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对联赏析


  |
  对联赏析(32)
  九副经典对联,
  显古人才思急智
  对联,是汉字中一种十分有趣的艺术形式,对联讲究对偶对仗。有些对联不仅神才精妙,而且背后的故事谐趣、有意味,让人回味不绝。
  –01–
  莲子(怜子)心中苦
  梨儿(离儿)腹内酸
  因"抗粮哭庙案"被朝廷下令处死的金圣叹,临刑时儿子前来送行,便出个对联让其应对:莲子(怜子)心中苦。看见儿子并没有回应。金圣叹便自己对出下联:梨儿(离儿)腹内酸。上联的"莲"与"怜"同音,意思是他看到儿子悲切恸哭之状深感可怜;下联的"梨"与"离"同音,意即自己即将离别儿子,心中感到酸楚难忍。
  一副生死诀别对,工整中透着字字珠玑;寥寥几字,写尽生离死别之际的悲怆凄苦,听者无不动容。
  –02–
  两船并行,橹速(鲁肃)不如帆快(樊哙)
  八音齐鸣,笛清(狄青)难比箫和(萧何)
  一次,纪晓岚乘船而行,遇一船与他并头而行,船上一个武士出了一副对联后,拉帆扬长而去,这副对联就是:"两船并行,橹速不如帆快"。
  纪晓岚马上明白了,这是借用鲁肃和樊哙两位古人的名字写的上联。鲁肃为东吴文臣,樊哙却是汉刘邦手下的武将,以此嘲笑文不如武。纪晓岚一番思索后,对出下联:"八音齐奏,笛清怎比箫和"。
  笛清、箫合与狄青、箫何是谐音,而且也是一文一武。只是文官萧何能运筹帷握之内,决胜千里之外,绝不比武将逊色半分。
  –03–
  冻雨洒窗,东两点,西三点
  切瓜分客,上七刀,下八刀
  明朝素以善对著名的蒋焘曾有一对。话说有一日,家中客人见窗外正下着小雨,便出联云:"冻雨洒窗,东两点,西三点。""冻"字拆开是"东两点","洒"字拆开是"西三点",十分巧妙。
  这时,只见他从屋里抱出个大西瓜,切成两半,其中一半切了七刀,另一半切了八刀,见客人纳闷不解,便补充说:"切瓜分客,上七刀,下八刀。"客人赞不绝口。
  "切"、"分"字拆开是"七刀与八刀,此联巧妙运用拆字,又富于生活情趣。
  –04–
  宠宰宿寒家,穷窗寂寞
  客官寓宫宦,富室宽容
  明朝宰相叶向高,一日路过福州,留宿新科状元翁正春家中,翁即兴出对曰:宠宰宿寒家,穷窗寂寞。叶向高见联中全是宝盖头的字,先是一惊,接着和道:客官寓宫宦,富室宽容。
  这是一副精彩的同旁对,每一个字的偏旁都是一样,且意思通顺,可见文人对对,考校的就是才思急智。
  –05–
  忠义孝悌礼义廉
  一二三四五六七
  话说清军入关后的一个春节,本是明臣却投降后金的洪承畴,家门上就被贴上了这样一副对联,洪承畴一看,十分生气。原来,这是一副骂人的对联,上联缺"耻",下联忘"八"。这分明是骂洪承畴是无耻的王八。文人素来文雅,却没想到连骂人也有一番文雅的艺术。   –06–   何无忌,魏无忌,长孙无忌,彼无忌,尔亦无忌   张相如,蔺相如,司马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   于谦14岁赶考,碰巧主考官叫虞谦。考前点名,主考连叫三次"于谦",皆无应答。主考问为何不答?于谦说:"小生与主考同名,故不敢答。"   主考顺口出了上联来宽劝于谦:何无忌,魏无忌,长孙无忌,彼无忌,尔亦无忌。于谦一听,会心一笑,从容答对:张相如,蔺相如,司马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   "无忌"对"相如",人名互相呼应,匆忙之间,对的何其工整,也不愧是从小便被称为神童的于谦。   –07–   张之洞   陶然亭   清末大臣张之洞,一日于北京陶然亭与李文田对饮。张一时兴起,以"陶然亭"出句,向李索无情对。李文田冲张之洞笑道:"若要无情,非阁下姓名莫属矣。"   话说这一个无情对,是对联的一个异种。即上、下联的每一个字都要求绝对工稳,不得含糊,但全联看去,上、下联的意思又得风马牛不相及。   李文田以人名"张之洞"对地名"陶然亭",使得上下联词对仗工稳,形式、词性无不对的工整,古之文人,才思敏捷可见一斑。   –08–   四水江第一,四时夏第二,先生居江夏,   谁是第一,谁是第二?   三教儒在先,三才人在后,小子本儒人,   何敢在先,何敢在后。   清朝名臣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一次梁启超到江夏拜访他。张之洞出联:"四水江第一,四时夏第二,先生居江夏,谁是第一,谁是第二?"   上联既包含古代江河淮济四水,长江排首位,又总括四季春、夏、秋、冬,夏排第二。接着提出了"谁是第一,谁是第二?"   这样难以回答的问题。梁启超才思敏捷,略加思索即对出下联:"三教儒在先,三才人在后,小子本儒人,何敢在先,何敢在后。""三教"指儒、释、道,儒排在最前面,"三才"指天、地、人,人排最后,与张之洞的第一第二相呼应,十分妙绝。   难怪张之洞吟读后不禁叹息说:"此书生真乃天下奇才也!"   –9–   六塔重重,四面七棱八角   一掌平平,五指两短三长   听闻徐文长是"天下才子"的杭州知府,派人将其找来,洋洋得意地吟出此上联,命他应对。徐文长听后,并不答言,只是向知府举起一只手,摇了摇。   知府以为徐对不出,并问道:"你为何不对?"徐文长答道:"你是口出上联,我是手对下联,扬起手掌,就是说"一掌平平,五指两短三长’。"徐文长如此解释,知府哑口无言。   对联本就多用于古时候文人互相考较比试,讲究的就是应对的时间要短、对的需要工整,对文人的知识储备要求很高,短短一副对联,就足以写尽了古代文人的才思急智。   小桥流水
网站目录投稿:依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