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解地方债务,目前外界已经设计出多种路径,虽然记者听到这样的观点说,"地方债务最后的还债来源是税收,而税收都是老百姓交来的,所以债务最终都会转嫁给老百姓,其中包括以货币超发进行隐蔽转嫁。"这是否可行?记者带着问题,向相关人士进行了求证。 超发货币 自从有观点提出,假如通过央行超量发行基础货币,那么,物价上涨,通胀高企,高昂的地方债务最终会通过隐蔽方法让老百姓埋单。原本对地方债务无感的老百姓就开始纷纷表示忧虑。 "这个问题不存在。在法律上已经堵死这个口径了,《人民银行法》和《预算法》中规定,财政出现收支不平衡的时候,不得向人民银行借款或透支,而且地方政府没有透支的权力也没有货币发行的权力。如果一旦到了危急时刻,可以考虑出售一部分国有资产和国有股权。当然在一般情况下,这还是‘下下策,因为出售资产容易给投资者和市场带来不好的预期。"一位经济学者向记者表示。 同时,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金融研究室主任赵全厚也指出,"通过货币超发的方式还地方政府性债务不可行。货币发行归在中央政府这一块,只有中央政府替地方政府还债才有可能发行货币。那么货币超发的时候也就说明地方政府还不起债务,需要中央政府来还,中央政府才有可能把发行性收入,用于替地方政府还钱。也不是说不存在以货币超发作为缓解地方政府性债务这种办法的可能性,但是这一定是债务风险加剧到地方政府挡不住已经转到中央的时候。而目前我们的地方债务还没有发展到这个阶段,即便将来到了这个阶段,中央也未必会利用货币超发的手段,因为中央财政有各种财力,何必要借助货币超发。" "地方投融资平台的债务80%是贷款,贷款来自国家政策性银行,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以及地方商业银行,假如出现投融资平台的大规模违约,必然会将这些金融机构拖下水。"上述经济学者提出。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有业内人士指出,地方政府官员与金融业合作,已经以"理财产品"的名义把银行不愿接手的地方债务转卖给老百姓。 一位在大型国有银行从事资产管理工作的银行工作人员对记者直言,"你说的就是我们现在在做的。具体做法和之前曝光的那些事件差不多。" 此前,曾有媒体曝光地方债务如何通过金融机构被一步步转嫁到老百姓手中的线路。在地方政府主导下注册成立融资平台公司,进而开始立项建造机场、高速公路、政府大楼等项目。通常融资平台会拿着这些项目找银行融资。因为是政府的项目,同时又是有政府背景的公司,所以比较容易获批资金。但是银行又同时担忧贷出去的钱收不回来,于是就把此债权转卖给信托公司,信托公司为逃避风险就把这些债权打包成"项目投资产品",比如"城建公司修高速项目"。之后信托公司把"理财产品"交由银行代理销售并拿取回扣。银行通过各种推销手段,最终将购买产品的老百姓变成了地方政府债务的债权人。 "其实从长远来看,经济相对发达、财政比较宽裕的地区可以考虑建立偿债基金,目前中央已经建立,地方可以参考。因为每个年度偿还债务的数值不同,就可以考虑在资金比较宽裕的年份建立偿债基金,以应对偿债高峰期,达到财政的周期性平衡。不过,现在有不少地方也在考虑把债务实行资产证券化,打包出售,但是也有可能发生如果谁购买了,政府债务发生违约,投资者相应也会发生损失。目前思路是有的,但还没有以地方债务为基础的资产证券化的具体做法。这取决于整个资本市场的发展情况,投资者是不是愿意购买,如今他们还是有些顾虑,所以近期大规模推行的可能性不大。"上述经济学家指出。 资产证券化 对于资产证券化的提议,知名财经评论家叶檀也曾有过表述资产证券化也是化解地方债务的一种手段。"将债券、土地贷款等资产证券化,或者直接促进国企、地方投融资平台上市圈钱。" 赵全厚表示,"实现资产的证券化面临着一个‘化的问题,是把政府的债务资产证券化,还是把土地资产证券化。土地可以用来作为资产证券化是因为有些地方的土地暂时不可能全部同时上市,就可以把未来的土地先拿来,让人购买未来的期货土地,等到未来期货土地升值之后的收益部分可以作为大家共同的回报进行分配,这样就把这些土地以期货的形式进行了证券化。不过土地资产证券化变成的收入还是相当于土地出让收入来源。第二是可以把盈利性国有企业资产证券化。还有一种资产证券化的办法是对政府还不了的债务本身进行分拆打包再证券化。比如美国次贷危机,银行贷款进行证券化上到股市,大家就可以购买这个银行不良资产包,虽然高风险但是同时高收益。此外甚至也可以把政府未来的收入作为资产证券化。但是资产证券化是一种工具,相当于偿债基金,而不是来源,关键还是钱从哪里来的问题。 至于哪些可以作为来源?首先,土地出让收入可以,但是不能完全依靠这种办法。第二是靠税收和收费,因为随着经济不断发展,财政收入这方面整体上还是有的,那么每年适当挤出一部分进行还债也不是不可能,现在很多地方已经挤出来了,但是不能挤得太厉害,不然会影响到人民生活福利,公共服务会有欠账。第三是说如果在有可能的条件下,把地方所拥有的一些国有企业卖掉,比如可以把铁路转让给民间,还有港口公司、钢铁集团公司等等,进行转让,把资产置换。另一种就是说债务不一定马上还,比如修的机场可以供几代人使用,这种资本性投入可以在代际之间延续,那么债务也有可能通过借新还旧延续到后代。" 通胀也是一种税? 话题再次回到文章开头,其实上文中出现的银行相关工作人员在听到记者询问会不会出现央行超量发行基础货币引发通货膨胀,进而以这种隐蔽方式将地方债务转嫁给老百姓时,他反问,"这种假设不是正在发生吗?" 如今,老百姓已经对CPI这个词汇不再陌生,并深知一旦新闻里说这个指数上涨就说明通胀来了,自己手里的钱又不值钱了。 这让记者回想起此前有分析人士认真陈述的一个观点:通货膨胀也是一种隐蔽的税收。 这位分析人士指出,严重的通货膨胀有利于债务人,不利于债权人。"而政府是地方债务最大的债务人,如果发生严重的通货膨胀,政府的还债压力就立即减轻了。比如政府的债务是100个亿,明年还,可是通胀了100%,债务就减轻了一半,实际债务只有50亿元了。只要政府收50亿元的税,买成商品,明年就可以卖100亿元,正好还清全部债务。形象的说,通货膨胀是一种隐蔽的税收,政府隐蔽的把老百姓的财富变成了自己的。比如,本来市场上有100单位商品,老百姓手里有100元钱,则每件东西的价格平均就是1元,现在政府又印了100元钞票,那么,有一半的东西就是政府的了,如果再多印点,更多的甚至主要的东西就变成政府的了。"此消彼长间,似乎确实是老百姓无形为地方债务埋了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