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在植物及其产品的流通过程中传播病虫害的措施,由植物检疫机构按检疫法规强制性实施。严格执行植物检疫法规可保护无病区,限制和缩小疫区,铲除新传入而未蔓延开的包含病原物在内的检疫性病虫和杂草,那应该如何防治植物病害呢?消灭病原物或抑制其发生与蔓延;提高寄生植物的抗病能力;控制或改造环境条件,使之有利于寄主植物而不利于病原物,从而抑制病害的发生和发展。一般以预防为主,因时因地根据作物病害的发生、发展规律,采取具体的综合治理措施。每项措施要充分发挥农业生态体系中的有利因素,避免不利因素,特别是避免造成公害和人畜中毒,使病害压低到经济允许水平之下,以求达到最大的经济效益,那么非侵染性病害的防治方法有哪些呢? 一、营养失调:土壤中缺少某些营养物质就会植物就会患缺素症,引起失绿、变色、变形和组织坏死。 (一)缺镁(Mg)症:叶片脉间黄化,从老叶叶尖开始,叶片出现坏死枯斑。常在酸性土及轻沙土的果园发生。防治方法: (1)在酸性土壤,按1吨/公顷或1-2公斤/株的用量增施钙镁磷肥。 (2)在各次新梢抽发前及叶片转绿前分别喷1次0.5%硫酸镁或硝酸镁肥,或每株施100克硫酸镁。 (二)缺铁(Fe)症:症状类似于缺镁,但先从幼叶开始,叶片黄化甚至白化,常发生在碱性土壤内。有时可导致顶叶脱落,出现"梢枯"现象,亦称"黄化病"。防治方法: (1)增施有机肥,种植绿肥,是解决缺铁症的有效措施。 (2)发病初期,喷0.2%硫酸亚铁加0.1%柠檬酸液,或加0.3%柠檬铁铵有一定效果。 (3)在紫色土中施入硫磺粉,也可促进根系对铁的吸收。 (三)缺氮(N)症:植株矮小、分枝或分蘖少,叶小、窄而稀疏、色淡或黄化、早落,在酸性强、腐殖质缺乏的土壤中容易发生缺N现象,砂质土上长期大雨也容易引起幼树缺氮症。防治方法: (1)苗期管理:进行移植,对侧根少的树种,可进行2次切断主根移植。 (2)在生长季节,追施尿素、硝酸胺等氮肥。 (3)喷洒0.3%—0.5%的尿素溶液进行叶面施肥。 (四)缺钾(K)症:老叶或下位叶先发病,发病初期,在老叶叶尖和上部叶缘开始发黄,逐步向叶片中部发展。常在砂质土或有机质少的土壤的果园发生。防治方法: (1)增施有机肥和复合肥,实行配方施肥。 (2)生长期用喷施0.5%硫酸钾数次,或冬季、初春每株根施硫酸钾120-150 克。 (五)缺锌(Zn)症:生长受抑制,容易发畸形,表现为叶丛生成簇状或小叶病(如桃树小叶)。常在酸性砂质土及轻沙土的果园发生。防治方法: (1)在新梢抽出1/3-1/2 时和叶片转绿前,叶面各喷1次0.2%硫酸锌+0.1 %熟石灰,或在春芽萌发前1个月用3%硫酸锌注射树干。 (2)施用石灰调整土壤至微酸性,并可在树盘内株施100-150 克硫酸锌。 (六)缺锰(Mn)症:发病初期叶片黄化症状与缺锌相似,且缺铁症状常隐藏于缺锰症,因此缺锰症不易判断,常被误为缺锌症。春季早旱容易发生缺锰症。防治方法: (1)叶面喷施0.3%硫酸锰,或0.05%高锰酸钾,或0.3%硫酸锰加0.1%熟石灰。还可用0.3%的硫酸锰涂抹枝干。 (2)需施用石灰调整土壤至微酸性,并可在土壤内每株施放50-100 克硫酸锰。 (七)缺钙(Ca)症:嫩叶卷曲或嫩芽枯死,病状多表现在生长点附近。土壤中大量施用酸性化肥或土壤中钾、硼元素含量过多,在干旱时造成元素不均衡,易诱发缺钙症。防治方法: (1)合理施肥,多施有机肥料,少施含氮和钾的酸性化肥;酸性土壤施用500-800 公斤/公顷的石灰来调节土壤酸度。 (2)喷施钙肥,刚出现症状时在新叶期树冠上喷施0.3%磷酸氢钙或硝酸钙溶液。 二、水分失调 (一)水少:干旱可致植株地上部分焉萎,叶尖、叶缘或叶脉间枯黄,早期落叶、落花、落果,可使木本植物的叶子黄化、红化或产生其他色变,随后落叶。受旱害植物的叶间组织出现坏死褐色斑块,叶尖和叶缘变为干枯或火灼状。严重时可引起树木(尤其是苗木和幼树)发生萎焉死亡。受旱树木枝条下部小枝和叶片先死、逐步发展至梢部,当植物因干旱而达永久萎蔫时,就出现不可逆的生理生化变化,最后导致植株死亡。 (二)水多:因根部窒息而引起根部变色腐烂,地上部分发黄,花色浅。涝害的症状是叶子黄化、植株生长柔嫩,根和块茎及有些草本茎有胀裂现象,有时也可使器官脱落。 三、温度失调 (一)高温:引起灼伤。防治方法:可采取遮荫及用水灌溉等方法降温。 (二)低温:对作物的伤害可分为冷害和冻害两种。防治方法:白涂剂是保护树木免受日灼和冻伤的有效措施。 四、光照失调 (一)缺少光照时,植物常发生黄化和徒长,叶绿素减少,细胞伸长而枝条纤细等现象,并提早落叶落花,阳性植物尤为显著。 (二)强光下则可使阴性植物叶片发生黄褐色或银灰色的斑纹。急剧改变作物的光照强度,易引起暂时落叶。 以上是本站小编介绍的非侵染性病害的防治方法有哪些的内容,如果大家还想了解更多生物灾害安全小知识,敬请继续浏览本网的其他栏目内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