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人的体温,一般保持在36.2℃-37.2℃的范围内。如果体温超过37.2℃,即可称之为发热。体温在37.3℃~38.4℃,通常称为低热;若低热持续2周以上,则可称之为长期低热;体温在39℃左右者,可称之为高热;超过40℃以上者,又可称为过高热;高热持续2周以上者,即为长期高热。 发热一般分为气虚发热和血虚发热两种。气虚发热,表现为体温升高,热势或高或低,发热于午前较为明显,常于劳累后加重,并明显感到周身乏力疲倦,气短懒言,面色菱黄,容易感冒,饮食不香或有腹胀,舌体淡胖,脉息细弱;血虚发热,表现为低热不退,头晕眼花,面色不华或贫血,心慌不宁,失眠不寐,唇白无力等 ↓《方1.》↓ 酒精擦浴紧急降温退热 用25度至50度的酒精300~500毫升,擦洗颈部、腋下及四肢,使皮肤血管扩张散热。如果发热者是小儿,尤其是小儿出疹子时,不可用温水或酒精擦浴白血病患者高热并有出血倾向时更不能擦浴 ↓《方2.》↓ 如果宝宝发烧时咽喉肿痛,舌苔黄,小便黄而气味重,说明孩子内热较重,这时不能喝姜糖水,而应喝大量温开水,也可在水中加少量的盐。 ↓《方3.》↓ 辛凉清热汤 【组成】金银花20克,连翘15克,薄荷10克,荆芥穗7克,菊花10克,黄芩10克,知母10克,甘草5克,霜桑叶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若口大渴者加生石膏25克,大青叶15克。 【功效】辛凉解表,泻火清热。 【主治】用于外感发热重、恶寒轻者。 【来源】长春中医学院陈玉峰教授验方。 ↓《方4.》↓ 香菜根熬水退热 香菜根250克,洗净,放入砂锅内,加3碗水熬至1碗,去杂质喝水,高热就会慢慢退去。每日1剂,一般喝3天就能退烧。 ↓《方5.》↓ 绿豆汤。将绿豆煮烂,取绿豆汤,加入适量冰糖。绿豆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既能补充营养,又有利于宝宝体内毒素的排出,可以帮助宝宝退热。 ↓《方6.》↓ 疏解风寒方 【组成】苏叶4.5克,杏仁6克,桔梗3克,炒枳壳3克,前胡3克,制香附3克,陈皮3克,炒莱菔子4.5克,薄荷(后下)3克,荆芥3克,甘草1.5克,葱白(后下)10克。 【用法】每日1剂,煎2次分服。 【功效】疏风散寒化湿。 【主治】外感风寒兼湿。 【来源】著名中医学家蒲辅周教授验方。 ↓《方7.》↓ 外感风痧冲剂 【组成】苍耳草600克,狗仔花600克,藤苦参300克,山芝麻300克,岗梅300克,两面针300克,蔗糖适量。 【用法】将药制成块状冲剂,每块含生药15克。每次1~2块,开水冲服,每日3次。 【功效】祛风解表。 【主治】外感引起的全身酸痛、头痛、恶寒、发热、咽痛、鼻塞、腹痛、吐泻等。 【来源】广西中医学院附一院李才魁副主任医师的验方。 ↓《方8.》↓ 地黄粳米粥 【原料】生地黄汁50毫升,粳米100克,姜适量。 【做法】用粳米加水煮,煮沸后加入地黄汁和姜,煮成稀粥即可。 【功效】清热生津、凉血止血,适合热病后期(症见阴液耗伤,低热不退,劳热骨蒸,或高热心,口干作渴,口鼻出血等症。脾胃虚寒者忌服,忌与葱白、韭白、薤白及萝卜同服)空腹食,不宜长食用 ↓《方9.》↓ 鲜水果汁。鲜梨汁具有清热、润肺、止咳的作用,适用于发热伴有咳嗽的宝宝;苹果汁中含有大量的维生素C,既可以补充宝宝体内的营养需要,又可以中和宝宝体内的毒素;西瓜汁具有清热、解暑、利尿的作用可以促进毒素的排泄。 ↓《方10.》↓ 芝麻茶叶治感冒干烧 感冒后干烧不出汗者,可将1小汤勺芝麻和等量的茶叶放入口中嚼烂,以温水送服,然后盖上被子,发汗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