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高校隐形助困实现人性化精准扶贫


  近日,电子科技大学学生陈文(化名)收到了学校悄悄打给他的600元隐形补助金。和陈文一样,该校共有82名本科生也获得隐形补助。没有提交受助申请,不需要贫困生申请,没有现场演讲"比惨",也没有班级内部评议等,高校主动"偷偷"给学生打钱。(5月18日中国青年报)
  初看觉得这样的救助方式似乎不可思议,仔细了解才发现,这种借助大数据现代先进技术手段的"隐形"助困方式已经悄然在不少高校兴起,成为高校救助贫困生方式的重大创新。
  学生时代,尤其是高中、大学时期,正是青年学子迈向成人的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个人尊严渴望得到尊重,涉及可能有损尊严的个人隐私,如家庭经济拮据,甚至贫寒等,希望不被公开,更反感被过分张扬。在一些高中生、大学生眼里,被人视为贫困生,是对自己人格的莫大侮辱。在这种强烈自尊心的背后,不少高中生、大学生宁愿省吃俭用,饿肚子,也不愿意公开去申请贫困救助;宁愿课余到校外兼职,"打临工"补贴基本开销,也不愿意选择在校内干"勤工俭学"。
  然而,长期以来,学校的贫困救助无视学生成长中这一"敏感"区域,往往采取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自己公开申报,开据各类证明(盖有村、社区、县镇印章的家庭经济困难的证明),然后公开有限的名额,让众多的贫困生登台"演讲""比惨",介绍自己家庭的真实贫困状况,以及致贫原因,然后评委打分,确定最后的贫困生名单,或者由班级组织民主评议,班干部、学生代表商议、决定最终的贫困生人选。
  整个程序走下来,获得贫困救助的贫困生,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在自己的"伤口上"撒盐,心生痛楚,在同学面前公开"暴露"自己可怜的家底儿,换来师生同情的同时,也会夹带着或明或暗,或强或弱的鄙夷与蔑视。这样的贫困生公开"评选"往往每年都要来一次,自卑感油然而生,且如影随形,如阴影笼罩自己的整个学生时代,让自己始终抬不起头来。
  其次,这种程序化的贫困生评选,看似公开、公正,却也存在很大的人为操弄的弊端,为弄虚作假,徇私舞弊等不良者提供投机钻营的空间,导致一些"真贫困"学生无法得到补助,而拿着苹果7,整天高消费的潇洒学生却吃着"补助"。
  如今,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借助大数据这一先进技术手段,高校救助贫困生体系也将迎来新的人性化与精准化时代。通过基于大数据支撑的"智慧助困系统",学校采集到涵盖学生家庭经济及成员信息、学生本人及受资助信息、学生所在生源地经济水平信息、学生日常消费评价等信息,在综合分析学生家庭经济状况以及消费信息后,系统会对划入范围的贫困生分出一般贫困、比较贫困和特别贫困。系统数据"出笼"后,还将与辅导员、班主任等与学生接触较多的管理人员核实,进而在学生"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就"悄悄地"确定了贫困生人选,以及根据等级确定的不同数额的补助金,最后把补助金打给受资助的学生。
  整个过程严格保密受资助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隐私,这种"隐形"补助方式,让贫困生"体面"地接受补助,不仅减轻了他们的经济负担,也减轻了他们的心理负担。大数据的科学分析,也使得贫困生救助得以"精确定人",有助于实现高校学生资助的精准扶贫。同时,我们也有信心看到,伴随着这套大数据助贫系统的日臻完善,中小学的资助方式也将告别"硬冷"时代,迎来日益科学富有人性的温暖时代。
网站目录投稿:尔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