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杂文自立说原文及鉴赏


  凡物莫不有死。草木、鸟兽、昆虫,有朝生而暮死者,有春夏生而秋冬死者,有十年、百年、千年而死者。虽有迟速,相去曾几何时①?
  惟②人亦然。方其生时,劳之以所为,夺之以所好,汩③之以所思; 其经营④不已,若无复有尽期者⑤。及其气散而死, 则然不能肉其白骨⑥, 与草木、 鸟兽、 昆虫之变灭何异乎?君子知之,故不以形体之有无为生死,而以志气之消长为生死。吾今日形体无恙⑦,而志气已竭,斯为死矣;吾志气配乎道义⑧,发乎文章,且与天地同流,而奚有⑨于形体乎?
  故简策⑩所载,古圣贤人虽死已久矣,而其辉光常如日星之烂然(11),盖(12)其人至今存也。然则死而不死(13),亦在人之自为之而已。虽然,自古及今,生人皆死,而其不死者,乃天下一人,千百年一人也。士宜何如自立哉? (14)
  (《嘉树山房集》)
  注释 ①相去曾几何时——相距曾经有多少时间?去: 距离。②惟——副词,表示限于某个范围。这里可译为"作为"。③汩(gu)——治理。④经营——本谓经度营造。《诗经·大雅·灵台》: "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引申为筹划营谋。⑤若无复有尽期者——好象不再有生命完结的时候。者:语气词, 用在句尾表示结束, 相当"矣"、"也"。 ⑥然不能肉其白骨——不能使暴露着的白骨长出肉来。(xiao)然: 枯骨暴露的样子。肉: 作使动词用。⑦无恙——没有疾病的忧虑。⑧配乎道义——配乎,合于。道义:道德和义理。《易·系辞上》: "成性存存,道义之门。"《管子·法禁》:"德行必有所是,道义必有所明。" ⑨奚有——何有。这里是"何必有"的意思。⑩简策——编连成册的竹简,指书籍。(11)烂然——光彩鲜明的样子。(12)盖——副词,表示估计、推测,可译为"大概"。(13)而——连词,同"与"、"和"。(14)士宜何如自立哉——学子该怎样自立呢?宜:应当。哉:语气词,表示疑问。
  赏析 这篇仅有256字的小文章提出一个重大的人生课题;如何对待生死?由于人生观的不同,对这一问题的回答也就大不相同。古人的回答基本上有两种:一说"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曹操《短歌行》),应及时行乐;一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为国立功便死得其所。司马迁则说: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报任少卿书》)
  张士元是怎样回答的呢?他首先指出,凡生物莫不有死。各种生物,其死"虽有迟速,相去曾几何时?"都是非常短暂的。人生亦然,"与草木、鸟兽、昆虫之变灭何异乎?"那么,人应该如何对待自己的生死呢?他认为,君子"不以形体之有无为生死,而以志气之消长为生死。"形体上虽然没有疾病的忧患,如果志气已经衰竭,就和死去一样;相反,如果志气合于道义,发乎文章,就可以"与天地同流"。他以古代圣贤作为例证,他们的形体虽然早已死去,而其名扬千古,如日月星辰光辉灿烂。因此,他强调决定生死的关键是"自立",在于自己必须有所作为。
  作者能够辩证地看待人的生死,强调人生的价值不在于"形体"而在于"志气",鼓励人们应该"自立",这无疑是一种积极的、向上的人生观、生死观。作者在阐明自己的观点时,由于衬托手法的运用,使观点更为鲜明。如用"凡物莫不有死"衬托"惟人亦然",这是正衬;用"形体"可死衬托"志气"不死,这是反衬。同时,还用了例证法:用古圣贤其"形体"虽死已久,而其"配乎道义,发乎文章"的志气"如日星之灿然"加以证明,赋予抽象的说理以不可否认的可信性和生动具体的形象性。还有,在论证中或推理,或例证,结论的得出多用反问句。如:凡物生死"虽有迟速,相去曾几何时?"人生短暂"与草木、鸟兽、昆虫之变灭何异乎?""志气配乎道义,发乎文章,且与天地同流,而奚有于形体乎?""士宜何如自立哉?"把答案蕴含在问语中,语气有诱发力,感情强烈,引人深思。
网站目录投稿: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