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和国家的《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于2012年4月16日发布后,全国党政系统主体公文得以统一。15个文种的认同度、使用率和有效性普遍提高。但是,也要看到,在党政机关中,还有很多使用频率很高、使用范围很广、使用数量很大的另类公文,需要引起关注和重视。 没有收进"条例"成为制度性规范公文的,大体有八类:(1)规章制度、实施办法、工作规则、工作方案、工作要点、工作汇报、工作总结。(2)情况反映(综合)、调研报告、经验材料、会见谈话参考。(3)会议方案、会标、会议议程、主持詞、领导讲话稿、会议发言和交流材料。(4)宣传手册(材料)、演讲稿、标语口号、欢迎横幅、讲解词、考察点(参观)情况介绍。(5)公报、公告、宣言、声明、倡议书。(6)慰问信、贺信、公开信、感谢信、建议信。(7)行动纲领、行动计划、行动纲要、互通蓝图、成果清单、联合公报、新闻发布稿。(8)责任书(状)、承诺书、誓词、申请书、通报。 发布公文处理工作的"条例"也是另类。 毫不夸张地说,支撑着党政机关运行的,另类公文占据半壁江山。中央八项规定出台和各级改进文风后,正式公文数量趋降,而另类公文却有增长之势。原因主要有两点: 一是使用比较灵活。15种公文因为出身"名门望族",列为"正宗",应用较为规范,运转相当严谨,格式要求统一,给人"公事公办"的印象和依法行政的味道。另类公文"构件"不要求完整,内容因地制宜,风格因人而定,不要求"穿统一制服"(不印红头文件),也不强求"走统一路线"(办文程序不很严格),通俗性强,应用性广,灵活性大,时效性高,写法更接地气,使用空间广阔。 二是管理不够规范。在减少文山会海的风潮中,各级各地党政机关对正式行文控制较严,有些地方还作出了不同层次公文一年中的数量限定。正因如此,很多地方和部门只好"另谋出路",在另类公文上做文章,以致另类公文数量激增,品种趋多,乱象丛生。 也许正因为公文"穿上了马甲",没有统一的制发要求,反而无所顾忌,任性跑路,上蹿下跳。当下,党内外干部群众对党中央驰而不息地狠抓"四风"是齐声点赞的,同时对"文山会海"的整治期望甚殷。 我们也应看到,另类公文本身带有普通性、隐匿性、随意性,既要承认其与时俱进的客观合理性,又要看到"白头"材料替代"红头"文件的现实危害性。因此,防止"四风"反弹,少发文,发短文,就要对文件材料进行综合治理,上下合力攻坚,久久为功。既要在主体公文的控制上全面防守,也要在另类公文减负上持续发力;既要引起主导因素领导层的高度重视,又要强化推进力量服务层的主动自觉;既要健全完善管理制度,又要改进转变工作方式。 各级各部门只有把功夫和时间放在深入实际、精准施策,简政放权、明晰职责,狠抓落地、务求实效上,才能确保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逐项逐层落地生根,引领方向,转变作风,推进发展,促进和谐,造福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