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首次发现崮顶春秋墓


  墓室北边箱内的铜剑。 本报记者 张中 摄
  考古人员为在沂水发现的春秋古墓2号车绘图。 本报记者 张中 摄
  墓葬位于三面峭壁的纪王崮顶。 本报记者 张中 摄
  北边箱内层层叠放的錞于、甬钟、钮钟、石磬等乐器。 本报记者 张中 摄
  16日,省文物局、省考古所在临沂沂水举行沂水纪王崮春秋古墓发掘重大考古成果新闻发布会,通报了近段时间的考古成果——在号称"沂蒙七十二崮"之首的纪王崮,深藏一座春秋时期诸侯王级的大型墓葬。但墓主是谁,目前仍疑问重重。#p#分页标题#e#
  2月1日,本报曾以"沂水景区挖出‘春秋铜鼎’?"为题,报道了沂水天上王城景区新发现。
  经过近两个月的清理发掘,墓葬形制和埋藏情况已经基本弄清。据专家介绍,其总体结构较为特殊,最大的特点是将本应单独置于墓室之外的车马坑,安排在墓室之内,且处于与椁室相对应的位置。墓室总体平面呈南北向的长方形,南部为椁室,北部为车马坑。有墓道向东,正对椁室。因为近年来施工不小心,椁室、墓室有遭破坏的部分。
  随着这座春秋墓葬出土的大量文物引人注目。其中,位于南面的墓室位置,有南、北两个"边箱"相伴。北边箱主要是乐器,出土成套的铜錞、甬钟、鎛钟、钮钟、石磬、舟等,以及甗、罍等其他若干件青铜质文物。
  南边箱出土铜鼎、铜鬲、铜豆、铜罍各7件、铜敦3件,出土前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在其西部是陶器及漆器,因为年隔久远都已经腐朽,难以辨别器型。
  墓室北面是车马坑,残存4辆车。每辆车有两匹马,马骨保存较好,木质车体腐朽严重。马车为独辕车,可以辨清各部件。马头有马饰,马脖子有铜串珠。具有较大考古研究价值的是,其中2号车有鼎、鬲、敦3件车载青铜器,这种现象在之前考古中非常少见。另外车马中还发现铜箭头、铜矛等。
  根据《周礼》,春秋时期墓葬中出土七鼎,足以显示墓主规格较高,应是诸侯王或其夫人之墓。因为考古中既发现兵器又发现妇女用品,墓主性别尚难以确定。
  考虑到这座春秋墓葬规模很大,属于单人葬,推断应为春秋时期一般地位的诸侯王或国君。
  据悉,挖出春秋墓葬的沂水天上王城景区历史上沿用的名称为"西大崮"或者"纪王崮"(也有人称"姬王崮")。2000年开发景区时,根据当地传说改为"天上王城"。这次考古发掘的成果,印证了民间传说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p#分页标题#e#
  出土的铜盂和鼎上有铭文,专家据此分析
  江国国君之女远嫁至此
  出土的铜盂上有33个铭文,鼎有25个铭文。据介绍,其中提及一个先秦古国——江国,位于河南南部一带。有专家称,这说明当时有一名江国国君之女,携陪嫁之物远嫁至此,死后将陪嫁物随葬。
  墓室南边箱出土铜鼎、铜鬲、铜豆、铜罍各7件、铜敦3件。记者注意到,这些贵重的青铜器被并排置于坑中,形成"阵列",十分壮观。其中,一些青铜器上有明显的骨头状遗物,后据了解是马骨。省考古所所长郑同修要求考古队在下一步的工作中继续剥离这些马骨等粘连物,使得坑内的青铜器裸露出来。
  记者注意到,北边箱很大,除了成堆摆放的青铜器,另有约60%的面积始终蒙着塑料薄膜,秘不示人。趁着一位专家做研究的空当,记者一窥究竟。其中,有一片造型十分规整的玉戈,表面呈骨色;有成堆的青铜箭镞,泛出幽幽的铜绿色;有零散的箭头,还有至少一把形制保存较为完好的铜剑。记者看到,一个烟锅状的神秘器物在泥土掩盖下仍露出金属色。一位考古工作人员说:"那是一件金器。"
  在北边箱中出土的古代重要青铜乐器錞于,引起郑同修的极大兴趣。据他介绍,此前考古发掘中,即便著名的济南洛庄汉墓中,也只是出土一件錞于,而此次出土两件,且另有众多成组的乐器一起出土。
  本报记者 乔显佳
  崮顶春秋墓,全国首发现 古墓未遭偷盗,在山东地区周代大墓中尚属第一例
  本报沂水4月16日讯(记者 乔显佳) 尽管繁琐细致的考古工作只是刚刚开始,但沂水春秋墓葬已经取得重大考古成果。16日,我省权威考古专家、省考古研究所所长郑同修向记者详细介绍了沂水春秋古墓的不凡之处。
  此墓的发现之处,位于"沂蒙七十二崮"之首——纪王崮的最高处,堪称高山之巅。郑同修说,我国到汉代时,有"坐山为陵"的现象,将社会上层人群的大墓构建在山顶是普遍现象。但在春秋时期,在他本人掌握的信息中,全国还是第一次出现这种现象。#p#分页标题#e#
