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科学预防疫情期间如何有效预防收藏


  自疫情爆发以来,人们越来越重视科学预防的方法。抗疫情道路还很漫长艰巨,大家一定要重视起来,齐心抗肺炎!
  一、
  哪些人要特别注意防护?
  冬天本身就是一个感冒高发季,新型冠状病毒比较容易对抵抗力较差的人下手,尤其是老人、小孩、孕妇。
  1:
  老人   超过65岁的老人,感染肺炎的几率是一般人的几倍。   2:
  小孩   世界卫生组织估计,每天都有2500名儿童因为肺炎而夭折,特殊时期,家里的小孩子一定要注意。   2:
  孕妇   孕妇一旦感染流感,病情会迅速恶化,甚至可以引起呼吸困难,或者导致女性和胎儿死亡。   二、   宅在家里该怎么预防病毒?   虽然春节期间,大部分人都宅在家里,但是看到每天在飙升的数据,各种新闻、视频,不免让人心生焦虑。   其实,注意以下这些问题,我们也能安心地宅在家里。   1:
  外来物品,用酒精消毒   比如外卖、快递的包装,在经过很多人转手送到家里,很难保证是否有近期沾染的病毒存在,用酒精擦拭一下可以起到一定的消毒作用。   2:
  日常食物一定要煮熟了再吃   目前并没有发现正规的肉制品、海鲜制品传播病毒的依据,可以吃海鲜和肉类。   但是一定要煮熟再吃,刺生什么的,还是先忍一下吧。此外,不要购买来源不明的禽类海鲜,不要在毫无保护的情况下接触活禽。   3:
  家庭环境应该如何消毒?   如果家庭中没有出现疑似感染的患者,也没有跟疑似病例患者接触过,不必担心,家里是比较安全的。   如果实在想消毒,可以用84消毒液和水稀释比例1:100来擦拭想消毒的物品,比如手机、门把手、遥控器之类表面容易脏的东西。   4:
  注意通风   有人会担心开窗会让室外的病毒飘进来,事实上,室外空气已经经过稀释,几乎不可能把病毒带进室内。   不仅如此,通风有助于降低室内可能存在的病毒量,更新室内空气。   三、   外出请做好下面这几点   要做到完全不出门其实很不容易,如果实在要出门,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   1:
  避免去人流量密集地区   人流量大,比如超市、车站、机场等地方。避免聚会、串门,尤其疫情高发地区最好不要去。   2:
  正确佩戴口罩   目前最常见的口罩大致有三种:棉布口罩、医用外科口罩、N95口罩。其中医用口罩和N95口罩在预防传染性急性呼吸道感染的作用上并无显著差别。两者最大的差别是前者可以防雾霾,后者不行。   也就是说,此次预防肺炎过程中,可以自行根据情况选择后面两种口罩。   在佩戴口罩时要做到以下几点:   佩戴口罩前先洗手;   分清正反及上下;   压紧、拉伸,口罩盖住鼻子、嘴巴。   摘口罩时也要注意:   不要触碰口罩的外表面;   不要触碰口罩的内表面;   不要触碰别人使用过的口罩;   不要直接将口罩放在包里、口袋里,容易造成持续感染,可以由内向外折叠后,包装起来。   使用过后的口罩也不要随意丢弃:   在医院,可以直接投入医疗废物垃圾袋中,专业处理机构会进行集中处理。   在家里,如果有咳嗽、发热、打喷嚏等症状的民众,推荐将口罩丢至垃圾桶,再使用5%的84消毒液按照1:99配比后洒在口罩上进行处理。   需要注意的是,任何口罩的防护效果都是有限的,最好2~4小时更换一次。   四、   下面这些情况可能你也会遇到   1:
  外出回来感觉感染了病毒怎么办?   摘掉口罩、脱掉外衣悬挂在通风处、洗手就可以,不必过分惊慌。   洗手的正确打开方式是这样的:   2:
  宠物会不会感染?该怎么防护?   目前还没有确定会不会传染给宠物,最好也不要让宠物频繁外出,回来之后可以给宠物洗澡。   3:
  家人发烧了怎么办?   家人如果疑似感染,一定要自行与其他家庭成员进行隔离   与家属保持1米以上的距离,家里的人最好也佩戴口罩;   固定一位家庭成员照顾她/他,且这位家庭成员身强体壮,抵抗力强;   与其接触时,所有其他家庭成员都佩戴口罩,及时更换口罩、勤洗手;   与可疑症状者直接接触后,记得消毒;   避免接触可疑症状者的分泌物,比如口水、鼻涕等;   减少交流,出门在外佩戴口罩,正确洗手,咳嗽打喷嚏注意捂紧口鼻及时丢弃纸巾;   不要与家人共用生活物品。   按时吃药、多休息、有不正常情况及时就医。   4:
  如果一定要去医院,该怎么防护?   佩戴口罩、佩戴口罩、佩戴口罩!洗手,不要揉眼睛,不要到处乱摸,注意与其他人保持距离。   最后小编还要提醒大家一下,如果存在下面这些情况,请减少与他人的接触:   在过去14天内到过疫区;   出现感冒或者流感样症状(发热、咳嗽、鼻溢、咽痛、头晕、乏力中至少两种);   免疫力状态不好的人群。   当然,对抗病毒最有力的反击就是不给它任何传染的机会,待在家里,好好享受可以毫无压力在家做个肥宅的时光吧~   参考资料   人民日报、丁香医生、科普中国、网络。
网站目录投稿:书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