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基本沿袭宋代后期生产格局,以制造散茶和末茶为主。宋代散茶、末茶,尚未形成单独完整的工艺,实为团茶制作工艺的变向发展。 元代,出现了类似近代蒸青的生产工艺。元代王祯在《农书·卷十·百谷谱》中对当时制蒸青叶茶工序有具体的记载。即将采下的鲜叶,先在釜中稍蒸,再放到筐箔上摊晾,尔后趁湿用手揉捻,最后人焙烘干。可以说,我国蒸青绿茶的制作工艺在元代已基本定型。 散茶,弥补了团饼茶的一个致命的弱点。团饼茶制作过程中在蒸青后要用冷水冲洗使之冷却,以保持绿色不变,但这样便要两次压榨水分,必然会榨去茶汁,夺去了茶的真味,降低了茶的质量。散茶的制作则省却了这个环节,弥补丁这一弱点。 从改蒸青团茶为蒸青散茶,保持茶叶原有的香味,再改蒸青散茶为炒青散茶,利用锅炒的干热,发挥茶叶的馥郁美味,到今天我们习见的绿茶,这样一个中国古代制茶工艺的重大改进和生产趋势的转变整整经历了宋、元、明三代。约达三四百年的漫长历程。 明代炒青散叶茶 明代制茶技术有较大发展,以散茶、末茶为主,惟贡茶因沿袭宋制,饮茶保持烹煮习惯,团饼茶仍占相当比例。明洪武初,诏罢造龙团贡茶,团饼茶除易边马外,不再生产。时散茶独盛,制茶时杀青由蒸改为炒。作为唐宋时期占主导性的"蒸青"制茶法至明代已为"炒青"制茶法取代,并逐渐成为占主导性的制茶技术。明代张源《茶录》、明代陈师《茶考》、明代屠隆《茶说》、明代闻龙《茶笺》等专著中均有记载。 怎样才能使茶保持"色泽如翡翠",明代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生产经验。由于社会对于炒青散茶的名茶需求日益高涨,这就要求"炒青"茶除制作技术提高之外,其茶叶原料也必须"鲜嫩"。关于"采茶",明人罗廪《茶解》说,采茶"须晴昼采,当时焙",意思是采茶必须在晴朗的白天进行,而且要及时加工,否则"色香味俱减"。对于采摘的茶叶,因易萎凋,故而要放在竹筒器中,而不能置于瓷器和漆器中,更"不宜见风日"。及至炒时,对"新采"之茶,要"拣去老叶及枝梗、碎屑"。至于名茶如松萝茶,其制法则更为考究。如在"采茶"时,除采摘茶芽外,还必须对茶芽进行挑拣,"取叶腴津浓者,除筋摘片,断蒂去尖",然后才可以炒制。 声明:本平台文章版权,图片版权,视频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如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第一时间处理, 尊重原创 立志弘扬传播茶文化茶文化精选优质自媒体文章,文中所述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茶文化立场。不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