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不谈《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乍看此语,似乎夸大了《红楼梦》的地位与价值,其实它从一个侧面说明《红楼梦》在现世人生中所发挥的作用。也正是这样,才催生出学术研究的一门显学"红学"。 对《红楼梦》的认知,共识性的界定是《红楼梦》是以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反映四大家族的兴衰。不过,这种最初的定性随着"红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而有了不同的声音。至于《红楼梦》到底寄托了作者什么样的意趣,诚如曹雪芹所言:"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正是由于"难解其中味",所以对《红楼梦》所表达主题的争论始终成为一个无法盖棺定论的学术界的热门话题。索隐派也好,考据派也罢,从俞平伯到胡适,再到王国维,都提出自己的观点。但是,由于是各执一词,没有从作品的本身去审视,所以得出的结论都有失偏颇。而鲁迅先生提出的"《红楼梦》是中国许多人所知道,至少,是知道这名目的书。谁是作者和续者姑且勿论,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的观点,还是比较客观公允。而随着"红学"研究向纵深发展,很多的学术结论对小说本身的定性更加中肯。其中,浙江大学的梅新林老师从哲学的角度对《红楼梦》所揭示的主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红楼梦》是一曲"贵族家庭的挽歌,尘世人生的挽歌,生命之美的挽歌"。 不过,对于《红楼梦》到底要表达什么样的主题,曹雪芹写作时到底有什么样的思想情感寄托,即使学术界用尽洪荒之力也不可能把曹氏的所托之旨揭示出来。鉴于此,当下人在读《红楼梦》时,在尊重文本的基础上选取自己关注的视角进行品读,都能够获得自己想得到的东西。也就是说,从自我主体性的角度进行解读,自己的阅读诉求都可以从作品中得到相应的回应。而从作品本身叙述故事、描写人物、反映生活、揭示社会所所使用的技法看,二元建构手法的使用,让《红楼梦》表现出独特的意蕴。 仙界与凡尘:《红楼梦》故事的源起始于美丽的神话传说。女娲炼石补天多出一块石头,被弃置在大荒山青埂峰无稽崖下。因汲天地之灵气、日月之精华而富有了灵性,化身为神瑛侍者。一日闲来无事四处游荡,忽见灵河岸边一株绛珠仙草因无人照料即将枯萎。于是,每天为绛珠仙草浇水成为他的工作。日月轮回,绛珠仙草因得到神瑛侍者的精心照料重新焕发生命的活力。侍者看到仙草无须自己照料,生活又变得无趣起来。突然有一天凡心萌生,他要到凡尘的富贵场和温柔乡去享受一番。于是在赖头和尚和空空道人的帮助下头胎贾府,衔玉而生,"混世魔王"贾宝玉降临凡尘。仙草受恩与侍者,决心报答恩泽。可是,身无长物,只能以泪相报。而侍者投胎凡间,自己要报恩必须随他而去。这样,林如海的太太贾敏继宝玉出生的第二年怀胎生女——天上掉下个林妹妹。从神瑛侍者到贾宝玉,从绛珠仙草到林黛玉,从仙界到凡尘,木石前盟故事的演绎至此拉开帷幕。 大观园与非大观园:这是两个对立的空间,而《红楼梦》故事的上演,人物命运的发展都在这两个空间进行。大观园的外面,从甄士隐到贾雨村、从葫芦庙到刘姥姥生活的乡下,从铁槛寺到馒头庵......这些都充斥着泥土的气息。在大观园以外生活的人有官有民,有优渥者,有贫穷者,有以俸禄维持生计而衣食无忧者,有处于生活底层苦苦挣扎者。正是这些按照一定的逻辑编码,编织成当时社会逼真的世情图。与大观园以外真实的世界相比,大观园里就是一个独立的王国。虽然《红楼梦》叙述的是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史,但荣宁二府和大观园则是焦点与核心。大观园里四季如春,即使有飞雪飘零,但也暖意融融;即使有贫富悬殊、阶层差异,但相较于外面的饥饿与冻馁完全可以忽略。虽不是皇宫,却有皇廷的金碧辉煌。因受皇恩的荫蔽,生活此间之人除了被欲望捆绑"无故寻愁觅恨",没有真正因为生活之苦而引发的哀鸿遍野之惨状。两个世界的生活图景用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描述,虽显严酷,但也有几多的相似。 高贵与卑微:这是代表人的两种不同的身份。