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一个秋天的下午,身为电视台制片人的他正在街头闲逛,突然,他发现一个老头正在将一张牛皮切割成腰带兜售,看到这一幕,从小就热爱美术并造诣颇深的他眼前一亮,那张牛皮质地好,是手工鞣制的,纹理自然、原始、粗犷,是一块好材料,但老头做的腰带却太粗糙了,可惜了那么好的一块牛皮,他心动之下,就用30元钱买下了这块牛皮。 随后,他找到一位鞋匠,亲自设计制作了一个采访包,虽然做工简单,但配上粗犷的纹理,采访包却呈现出了一种原始而独特的美。第二天,他背着包去上班,到单位后,这款牛皮包受到了同事的一致赞叹。 得到认可让他更来了精神,下班后,他又找老头买来牛皮,开始亲自动手制作各种皮包。渐渐地,他对皮具制作达到了痴迷状态,经常一做就是一晚上,那时,他的工资只有800元,每个月却要拿出一半买牛皮,这个费精力又费钱的爱好让妻子再也不能忍受,他被赶到了地下室,虽然条件恶劣,但他却仍然乐此不疲。 有一天,他遇到一个开装饰公司的朋友,朋友看到他的作品后非常吃惊,商业意识极强的朋友马上想到把这些包卖出去,当晚俩人彻夜长谈,一拍即合决定开店。 说干就干,他和朋友用一辆破三轮车拉着货,在村里捡了一个大石磨,捡了一些木头、茅草作为装饰、装修材料,并租下了一个店面,思虑良久,他为小店起了一个土味十足的名字"食草堂"。 但是,由于产品过于艺术化,顾客并不多,他经过分析后认为,应该给产品重新定位,当实用商品已不能满足人们需求,而纯艺术市场还没到来之时,只要能把艺术和实用结合起来,就会有市场。在这种理念引导下,"食草堂"开始重建,在店面设计、室内装修、商品陈列、色彩灯光以及皮具的制作工艺上都有了较大改进。 这一次,他破釜沉舟,辞去工作,全心投入到"食草堂"中,由于设计独特而实用,小店的生意一路向好,到了月底结算时,竟然卖了5万多块钱。3个月后,利润已经翻了倍,但这时,房东却突然要他退房。 他有些绝望了,就在这时,他发现了一个80多平方米的大店。一年25万,一个季度交一次,他咬咬牙,先交了一个季度租金,这时他已完全没了退路。如果3个月赚不到钱,就只能关门大吉了。开业那天他特别紧张,一直站在旁边抽着烟看着来往的顾客,直到晚上店里歇业了他才问营业员卖了多少,当得知一天的营业额已达7000元时,他心里的石头终于落了地。富有个性、别具风味的质朴真皮包,受到众多追求个性的青年追捧,3个月后,他不但赚回了房租,还赚了个衣钵丰厚,名利双收。 此后的10多年间,他的"食草堂"走入了经营快车道,进入2011年,他已经拥有了一家国内规模最大的手工皮艺设计、研发、生产基地,"食草堂"的6家直营店、140家加盟店遍布中国各大中小城市,甚至连台湾、日本、韩国、澳大利亚也有了加盟店,年利润也已超过了1000万。 他就是"食草堂"老板牛合印,时至今日,他仍然铭记着当初用30元钱买来牛皮的事情,他坦言,如果没有这30元钱的付出,自己是不会取得这样辉煌成绩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30元的价值要远远超过现在的100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