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因为厂家送检的食品包装一般都是素身的,如盛食用油的塑料桶,检验合格后厂家才印刷商标,而塑料是比较容易渗透油墨的。这些食品进入市场以后,即使发生问题能够被检验出来的机会也小了很多。何况还有很多地下工厂根本不送样检。因此,对消费者来说,食品包装印刷污染的危险随时存在。 怎样挑选食品包装袋?如何挑选安全的食品包装 精美的食品离不开包装,瓶装饮料、纸质包装、果蔬标签……而一旦这些包装用不对可能会带来大麻烦。国际食品包装协会在进行了一系列调查后,结合食品包装行业存在的隐忧,总结提出"中国食品包装安全消费警示",供消费者和有关部门借鉴。 吸管:尽量挑选透明的。 有时用塑料吸管喝饮料,总是有种怪味,这样的吸管多数存在健康隐患。按照国家标准,用于生产吸管的食品级塑料是没有味道的,如果有味道可能是用废塑料加工制作的。有时商家还会用颜料来遮盖废旧等不合格材料,因此颜色越鲜艳,安全隐患越大。尤其是用吸管喝热饮时,有害物质会随之溶解,对肝脏、肾脏都可能造成伤害。消费者应尽量少用一次性吸管,购买时要认清"QS"标识,尽量挑选透明的、独立包装的吸管。 瓶盖:拧开后擦擦瓶口。 瓶装饮料中,起密闭作用的是螺纹瓶盖上一块突出的胶垫,螺纹状的结构只具有紧固作用。瓶盖螺纹处缺少保护,一旦有灰尘或细菌进入,就会对瓶口造成污染,用嘴接触后极易患病。因此瓶装水最好倒出来喝,或用消毒纸巾擦拭一遍;若开盖后发现饮料遭污染、瓶盖有发霉迹象,就不要喝了。 易拉罐:拉环印字不安全。 绝大多数易拉罐都是整体暴露在外面的,在运输和储存过程中极易被灰尘、微生物等污染,拉环处更容易藏匿脏物,直接用嘴对着罐口喝很可能会引发疾病。因此,罐装饮料最好也要倒出来喝。此外,有些企业为了促销,在内环中用油墨印刷 "再来一罐"等中奖字样,同样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 袋装奶:先清洗包装再喝。 袋装奶外包装上通常印有很多图案及文字,这些染料中多数含有铅,长期用嘴咬开饮用,容易中毒,影响血液和肠胃系统。因此,喝牛奶时尽量先将包装清洗干净,再用干净的剪刀将其剪开,倒进杯子里饮用。 锡纸:用时别加调料。 烹饪时用锡箔或铝箔可以防止肉类烤焦。但是锡箔中含铅量高达50%左右,表层还能生成有毒的铅白和氢氧化铅,加热时生成黄色的黄丹 (一氧化铅)也是有毒化合物,若被吸入呼吸道,会沉积在肺部,导致慢性中毒。使用锡箔或铝箔时,如果食材上添加了调味酱或柠檬汁等,其中的酸性物质会把锡、铝析出。因此最好不要加调味酱或柠檬;可用菜叶代替锡箔,或以笋壳、茭白壳垫底,不仅无污染,且味道鲜美。 纸杯:杯口杯底不能穿"花衣"。 《纸杯》国家标准实施至今已逾半年,通过调查发现,一些批发市场内销售的纸杯仍随意印有图案。建议消费者购买时要注意挑选"杯口距杯身15毫米内、杯底距杯身10毫米内没有印刷图案"的纸杯。 不锈钢锅:注意锰含量。 不锈钢是由铁铬合金掺入一些其它的微量元素制成的,若使用不当,微量金属元素会在人体中慢慢累积,且不锈钢餐具易与酸、碱、酱油、盐等发生化学反应,溶出有害金属,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目前我国对不锈钢产品中的锰含量并没有要求,因此不少厂家在不锈钢餐具中加入过量的锰来替代较贵重的镍,不但影响防腐性能,还会使人出现食欲不振、呕吐腹泻、肠道紊乱等症状。因此,购买时一定要索要检测报告,看有害金属是否超标,使用时也尽量不要用力摩擦、敲击锅体。 保鲜膜:别包油脂类食物。 塑化剂是种塑料助剂,起到增加塑料弹性的作用,它与油脂接触时会渗出,长期累积后会引发免疫力下降,生殖能力、心血管、肝脏和泌尿系统也会连带"受伤",伤害还可能遗传给下一代。按国家规定,食品包装材料使用的增塑剂仅用于接触非脂肪性食品的材料。尽管如此,"塑化剂"仍被大量应用于PVC食品保鲜膜、糕点托等。 果蔬标签:黏合剂危害健康。 超市、市场内的蔬菜一般都被各种颜色的胶带捆成一把一把出售,有些水果表面也贴有标签。其实,这些胶带或标签中的黏合剂含有苯等对人体有害的化学物质,会渗透到食物内部,即使标签贴于保鲜膜外,苯也可以穿过保鲜膜渗透到食物中,使人食用后出现呕吐、胃痛、头昏、失眠等。因此,尽量少买贴有标签或胶带的果蔬,如食用这类果蔬,最好先削皮。 水果标签品种品名等信息都是用油墨印制的,可能含有有害化学成分;粘贴标签的一面,黏合剂也含有化学物质,且渗透性较强,长期食用对身体有害。 塑料袋别太薄:厚度低于0.015毫米别用。 根据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发布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塑料袋厚度要求不低于0.015毫米,塑料购物袋厚度要求不低于0.025毫米。不达标的塑料袋属淘汰产品,不仅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多数还对健康造成威胁。 如果塑料袋太薄,在使用的过程中容易破损,扔掉之后,极易造成环境污染。 此外,食品包装还存在定量不达标、食品标签没有按照国家标准标注,甚至人为地多标、少标、小标、重标等现象。消费者在购买时一定要注意包装上标示的数量是否与实际一致,如不一致,应立即拨打"12315"举报;留意食品包装是否按要求标注食品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矿物质、维生素这五大类营养成分,生产日期是否有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