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FOF大热,不仅圈子里都在谈论,同时也带热了圈外。 随着《指引》的颁布,FOF立即火热起来。但当下市场在谈论FOF时,多数是基于海外的资料,所描述的产品并不是准确意义上的FOF。对于海外的FOF,我们可以作为参考,但中国市场与海外市场毕竟不同,因此监管规定和相关标准也有所区别。 谈论之前,先做好区分 笔者认为,无论是机构还是个人投资者,在谈论FOF之前,一定要先做好区分。 首先,区分不同类别的管理人。这里所说的管理人,一类是一般性基金管理人,即FOF所投资的标的基金的管理人;另一类是特定管理人,即FOF的管理人。其次,区分不同性质的管理人。其中,一种是指私募管理人;另一种是公募管理人。再次,区分标的基金。所谓标的基金,涉及基金的分类问题。例如,按照管理人的性质区分,有私募基金产品、公募基金产品;按照投资策略区分,有主动型产品、被动型产品;按照投资交易方式区分,有场内基金、场外基金;按照投资的品类区分,有商品、期货、期权、股票、债券等。最后,区分市场。不同国家的市场有不同的制度,国外的经验可以参考,但并非金科玉律,我们不能妄自菲薄,更不要盲目崇拜。 有了明确的区分后,我们才能在相同的标准下谈论FOF,也可以更对等地交流。否则,各有各的隐含前提,市场将会出现混乱,毕竟基金市场很丰富也很复杂。 FOF本身是一种基金(Fund Of Funds),它的投资对象也是基金,有人称之为母基金和子基金,但这种叫法并不严谨。笔者在提到FOF时,只称"FOF"而不是"FOF基金",因为FOF中的两个"F"所表示的都是基金。而对于FOF的投资对象,笔者将其统称为标的基金,而不是子基金。在我国,子基金的概念最早出现在伞形基金里,对于份额的分类及份额的分级,可称为子基金,是基金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而FOF所购买的基金是它本身的投资对象,是经常变换的。因此,从严格的意义上,笔者称其为标的基金。 相比普通的基金,FOF有两个明显的优势是其他产品无法替代的。第一,双重的优中选优。其中,第一重表示FOF是选择优质的标的基金进行投资,第二重表示这些优质的标的基金是选择优质的股票和债券等进行投资。第二,风险与收益的二次平滑。每个产品都有风险和业绩,FOF把它们组合在一起,实现了风险与收益的二次平滑。因此,投资者在持有FOF时,不要期望它实现非常高的收益,同时也不用担心它会出现非常大的风险。 内部or外部 从FOF投资标的所属的公司来看,有内部FOF、外部FOF和混合FOF之分。目前,市场中一些基金公司表示将重点发展内部FOF,但无论是从基金公司本身还是整个市场的角度来看,笔者更看好外部FOF。 做内部FOF存在以下三大难题:第一,如果做内部FOF,从目前的市场体量来看,有多少公司能够做出高质量的FOF组合?目前,市场中产品数量超过100只的基金公司只有1家。然而,如果备选标的基金的种类和数量过少,势必会降低FOF组合配置的有效性。第二,根据规定,每只FOF组合中至少包括6只基金。目前,市场中又有多少公司可以做出符合标准的优质FOF产品?第三,做内部FOF很容易让相关的基金公司处于两难境地。一方面,如果内部FOF所选择的标的为优质基金,该如何向市场解释?是否会被质疑这其中存在内幕交易?而如果内部FOF所选择的标的不够好,必定会面临"为何不选择优质标的"的疑问,同时会被质疑这其中是否存在利益输送。 其实,关于内部还是外部的问题很简单:一个面对的是几十只产品的市场,另一个是面对三千多只产品的市场,答案一目了然。 但即使如此,作为一种刚刚起步的新模式,基金公司在探索的过程中一定会存在困扰。例如,发展外部FOF,就是让现有的公募基金公司去购买其他公募基金公司的产品,即"公管公"。这其中有一个最直接的难点:试想一下,如果是你去其他公司调研,该公司是否会接受?而其他公司想到你的公司调研,你是否会接待?关于这两个问题,笔者得到的答案几乎都是否定的。因此,在研究实力本就薄弱的现状下,再加上无法调研的问题,外部FOF究竟如何才能真正运作起来? 之所以产生这个问题,原因在于各公募基金公司认知上的障碍:外部FOF是在为做大其他基金公司的资产管理规模出力。其实,各家基金公司可以算一笔账:假设公司旗下的1只FOF投资了10家其他公司的基金,当这只产品的规模增长时,其他每家公司管理的资产规模都增长了该FOF规模的1/10,而自己公司所管理的资产规模增长了其他公司的10倍。更何况,只有投资者持有之后,基金公司才会加强研究,才可能学习到其他公司更多的长处。并且,如果业绩做好了,投资者收益增加,规模持续增长,对公司的贡献也就提升了,何乐而不为? 关于FOF的几点预测 随着《指引》的下发,公募FOF即将正式登台。初期,这种新的产品模式将会以怎样的形态呈现?笔者有以下几点预测。 第一,公募FOF前期的发展将有两种主要形式:一是内部FOF,即纯内部FOF,或以自家基金为主要投资标的的内部FOF;二是重点投资指数基金的FOF,尤其是ETF,原因是各家公募基金公司都缺乏研究员;三是绝对收益类FOF。 第二,前期市场中有很多关于美国FOF的介绍,笔者认为这些产品模式并不适合中国市场,国内前期在这方面借助生命周期基金方式所做的实验已经完全失败。 第三,关于管理费、托管费及销售费这3项费用禁止双重收取的规定,将对相关基金公司发行内部FOF,以及相关渠道的销售和托管的积极性产生较大影响。需要注意的是:内部FOF极容易走上联接基金的"死胡同"。 第四,"再次日披露净值"的规定需具体标的具体看待。如果FOF所投资的标的基金都是场内基金,即该FOF是场内FOF。那么,按照收盘价计算净值,能够做到与现有的基金同步,是否需要"再次日"?如果FOF持有的是其他开放式基金,即场外交易方式,标的基金为"T+1"披露,而FOF为"T+1.5"披露,则完全可以实现。 第五,根据《指引》,管理FOF的基金经理不得兼任其他基金的基金经理。而行业现状是:有多少人符合条件并愿意完成这项工作?从长远来看,让联接基金的基金经理管理FOF是不合理的,因为FOF同样是一项专业。 第六,分级基金似乎该说再见了。 第七,封闭式基金、定期开放基金进入FOF组合是未来的事情。原因是前者的流动性较差,而后者恐怕少有机构敢尝试在前期进行配置。 第八,规模低于1亿元的小微基金似乎也要说再见了。 本文作者系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济安金信基金评价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