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老人们说,这条路在他们父辈的时候就有了。 在老人们的记忆里,这条路是崎岖、坎坷的路,下雨的时候,路是不能走的,因为这条路处于黑土地带,下雨后路面积水很难渗透下去,而且黑土泥很滑,别说通车辆,就算步行也很艰难。 记得高中在县城读书,时值国庆长假回家,正赶上前一天下了雨,从公路下班车,表哥开着四轮车来接我,到村子仅仅四公里的路程,走了近两个小时,而且弄的狼狈不堪,满身是泥。 儿时的记忆里,在秋收前和母亲参加村里的"大会战",大人们赶着驴车、马车取土修路,身单力薄体弱者,便干些零活,除路边草,平平土、垫垫坑什么的。一修便要修上十几天,因为这条路是全村人们秋收的必经之路,是商贩来收粮食的必经之路,是人们心上的路。所有洼地的庄稼都要通过这条路运回家。人们干的很卖力,把路修的平平的。修是修好了,可千万别再下雨了,一旦赶上秋季多雨的年头,路要比没修之前还要难走,因为雨水掺杂着路面的活土,都成了泥,人们收庄稼便遭殃了:驴车、马车、大户人家的四轮车,无论什么车只能装少半车的玉米,有时还会陷入泥潭中走不了,便要喊来人,又是推,又是拉的,来增加车子的动力。 在夏季多雨的季节,商贩的车辆是不敢在村上多停留的,看着天上有乌云压头的时候,便不能再吆喝着叫卖了,要及时的离开这里,不然下起雨来,至少几天之内是出不去村子的。因此这个村子想要买卖些东西是很难的事儿。可这个村子与附近文明的商贾重镇仅隔四公里的距离。 在内蒙古自治区的"十个全覆盖"建设以来,昔日坑坑洼洼的"水泥"路彻底的变成了水泥路!路变得平坦了、宽阔了,变得繁华热闹了,商旅往来,车辆络绎不绝。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也开始购买轿车、大型农用车了,因为这条路已经彻底的变了:路,不在崎岖、坎坷,笔直的水泥路从国道111线直通村内;路,变宽了、变平了,两旁的小树像士卫一样,守护着这条老百姓心坎上的路。到了夏季,路两旁郁郁葱葱的一片,那是村里人一年的希望。当你开着车,兜风在家乡的当路上,看着那一片绿,眼前的一片豁然开朗,一种欢欣,一种惬意,油然而生。想想几年前,似乎还没回过神来,这条路变得已是那么神奇! 要想富先修路。秋收之后,人们坐在家中守着玉米堆,足不出户,收粮的商人主动上门,大车小车的开进来,拉粮食的大车,装玉米的铲车,输送的卷扬机……只要谈好价钱就可以,剩下的只是数钱了。 无论春夏冬秋,村内随处可见各类商贩,吆喝叫卖的,收购的,拿农产品交换的,人们坐在家门口,便可以买上新鲜的东西,可以交易所用所需。然而商贩们再也不用担心下雨后的狼狈不堪了,因为这四公里的路,到镇上仅需要几分钟的时间。 昔日的路,给人们带来贫穷与迷茫;今朝的路,给人们带来财富与繁荣!村路,你必将引领我那可爱的乡亲们,奔向美丽和谐的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