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是不喜欢文学作品中以成败论英雄的语调。一次在书城看书时,无意中看到了一本论述古代帝王、悲欢成败的书,觉得文中对南塘后主李煜的一些论述过于偏激。作者把南塘失败灭亡的责任、都近乎笼统的推倒了作为君主的李煜一人身上,认为是他政治无能、切一度沉湎于"诗词酒色、不着眼现实、导致亡国"的说法是很武断的,也是很不客观的。一个偏安一方的小国拿什么能力、来抵御如此强大的外来侵略?应该说,南塘的失败灭亡,是在一种大时代的洪流中不可逆转的一个必然归宿。在那种敌众我寡,敌强我弱的客观形势下,就算李煜有张良、王佐之才,也不可能以一人之力,挽社稷与狂澜,毕竟战争是要讲究实力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例子还是不多见的。 亡国后,他因无法释怀人生中、这种宛如天上人间般的巨大落差,以词抒怀。也正是他这些幽怨哀婉的伤感词赋,才被宋朝的统治者看做是不甘臣服的表现,并以及其残忍的手段将其轸杀。而他的词,就如同一个饱经忧患却不失荣光的老人,带着无尽的忧伤与酸楚,在向一代代读者讲述着、他所经历过的那段与自身荣辱相关的悲凄往事......" 我觉得,李煜的悲剧命运是那个时代的无情战争所造成的。虽然他不具备政治才能,固然也有性格上的脆弱一面,但他至少还不是个昏君。它勤奋好学,崇尚真善,引领了江南一方的人文情愫。他的才华是陨落与乱世,弱骨埋没于铁蹄。他的悲剧带给我们的、也应该是一种悠远的伤痛,而不该是后人的谴责与错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