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大风扬尘说世说之五


  庾公权重,足倾王公。庾在石头,王在冶城坐。大风扬尘,王以扇拂尘曰:元规尘污人!
   ——《轻诋第二十六》
  东晋一代名臣的"度"毕竟不凡——传说纷纷人家都要起兵入都来废他了,他也不过借事"轻诋"了一句"尘污人"。
  关于这段官司,《资治通鉴》和《晋书》稍有异同。同的是,说王导由于性情宽厚,管束不严,结果所任武将如赵胤、贾宁等人不很守法,大臣们深以为忧;异的是,《晋书》说南蛮校尉陶称劝庾亮起兵下都废掉王导,《资治通鉴》说陶称把庾亮的阴谋透露给了王导,让他早做防备。两种说法也是各有所据:一说是晋明帝临终遗诏辅佐太子的大臣名单里没有陶侃,陶侃怀疑是庾亮捣鬼删除了自己的名字。后来庾亮激起苏峻之变导致建康失守时,陶侃起兵救驾,传言他打算处死庾亮"以谢天下"——如此则他的儿子陶称不与庾亮一心,而将阴谋泄露给其对手也就不难理解了。一说王导晚年或是年老糊涂,处事往往不尽得人心,因此手握重兵、坐镇荆州的陶侃打算起兵废他,由于太尉郗鉴反对而作罢——陶称秉承父志而建议庾亮废了王导,也顺理成章。不论陶称是始作俑者还是泄密者,总之庾亮曾有下都之意是确定无疑的了。对此,王导是怎么应对的呢?他说了一段话,其中表述了三层意思:一,他与庾亮休戚与共;二,谣言止于智者;三,如果庾亮真的下都,那么自己马上卷铺盖卷回家。这段表述非常得体而且老辣。不仅如此,王导还给陶称写了一封信,说庾亮是皇帝的舅舅,"宜善事之"。如果陶称曾秘劝庾亮下都废掉王导,那么这封信就是警告他:我知道是你出的馊主意,不要再使坏,好好地侍奉皇帝他舅吧;如果是陶称泄密于王导,则此信意在显示自己与庾亮无大过节,你要好好地当差,不要胡思乱想。这么一番处置,果然事情销声匿迹,但是投在心里的阴影是挥之不去的。
  庾亮这个人并非因妹是皇后而一步登天。晋元帝早在当安东将军时闻其大名而招至麾下;他的妹妹后来当太子妃,也是元帝的意思。元帝曾派他到驻兵芜湖的王敦处谈事;那时王敦还是一个好臣子,与庾亮谈了一通,大为赞赏,说他比晋初名臣裴頠强多了,并推荐他担任禁军统帅中领军;后来王敦心怀不轨,就对在朝中任中书监的庾亮很是忌惮。能入高傲如王敦的法眼,显见不是绣花枕头。他曾任丞相参军,元帝时当过丞相的只有王导;作为手下,王导的处事风格,显然不是他喜欢的类型。《世说新语·规箴》中有一条很典型:王导兼任扬州刺史时,派手下从事下去考察官员。返回后,各从事分别报告官员们的得失,只有顾和不发一言。王导问他见闻到了什么没有?他回答:您执政宁肯网漏吞舟之鱼,则何必在意这些道听途说的琐碎之事?王导听了大为赞叹。事实上他也是这么做的,并因"宽厚得众";相反,庾亮"任法裁物"照章办事,却大失人心。按说做事严格不是缺点,但在东晋那种局势下,不如王导的大而化之——有些事,你看它就有,不看就没有,比如苏峻。平定王敦之乱,历阳内史苏峻立了大功,后来难免居功自傲,招降纳叛,不大安分起来。历阳(今安徽和县)当江淮水陆要冲,左挟长江,右控昭关,是"淮南之藩维"、"江表"之保障,自古以来,为兵家必争之地。苏峻兵强马壮且桀骜不驯,更占据了有利地势,也难怪庾亮心中不安。
  晋明帝死,成帝即位。由于年幼,庾太后垂帘听政,大权就归了她的哥哥庾亮。明帝时得宠的南顿王司马宗因被削权怨望,且与苏峻来往,招致庾亮之忌,派人去逮捕,他抗拒被杀,其党卞阐逃奔苏峻。庾亮要人,苏峻不给,越发使庾亮感到芒刺在背,但没有实在的把柄,便打算征调苏峻到朝廷担任大司农。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是明升暗降的把戏,为的是夺了他的兵权。因此征求意见时,王导预测苏峻绝不会听命,劝庾亮应该包容。庾亮不听,果然苏峻联络豫州刺史祖约以讨庾亮为名反了。
  在双方的博弈中,庾亮至少失去了三次扭转败局的机会。
  第一次是坐镇武昌的江州刺史温峤得到苏峻的反信,即要领兵下卫建康,庾亮不许,说比起苏峻,更担忧"西陲";西陲指时任荆州刺史的陶侃。
  第二次是尚书左丞陶回建议赶紧截断阜陵各渡口,如果苏军渡江南下,必将使人心震惧。庾亮不听,待苏军攻陷姑苏,取用朝廷存储于此的盐米,并由此渡江,才后悔了。
  第三次是苏军渡江至牛渚,屡败官军,一直打到覆舟山,陶回又建议说苏峻知道石头城有重兵把守因此必定会走秣陵至健康这条路,在出设伏,可一战成功。庾亮没有采纳,苏峻果然自秣陵而来,而且夜里迷路,乱作一团,庾亮又大悔。
  就这么三悔两悔,苏峻一路攻入都城,朝臣们四散奔逃,皇帝终于落入苏峻手中。
  苏峻之乱平定之后,庾亮自知这场大难完全是自己措置适当造成的,因此没脸再在朝廷里混了,便向皇上请求"乞骸骨",要带着全家远走他乡。皇上当然不允,庾亮预备了船只坚决要走,皇上下诏扣下船只,于是他要求外任,就被任为镇守豫、扬两州的一方诸侯。陶侃死后,他接任荆州刺史,东晋的军事大权尽归其手中。
  人一旦大权在手,往往就不安分起来。后来的大将桓温因为第三次北伐大败而声誉受损,便琢磨着废立皇帝而立威。想来庾亮也是这个心理,但他毕竟还算正人君子,不干青史留下骂名的事,不过退而求其次,找个由头废掉个把大臣庶几或可达到同样的效果吧?
网站目录投稿:安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