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城市河道水环境生态治理


  【摘 要】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水资源供应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人类活动对城市河流体系的影响越来越深,部分河道面临着水质恶化、干涸甚至断流等问题。城市河道水环境的生态治理,不仅关系到居民生活质量,也是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的要素之一。本文探讨了城市河道水环境治理的常见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改善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城市河道;水环境;生态治理
  目前城市河道水环境治理的过程中,存在着意识不足、治理目标不明确、政策执行不到位等诸多问题。为了有效改善水环境的生态功能,实现全面治理的过程中需要采取整体规划、科学管理的策略,在保留原始功能的基础上结合物理与化学方法,做好治理工作,促进水环境系统生态功能的恢复,在保留丰富的自然景观的同时,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相处。
  一、水环境治理的常见问题
  首先是对水环境治理的意识不足,在生态治理领域投入的资金和人力不够,造成治理的效果不佳,由于目前我国各城市群的经济发展状况不均衡,在经济发展的压力下,有些地方无暇顾及水环境的治理,造成城市河道的污染、富营养化等问题日益突出;其次是缺乏明确的治理目标,河道水环境治理不仅是为了恢复河道的自然生态景观,也是为了修复其生态功能,实现对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和科学开发,而在实际的治理过程中,存在着治理目标不明确、盲目追求景观效果等问题,很容易造成资源的浪费;最后是治理的政策落实不到位,有些措施脱离实际,可执行性不强,造成治理措施无法贯彻落实,有些政策投入产出比太低,缺乏详尽的前期调研,造成重复治理。
  二、河道治理的原则
  治理河道首先需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根据区域的水文特色,在尊重原有生态功能的基础上,根据本地区的水文环境特征,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进行治理,有针对性地制定符合本地特色的治理方案,对河道的上下游、两岸河堤、河底进行统一规划,水环境的治理需要考虑到整体生态系统功能的互相作用,避免造成二次伤害;其次是水环境的治理需要明确各部门职责,建立多部门协作机制,实现一体化管理,以提升管理和沟通效率,加速治理措施的落地和执行,促进相关工作的有序展开;最后科学管理的原则,水环境的治理是一项长期工程,需要具有长远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在日常的治理工作中需要加强对河道的动态监控,并根据治理的效果来调整,以促进生态功能的恢复,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三、河道水环境治理的方法
  (一)多方法改善水质
  改善河道水质,可以通过清淤、调水、人工增氧的方式来进行。先是对河底淤泥和污染物的清理,可以根据底泥淤积的数量、范围制定清淤方案,常用方式包括排干清淤、水下清淤、环保清淤等。对于流量较小的河道,可以采用分段治理、即清即运的方式,在施工处设置围堰,将水排干后开挖清淤,并将清出的淤泥运输到集中存放地,以净化水质,减少污染物;环保清淤的方式是采用环保绞吸式清淤船,清淤船在河道中行进,配合绞刀头对底泥进行清理,利用泥泵将挖出的淤泥吸入到管道,并输运到指定的位置,整个过程采取封闭式操作的方式,能够有效减少清淤过程中对河床的扰动,并且防止淤泥对河道造成二次污染[1]。
  改善河道水体水质还可以通过投放铁盐、钙盐等化学物质来进行,化学药剂与河底淤泥中的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形成难溶于水的化学沉淀,从而起到提升水质的目的;加入化学试剂,还可以有效改善水体的PH值,保持水体的酸碱平衡,为水生动植物的生存提供良好的环境,通过重金属化学固定法,可以减少水体中的重金属含量,避免重金属在生物体内的聚集,保护河道的生态稳定。
  通过环境引水的方式,可以缓解污染物富集的趋势,对部分区域进行换水稀释,增强河道水源的供应,对于污染的治理具有一定的作用,在进行引水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周边水系来进行合理规划,以实现对资源的合理利用。
  人工增氧的方式可以对河道中水体的含氧量进行补充,有利于恢复水体的生态功能,提高其自净化能力。常用的增氧设备包括曝气机、微纳米气泡发生机等,根据河道水体的微生物分布情况进行增氧操作,促进河道水质的自我修复,对于生态系统的恢复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2]。
  (二)水体生态功能的恢复
  水体的富营养化问题是城市河道的常见问题,氮、磷等物质随着生活污水的排放进入到河道中,会造成水体的微生物分布失衡,大量的藻类和浮游植物快速繁殖,造成水中溶氧消耗过大,鱼类等其他生物无法适应缺氧的环境而相继死亡,水体的生态平衡被打破。为了减少藻类对河道水环境的危害,可以采用除藻剂进行处理,减少富营养化的危害,还可以培育食藻类虫体的方式,来限制藻类的过度繁殖,扩大其他生物的生存空间,以保障河流生态系统的多样和稳定。
  水体生态功能的恢复还可以引入沉水植物来进行,强化河流生态功能,就目前来看,常见的沉水植物包括轮叶黑藻、金鱼藻等,植物体自身可以吸收一定的氮磷营养成分,缓解水体的富营养状态,还可以促进悬浮物质沉淀,提升水体的透明度;同时观察沉水植物的生长状态,也可以对水体的状况进行分析,如果水体呈现清水态,则说明水质的改善效果较好,富营养化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如果出现浊水态,则表明水质不佳,需要进行长期观察来确定行之有效的治理措施[3]。
  (三)治理机制的完善
  首先是要做好治理的规划工作,有计划地实施防治措施,在环境保护的过程中,需要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加强垃圾和淤泥的清理,保障河道的畅通,必要时可以通过分段打捞的方式,对阻碍河道畅通的塑料、垃圾等进行打捞并除臭消毒,保障水体的清洁、无异味;二是采取一定的措施对河道进行加固,减缓水土的流失;三是进行一定的景观设计,通过栽植绿化林的方式,既能美化河道,也能起到一定的环境保护、维护生态系统功能的作用。通过三方面的措施入手,河道治理需要制定可执行性强的措施,切实落实好治理方案,避免流于形式。
  其次是治理工作需要做到分工明确,对河道环境改善的效果进行动态监控,随时掌握河流的水質状况,尤其是污染物情况、氮磷含量、含氧量等数据指标进行细化监测,一旦出现异常需要采取及时的措施对突发的水体异常进行妥善处理;各监管部门需要建立长效协作的治理机制,对治理成果进行监察和考核,以激发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并定期定时对社会公布水体的动态,加强信息的共享,保障水资源治理过程的公开与透明;在河道治理中,可以引入河长制的工作方式,以各行政区域的领导班子为核心,来协调各部门共同对河道进行治理,这一制度能够将职责落实到基层,充分调动各部门,提高治理工作的效率。
  最后是加强水资源治理的宣传工作,充分调动河流两岸群众的积极性,促进全民参与,共同对河道的水质情况进行监督,加强环境保护意识的宣传和培养,帮助居民养成不乱丢废弃物、垃圾的良好习惯,自觉爱护河流水体的生态环境。
  四、结束语
  人类的活动对于城市河道的影响越来越大,为了加强对河道水环境的治理,应当结合物理和化学的方法,对河底淤泥进行合理清理,引入沉水植物等强化河流生态系统的恢复过程,通过长效的治理机制来全面提升治理效果,为城市的绿色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婧. 浅谈城市河道水环境生态治理的措施[J].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7,No.155(7):173.
  [2]杨明. 城市河道水环境生态治理研究[J]. 水能经,2018(12):233.
  [3]马哲. 城市河道的水环境生态治理对策分析[J]. 山西建筑,2017(6):191-192.
网站目录投稿:白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