创建属于自己品牌独特的O2O消费体验。
  但是,这些努力抵挡不了大势,触动传媒已经不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主宰。
  2015年3月,腾讯曾短暂接触触动传媒谋求入股。但是,触动传媒董事会报出了一个腾讯无法接受的价格,腾讯入股计划作罢。
  这已是触动传媒错失上市时机后的最后转机。之后,多名高管离职,冯晖中还卖掉了自己在上海的房子,以此短暂支持公司。
  触动传媒的败势如山洪狂泻。但是,蓦然回首真正的败因,却始终在那里——这家企业一直都没有踩准自己的节奏。
  慢性病救不了
  企业的发展节奏问题犹如一种慢性疾病,不发则已,一发则无药可救。
  2016年6月,德沃基金曾试图接盘触动传媒,砍掉了除销售部门以外的几乎所有部门,并垫付了部分工资。但是,随着对触动传媒的调查深入,德沃基金发现触动传媒存在严重的财务问题,对出租车公司存在大量欠款,且在屏幕维护、仓库等环节存在高额支出。于是,"接盘侠"德沃基金黯然离场。
  此后情势一发不可收拾。2016年11月,当讨债的投资人、合作方,以及被拖欠工资的前员工赶到触动传媒的办公大楼时,里面已经空无一人。
  偌大一个龙头企业,说没就没了。
  对出租车公司而言,接下来的设备拆除工作将面临极大的费用支出。如果触动传媒清盘后不能负担这些费用,出租车上的广告触摸屏可能会存在很长一段时间。
  事件漩涡中的核心人物冯晖中,已经很长时间没有露面。那些待拆的黑色屏幕,似乎在代表他默默地述说着触动传媒创业十数年换来的一句箴言:
  即便身处蓝海,还是带一个把握节奏的指南针吧。
网站目录投稿:书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