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从庆余年中的红甲骑士谈谈唐朝的北衙


  《庆余年》一经播出,便备受好评,原著浓墨重彩地描写了党同伐异的皇位之争,而剧中却偏带喜剧效果地为我们展示了小范大人的成长历程。刚开始时,小范大人只是户部侍郎范建养在儋州的私生子,可自红甲骑士将他接入京后,他便一遇风云化为龙般地成为了党权之争的关键人物。
  剧中的红甲骑士,他们身披红甲,脚踏骏马,俨然是一支训练有素,战力惊人的军队。红甲骑士虽出场不多,但每一次都令人震撼,就连鉴查院(监察院)一处的朱格,也不得不避其锋芒。
  红甲骑士归庆帝所有,负责保护皇帝安全,这不禁让我们联想到,在物阜民丰的唐朝,是否也有这样一支所向披靡,仅供皇帝所有的军队呢?
  唐朝北衙禁军的创建
  古代封建社会,权力高度集中于皇帝,小到百姓生计,大到邻国外交,都与皇帝息息相关。皇帝的生活看似风光无限,实则危机四伏。他的危机来自多个方面,首先为奸作恶者,若想让国家混乱趁机捞取利益,最直接的方法便是解决最高决策者;其次邻国若想扩大版图侵占别国,最直接的手段便是刺杀皇帝引起国家内乱;新政实施违背多数人利益,被逼到绝境的人,最容易想到的方法便是刺杀皇帝,将新政从源头上解决。因此,皇帝的安危,也成为了古代封建王朝的头等大事。
  为保证自己的安全,皇帝大多会训练自己私有化的军队――禁军。唐朝初年,百废俱兴,隋朝留下的弊端尚未解决,地方的起义尚未安抚,朝廷内外鱼龙混杂。
  在这种情况下,唐朝皇帝为保证自己的安全,建立了北衙禁军。北衙禁军指的是屯驻于宫城以北,以保卫皇帝和皇家为主要职责的皇帝私兵。分别由左羽林卫、右羽林卫、左龙虎军、右龙虎军组成。所以,这四者又被称为"北门四军"。
  唐朝北衙禁军的发展
  唐朝初年,唐高祖于玄武门北门屯兵,行父子军制度,这便是北衙禁军的前身――北门屯兵。
  《新唐书》记载:"初, 高祖以义兵起太原,已定天下,悉罢遣归,其愿留宿卫者三万人,高祖以渭北白渠民弃腴田分给之,号元从禁军,后老不任事,以其子弟代,号父子军"。
  唐太宗时期,皇帝从府兵中挑选佼佼者,担任皇帝随身侍卫,于玄武门置"左右屯营",又被称为"百骑",以招募制和私属化为基本特色。
  唐高宗时期,又将左、右屯营改为左、右羽林军。自此,北衙禁军有了自己的官职和内部制度。高宗执政中晚期,朝局不稳,极需培养自己的力量,羽林军的待遇也在此时达到顶峰。
  天授二年,左、右羽林军又更名为左、右羽林卫,其中有两名官为正三品的大将军,有四名官为从三品的将军,两名将军各二员,两名正四品翊府中郎将,两名从四品的郎将。
  羽林卫建立后,百骑并未废止,而是随着北衙禁军的发展逐渐强大,直至唐中宗时期发展为"万骑",并协助唐玄宗推翻韦后政权,得到"龙虎军"的称号。
  唐高宗去世后,武则天与朝廷大臣、皇室宗亲关系紧张,为巩固自己的权力,武则天推崇武举,以此来选拔人才纳入羽林卫,为自己所用。
  武周末年,武则天信任宦官,与羽林卫将领的关系越来越疏远,武则天饕食李唐天下,本就被皇室宗亲不容,众人不反抗她,只是因为畏她怕她,如今武则天与羽林卫离心,朝廷上下群起而攻之。
  除武则天外,唐朝还有一"指点江山"的女子――韦后。她吸取武则天失败的教训,致力于在羽林卫中培养自己的亲信。唐中宗死后,韦后变本加厉,打开了禁军的大门,让禁军成了韦氏一族的"后花园"。其直系亲属如韦播、韦睿之流,包括她女婿,都被安排进羽林卫担任重要职位。
  以安史之乱为时间分界线,安史之乱前,北衙禁军虽有弊病,可却在不断壮大。安史之乱后,羽林卫龙虎新军几近覆没,北衙禁军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打击。
  神策军的建立
  唐肃宗即位后,在这内忧外患之际,再次建立北军,神策军应运而生。神策军一经成立,便四处招募新军,逐渐有一家独大的气势。北衙禁军也逐渐从原来的"北门四军"发展成"北衙十军"――左羽林卫、右羽林卫、左龙虎军、右龙虎军、左神武军、右神武军、左神威军、右神威军、左神策军、右神策军。