  沂水春秋墓葬是我省考古人员发掘的第三处春秋大墓。第一次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沂水县刘家店子发现的春秋中期墓,出土了陶器、铜器、金器和玉石器等各类文物600余件;第二次是济南长清仙人台春秋墓葬,1995年3-5月,由山东大学考古专业对其进行发掘。此次发掘活动还被评为1995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郑同修说,前两处春秋墓葬,从规模来看"都没有这么大"。
  还有一点足以超过前两处春秋墓葬的是,沂水纪王崮春秋墓葬除了施工时被人无意中损毁部分,其余的保存很好,未遭偷盗。这一点在山东地区周代大墓中,尚属第一例。
  沂水春秋墓葬中,车马坑和墓葬同处于一个范围内,且很可能处于同一封土堆下,这一点在历次考古发掘中也是"极其罕见"。郑同修表示,自己掌握的信息中尚无这种情形。在场担任考古发掘顾问的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教授、博导任相宏认为,天上王城景区所处崮顶南北狭长,古墓埋葬面积受限,地理环境很可能是导致墓室和车马坑同处一个地方的原因。
  此外,在东西宽4米,南北残长7.5米的残存车马坑中,残存车马4辆,其中2号车中有鼎、鬲、敦各1件,这种车舆中还载有青铜器的现象在山东也是首次发现。
  "目前的考古只是初步阶段,正在继续清理中,棺椁还未清理打开,周围情形不清楚,因此此墓国别不清,墓主性别不清,亟须考古人员解决的问题还有许多。"郑同修说,种种疑问有待下步发掘研究工作来解答。
  省考古所原所长张学海:
  沂水春秋墓葬是莒国所留
  沂水纪王崮崮顶春秋墓主人是什么身份?多位考古专家以证据不足为由,不愿发表意见。省考古所原所长、研究员、著名考古专家张学海提出个人看法:此墓很可能是莒国墓。
  张学海到考古现场探望之后认为,从青铜器器型来看,与此前莒国出土的青铜器物很相似。当时,与中原各国沿用周礼,使用单数鼎陪葬不同,靠近大海的莒国实行的是"夷礼",用鼎陪葬时常用双数。此次出现7鼎,尽管是单数,但只是较少的情形,仍应该依据器型判断为莒国墓葬。相对中原各国沿用周礼,以鼎象征身份随葬的礼制,莒国则实行鼎、鬲同时随葬,两者相隔摆放。#p#分页标题#e#
  张学海介绍,此前考古人员在对沂水刘家店子春秋墓考古发掘中出土的一件青铜器进行研究后发现,上有铭文"莒公"二字,随葬有10个鼎,10个鬲。"莒公"即莒国的国君。沂水春秋墓尽管是7鼎、7鬲,也可以作为一种相当于"国君"的身份来使用。两处春秋墓葬同处今天沂水县境内,很可能同为莒国文化,同处莒国地盘。
  纪王崮位于莒国都城(现莒县县城)西北向50公里之内,齐国、莒国部分分界线——齐长城的南面,从地理上推测也很可能是莒国墓。
  在《左传》中,有"纪侯大去其国"的表述。一些考古专家据此认为,如今的纪王崮很可能是公元前690年被齐襄公灭掉的古纪国,其都城在现寿光市境内纪王台,国破后,纪哀侯(姜叔姬)带领部分随从逃到纪王崮,延续数世。但是,《左传》所述与我国另外一部经典史册《史记》又有明显出入。
  张学海认为,所谓纪侯"去国据此"很可能只是后人一种美好的愿望,因为强悍的齐国不会允许一个丧国之君逃跑到此居住多年,逃跑中也不可能携带如此多的青铜重器翻山越岭。纪国在春秋早期被齐所灭,而此墓断代应属春秋中期偏晚墓葬,两者相差几十年,从时间上看与纪侯"去国据此"之说也"对不起来"。
  本报记者 乔显佳
  古墓之谜何时得解
  惊现于海拔577.2米崮顶的沂水春秋墓葬,其神秘的主人到底是谁?引起人们浓厚的兴趣。有记者将此问题抛给省考古研究所所长郑同修,他半开玩笑地指着尚未发掘的墓室:"你去问他们吧!"言外之意是,只有进行充分细致的考古发掘,才有可能搞清种种疑问。
  先期清理出的一只铜盂有33个铭文,一只鼎上有25个铭文,成为考古人员窥探历史本来面目的宝贵资料。在接下来的青铜器提取和清理中,会不会发现同样记载信息清晰的铭文?#p#分页标题#e#
  尤其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纪王崮一带十分荒凉,即便在今天通电、通水、通缆车的情形下,冬天在崮顶常住都难。难以想象2500年前,这么多人在上面如何吃、住、生息?
  据介绍,陪葬坑内,有一名不到10岁的孩童,他是谁?另外现场还留有大片灰烬状东西未及清理,这又是做什么用的?是祭祀还是殉人的埋葬场?
  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教授、博导任相宏说:"这次考古的意义非常大,因为在沂蒙山的腹地,历史只是纸上的文字,人们一向认为人烟稀少,而考古实践将填补这段历史,也必将对当地经济起到拉动作用。"
网站目录投稿:孤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