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互联网金融自身风险防范对策初探


  摘 要:互联网金融市场逐渐兴起,余额宝应运而生,金融体系的创新不断对金融市场产生冲击,作为一种全新的互联网金融产品—余额宝,风险防范对策是应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余额宝;对策
  互联网金融的创新以及支付手段的创新,使得传统金融机构的业务、交易形式等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不仅增强了金融产品的流动性,而且使得交易费用及成本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但也出现了一些风险,因此互联网金融在金融市场、金融机构以及消费者风险方面要加强控制,防范风险。
  一、健全政府监管和资金流转监管机制
  面对业界的质疑和担忧,政府机关应首先明确余额宝等互联网金融产品的监管内容,并明确各部门监管职能和监管的范围,在这种规范调理的监管环境下,余额宝类产品才能安全,健康的发展,带给广大用户更多的利润空间。
  由于"余额宝"是基金产品,降低余额宝的风险从根本上说就是要降低基金的风险。根据国家有关法规规定,天弘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在支付宝中设立的账户应归类到客户备付金管理范畴,因此由中国人民银行负责监管。另外,根据《证券投资基金销售管理办法》规定,使用支付宝还需要客户到银行开立一个专用账户专门用于暂存资金、划转和结算基金,该账户由中国证券业监督管理协会监管。但是对"余额宝"备付金与基金结算账户在交易过程中的资金划拨的监管尚不完善,很大程度上会因为备付金账户和基金结算账户这两个账户资金流转缺乏的监管从而引发更多的问题,不能给客户给予保障,也会触发更多的风险,建议加强在备付金与基金结算账户之间资金流动过程中的监管,弥补这一监管空白,才能一定程度上降低风险、规避风险。
  二、健全余额宝支付机构风险管理机制
  健全余额宝支付机构的风险管理体系要从内部组织结构入手,制定完善的信息披露机制和安全管理办法,以及建立一个专业化的风险控制部门,从而加强余额宝内部的风险控制能力。其次选择实力雄厚以及管理较科学的金融公司合作开发金融产品,在网上购物的特殊日,"余額宝"资金在短期内被大规模转出或用于网上支付的情况下,应当与相关机构合作,运用先进的信息处理技术来分析用户的支付偏好和趋势,是否存在一定的普遍规律性,做到预防和控制类似情况可能引起资金流动风险。
  安全和效率的平衡是余额宝支付发展的核心目标之一。过度的安全控制措施会大幅度降低余额宝支付机构的经营效率,给消费者带来不便;但忽略了余额宝安全同样会给用户、网络支付机构带来损失。在平衡余额宝支付安全和效率方面需要注意的是,余额宝风险控制不能牺牲效率和用户体验。
  要加强余额宝金融产品研发过程管理,保证各环节的运行效率。在研发的的整个过程中,确立余额宝产品设计各个环节之间的共同管理模式,有关部门和各个环节责任人应充分审查并保证所有事项的效率。另外,对余额宝产品进行多方位的风险预警、评价、控制工作,按照统一规定的各个阶段审查准则,分不同阶段进行审查,从主体、技术、环境、营运和监管等多角度加强余额宝金融产品创新的风险评估、预警和控制。
  三、完善余额宝支付机构的风险预警机制
  网络金融产品的多元化使得其风险性越来越大,防范工作也变得越来越艰巨。完善的立法虽然不能完全避免金融风险的发生,但在一定程度上能控制这些网络金融机构过度经营。应尽快组织相关人员进行研究调研,在借鉴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和经验的基础上,尽快出规范互联网金融的法律法规。
  风险和收益是并存的关系,极力宣传"余额宝"的高收益率很容易误导大多数客户盲目的将资金转入"余额宝"内以期赚取高收益。对于支付机构的风险预警机制需要进一步建设和完善,不能仅仅重视宣传高收益率,应该同时提醒广大用户"余额宝"存在潜在的哪些风险,让用户理性的进行互联网投资,理性的理财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四、加强余额宝与传统金融业的互补
  余额宝与传统金融应当相互扶持、取长补短、实现双赢。作为传统金融机构,可以将互联网技术和组织模式应用到自身的运营过程中,实现自身的优化和调整;作为互联网金融机构,可以采用合作方式,来提高服务效率以及减少服务成本。余额宝的发展一方面可以借助天弘基金的品牌效应和渠道进行产品推广,提供创新支付平台;另一方面可以利用银行的优势拓展市场,推出外卡收单、境外线上收单等跨境结算业务。在合作模式下,能够更好的应对市场带来的风险。
  余额宝需开发银行等金融行业无法覆盖的领域。在一些领域和地区,银行支付的广度和深度均受到限制,互联网金融就可以利用其电子化的特点进行服务的拓展,增强服务效率。对于偏远地区以及小用户群体等,推出个性化支付产品,富有针对性,关注服务质量。互联网金融的网络优势除了要依靠自身维持,还需要借鉴和利用最前沿的科研成果,适时地通过外包或是合作研发出适合市场需求的新产物。可以通过建立网上交易担保机制,在了解资金用途、掌握企业资信的基础上,寻找合理的质押物,分析商户的经营规模以及现金流水平,为小微企业量身打造相应的金融服务,在推进小企业网络贷款业务的同时,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耀东,李钧.互联网金融框架与实践[M].电子工业出版社,2014.
  [2]谢平,邹传伟.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J].金融研究,2012,12: 11-22.
  [3]周家全.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动因分析[J].当代经济,2006,(1): 58-59.
网站目录投稿:灵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