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两江四湖"景区有十多座新建景观桥,其中有好几座是仿照国外名桥建造的,其造型优美,多姿多彩,款式无一相似,成为景区里又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然而,对这些新景观桥的名称,发表在桂林报刊上或旅游宣传书中的叫法很不统一,尤其在仿照国外名桥建造的新景观桥中,有些名称的说法甚至是错误的。如果这些错误不加以纠正,会以讹传讹。本人查阅了较多中外文资料,现把个人的观点提出来,以供参考。 有些书中说"迎宾桥设计上受到布达佩斯锁桥的影响","锁桥"是"索桥"之误。通常桥梁分为拱桥、索桥(也称悬索桥或吊桥)等类型。应该说,迎宾桥设计上明显受到匈牙利"布达佩斯索桥"(Chain Bridge in Budapest)的影响。设计灵感来自法国巴黎的"凯旋门"(法文 Arc de Triomphe),桥梁两侧则采用了我国古代城门的吊桥形式。 有些书中说"阳桥参照梵蒂冈大教堂的维特马尔桥设计",此说法不准确。严格地说,新阳桥外观设计采用意大利罗马城西北的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前、台伯河(Tiber)上的"维多利奥•埃马努尔二世桥"(Ponte Vittorio EmanueleⅡ)造型,该桥(简称"埃马努尔二世桥" )以意大利开国国王的名字来命名。 有些书中说"西清桥仿剑桥大学的数字桥而建",此说法不妥。正确地说应该是"数学桥",此桥的来历还有一段故事。西清桥造型仿英国伦敦剑河(River Cam)上、古老的木质桁架桥—"牛顿桥" ,又称"数学桥"(Mathematical Bridge)。该桥位于剑桥大学王后学院(Queen’s College)院长官邸旁。相传,这是科学家牛顿在剑桥大学任教时采用数学和力学的方法设计并建造的,完美地解决了木板之间的承力问题,原本整座桥没有用一颗钉子。后来,有人为探究这座桥的奥秘,曾把它拆开剖析,但却无法复原,于是只好用钉子重新固定成现在的样子。 有些书中说"观漪桥设计思想来自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佛罗伦萨的圣特尼塔桥",此说法也不准确。准确地说,观漪桥是参照意大利佛罗伦萨阿尔诺河(Arno)上的"圣三位一体桥" (Ponte Santa Trinita)建造,音译"圣特里尼塔桥",因邻近"圣三位一体教堂"而得名。在教堂里一面坚固的实心墙上,有一幅显示三维空间透视效果的神奇壁画 —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早期的画家马萨乔 (Masaccio, 也译成马萨奇奥)于1427年创作的名画 《三位一体》("Trinity"),教堂以此命名。圣三位一体指基督教的圣父(上帝)、圣子(耶稣)、圣灵(天使)。观漪桥的两头模仿法国巴黎塞纳河(Seine)上的"亚历山大三世桥"(Pont Alexander III)(是为庆祝法国与俄国建立友好同盟而建的,并以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三世的名字命名)的四根桥头柱饰,分别代表着杉湖、榕湖、桂湖和木龙湖,上面铭刻着四湖的历史和传说。 据考证,牛顿并没有建造这座桥。数学桥建于1749年,而牛顿早在1727年去世。只能说人们对牛顿太过钟爱,总是把很多的故事与他相联。 实际上,这座桥是由詹姆斯•小埃塞克斯根据英国桥梁设计大师威廉姆•埃斯里奇的设计而建造的。其桥身相邻桁架之间均构成11.25度的夹角。在18世纪,这种设计被称为几何结构,所以此桥得名"数学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