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嫡长子和庶长子虽然都是长子,但实际区别还是挺大的。一般嫡长子才是真正的"亲儿子",拥有第一继承权,而"庶长子"的存在感就低了很多。当然是"嫡"还是"庶"主要还是由她们母亲地位来决定的,嫡长子是由正房所生,比正妻低一级的人生的便是庶长子。为了避免兄弟因为争夺继承权相互争斗,所以宗法制度的继承原则只有嫡长子才有资格承袭父亲的一切地位。当然历史上发生嗣子之争也是司空见惯的事情,这不是说不让大家就会乖乖遵守的。 自古以来,中国的封建社会历史上一直都延续着"尊卑有序"的习俗,就连皇室的继承也是如此,"立嫡不立长",只有在嫡长子或者嫡子出现意外的情况下,后面的兄弟们才有可能有机会,但是对于皇室来说,几个孩子都是少的,多的甚至都有可能有几十个孩子,如果是最小出生的庶子,也就意味着基本上和皇位没有什么太大的关系了,除非日后凭借自己的努力。 历史上的皇族都使用宗法制来进行分配国家的权利,内部的利益也和宗法制息息相关,毕竟皇室中不止有亲情,还有很多人认为最重要的至尊之位。宗法制可以最大限度的保证王公贵族内部的平衡和稳定,对于加强国家的控制也有很大的帮助。宗法制其实换而言之就是嫡长子继承制,这即代表无论是欧通的家中还是皇室中,正妻所生下的孩子都是地位最高的,优先拥有继承权的,侧房和姬妾生下的孩子便都是庶子,只有在没有嫡长子的情况下,庶子才可能有继承的权利。 也正是宗法制的实行,才让古代如此重视出身和地位,但是这个制度的缺陷就是无法保证长子是个有能力的人,如果是个无能之辈那么该如何呢?于是在之后,制度不断地更新、改革,出现了分封制,天子之下,封诸侯。可是分封制也有缺陷,那就是诸侯的势力逐渐扩大增加之后,对于天子的地位就有了威胁。虽然表面上都听从天子的诏令,可是哪个私下里没有想要吞并天下的心呢。在那个时期,战乱也是从未的停止。 后人开始发现分封制也必须改变,于是在汉武帝时期颁布了"推恩令",这个时期,嫡长子的权利变得不再绝对强大,很多的继承问题也不再只放在嫡长子身上,其他的子嗣也可以拥有一些继承的权利。可是众口难调,还是有人不喜欢这种制度,对于一些宠爱庶子来说的家族,想把更多的权利留给庶子,但是这种现象大部分还是出现在王公贵族或者平常人家。皇室始终都注重尊卑问题,就算是对于哪个宠妃的儿子十分喜爱,但是群臣也会十分的反对。但是这种情况也并不是绝对,在某些时期,也有很多不是嫡子,甚至不是长子的皇子继承了帝位,清朝时期就出现了好几位这样的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