人分三六九等,这种来自统治阶层的对人的社会地位的人为划分,其实是统治者为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所做的人为炒作。但是,在文明不是太开化,社会不是太进步的时代,这个划分恰似"君位神授"般成为了"圣典"。而在大观园生活的三百多口人中,"三六九等"的等级观表现的尤为明显。从贾氏一族看,从贾代善、贾代化居功至伟的一代开始,到贾政、贾赦、贾敬世袭守护祖业,是大观园中权威的代表,随之"玉"字辈的一代,贾珠、贾珍、贾琏、贾宝玉等则是大观园中的中流砥柱,但真正能够担当大任者没有多少,贾珠的早亡、贾珍"爬灰"、贾琏的三天女人就食之无味、贾宝玉的离经叛道、贾环的卑微阴暗,到了"草"字辈的,除了贾兰走科举入仕重振大观园,贾蓉、贾芸、贾芹等之辈由于种种原因似乎没有多大的出息。虽然同出一宗,但由于出生的支脉不同,正室与偏室的差别,其在大观园中的地位就不同,像贾宝玉与贾环虽为同父异母兄弟,但一个是正室王夫人所生,一个是偏室小妾赵姨娘所生,决定了两个人在大观园中所受到的不同待遇,一个是掌上明珠,是老祖宗的心肝宝贝,一个不受人待见,卑微到尘埃。至于其他的人,因与贾政关系的亲疏不同,决定了他们在大观园中地位的不同。男性是这样,女眷也是如此。十二金钗的地位很野同样取决于同老祖宗和贾政夫妇的亲疏。元春贵为皇妃自不待言,"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王熙凤是王夫人的内侄女,林黛玉是老太君的外孙女,史湘云是老太君的内侄孙女,薛宝钗是王夫人的外甥侄女......这些人因与大观园中权力的中心关系最近,所以就有了尊贵之身。至于其他的人,毕竟与他们保持一定的距离,所以就没有更多的优越感。主人是这样,他们的随身侍从也因主人在大观园这座权力塔中占据的位置不同而有了尊卑之别。当然这种尊卑除了在大观园内,大观园外也是同样。刘姥姥、马道婆这些人虽然着墨不多,但也打开了大观园与外面世界通联的隘口。高贵者挥霍,卑微者的挣扎,在大观园中处处存在,时时上演。 儒家与道家:受皇恩护佑的贾家深切体验到入朝为官的好处。一个贾元春深居后宫,因得宠而使贾家门庭辉煌,因黯然殒命而被抄家。其间投射出跻身士林,成为士族的重要性。正是这样,贾政才逼迫贾宝玉走读经史考科举之路。可偏偏这个混世魔王只偏爱于女子双唇的胭脂,偏喜欢《西厢记》和《桃花扇》,而讨厌"经史子集"。"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父子之间的对抗,就是儒与道的对抗。而与之相对应的就有了薛宝钗的劝宝玉用心读书,将来好谋一分职业,以及林黛玉视官、名为浊物的超凡。薛宝钗与林黛玉的思想冲突同样折射出的是入世与出世的对立。在儒家思想成为正统的时代,贾宝玉和林黛玉们的行为无疑是大逆不道的忤逆之举。但是,有了他们不为世俗所囿的追求真实自我的哀怨情愁,为沉闷的大观园注入一丝清新的风。 木石前盟与金玉良缘:木石前盟讲述的是仙缘,金玉良缘探讨的是俗缘。贾与林的仙缘是在灵河岸边就已经结下,是与凡尘格格不入的;而贾与薛的俗缘是在大观园中被外人一点点进行涂抹和垒叠的,带有浓浓的烟火味。从传统世俗的角度审视,宝黛爱情是仰望星空式的,永远漂浮在空中;而钗玉的爱情是符合儒家道统,也暗合世人的生活与心理诉求,是最理想的爱情范本,是把根深深扎在厚重的大地之中的。不过,俗世的心理诉求只是局外人一厢情愿的强加,最终走向什么样的结局完全取决于当局者人生的追求和思想的期许。宝钗扑蝶是唯美的,黛玉葬花是凄婉的。一个是对未来生活充满美好的憧憬,一个是对逝去的青春无尽的哀伤。两种缘分,两种不同的人生追求,当贾宝玉披着猩红斗篷随僧道而去,"白茫茫大地一片真干净"时,"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经过一番辗转轮回后,一切又回到了原初。 ....... "说不尽的红楼事,道不完的红楼情。"当仔细品读"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时,仙界的美好期许与凡尘的变化不定架构起来的二维世界就有了不一样的色彩与温度。对置身于滚滚红尘之中的人来说,每个人在世间匆匆行走一遭,其实都是以不同的方式在"还债"。至于何时欠下的"债",可能是前世,也可能是今生。偿还了所有,也就了无牵挂。大限已至时,才能真正体会到《好了歌》吟唱出的世态炎凉。(安徽省皖西经济技术学校 陈士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