  神策军于唐肃宗时期便开始统筹建立,直到唐德宗时期才逐渐完善。神策军的发展,历经三任皇帝,终于成为北衙禁军的顶尖者。
  北衙禁军规模越来越宏大,可其发展却不是统治者主动进行的,而是在一步步试探中发现问题被迫改进的。禁军的发展往往在宫变前后,李世民在唐高祖眼下轻而易举地发动玄武门之变夺得皇位后,发现宫中军队制度漏洞颇多,这才开始整顿"百骑",训练禁军。
  而羽林军的建立则是,武则天为与皇室宗亲博弈,扩大自己势力的成果。唐中宗与韦后夺权时,龙武新军又应运而生。然而在和平盛世,北衙禁军却没有什么发展。随着几次宫廷政变的爆发,北衙禁军越来越规范化,可北衙禁军也因发展过快,留下了很多弊端。
  神策军的弊端
  以北衙禁军中的顶尖者神策军为例,它的创建,给唐王朝带来了新的军事活力,让安史之乱后衰败的王朝起死回生。可从长远来看,神策军内部逐渐腐朽,它的落幕,给唐王朝带来了不可逆转的灾难。
  首先,神策军的核心指挥权在宦官手中,皇帝的本意是神策军的权力太大,很容易让人诱生谋反之心。而宦官没有子嗣,杜绝了他谋反的可能,且宦官与皇帝接触最多,能让皇帝更了解神策军的情况。
  可宦官终究是凡人,在七情六欲的驱使下,宦官也妄图将这种权力永存,于是宦官开始行无血缘关系的父子制,用养子来满足自己终身有权的欲望。
  《新唐书》记载:"世籍神策军,家胜业里,为天下高赀。父宗,巧射利, 侈靡自奉,僮千人,以此奋,累除检校司空、金吾大将军,遥领兴元节度使。"
  由此,宦官父子相传,俨然成了一个军事世家。这样的世家祸福相依,在朝廷上占据有一定的地位,给皇权带来了一定的威胁。且宦官干政,皇帝易受近臣蒙骗,逐渐与朝局脱轨,继续让宦官恣意妄为下去,终将会君不君,国不国。
  其次,宦官不仅干涉朝政,还插手地方节度使的相关事宜。
  据《旧唐书》记载:"自大历以来,节制之除拜,多出禁军中尉。凡命一帅,必广行赇赂。禁军将校当为帅者,虽无家财,必取资于人,得镇之后,则膏血疲民以偿之,及高瑀之拜以内外公义,缙绅相庆,韦公作相,债帅鲜矣。"
  中央节度使本就有掌管军事之权,可在宦官于神策军中当道的年代,他们只能处处受制于人,为获得应有的权力,他们不得不行贿。而这些本该清廉的官员,为了做出让宦官满意的"成绩",只能向百姓大肆索取。这不仅加重了百姓的负担,还恶化了地方与中央的关系,苛刻的剥削,加剧了百姓与朝廷的矛盾。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使得大唐王朝逐渐日落西山。
  北衙禁军成立之初,为保护皇帝安危,巩固皇权做出巨大贡献。可随着发展,逐渐地成为了发动政变,篡夺权力的工具。直至后来,北衙禁军彻底违背本心,成了宦官的囊中之物。
  尤其是唐朝后期委任宦官为禁军统帅,让皇帝的私家兵,变成了宦官的私家兵,也使得宦官逐渐掌权,最后难以制衡。北衙禁军被宦官掌管后,就相当于完全控制了中央政权,皇帝的废立,国家大事的决策,基本都已掌握在宦官的手里,这也导致了唐朝后期的大多皇帝,虽坐在龙椅之上,却毫无实权,成为了有名无实的傀儡。
  随着后来的朱温篡唐,北衙禁军也随着唐王朝的灭亡,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因此,北衙禁军是唐朝皇帝私人需求凸显的产物,既生于唐朝,又止于唐朝。北衙禁军的创建,原本是为了让唐朝皇帝不受制于权臣,却没想到最终却受制于宦官,这也真是一个历史的悖论。
  而《庆余年》中的红甲骑士,实则太过理想化,它无论处在何种环境下,其实都是皇帝的私有物,真正的历史远比现实更残酷,而对于唐朝的北衙禁军来说,也实在是命运多舛。
  参考资料:《新唐书》《旧唐书》《唐朝禁军制度》《北衙禁军发展与演变》
  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
网站目录投稿:白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