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1名18—35岁的青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69.7%的受访青年表示父母将生活兴趣点都放在了自己身上,58.9%的受访青年坦言这给自己带来了压力。父母生活单调、不与时俱进,73.8%的受访青年认为作为子女是有责任的。86.7%的受访青年希望父母能有属于自己的生活兴趣和关注点。 青年为报答父母,给他们良好的物质生活和陪伴他们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恐怕是帮他们找到适合自身的精神生活,而这离不开兴趣爱好。 一个人若没能培养出一种持久而自得其乐的良好的兴趣爱好,则何其悲哉!这就是很多父母过度关心子女的一大原因。自己若有自得其乐的生活,哪还有多少精力去干涉子女的生活? 洛克在《教育漫话》一书中对兴趣爱好有一段极为精辟的论述,"这就是世上流行搓牌、聚赌、酗酒的原因;许多人将闲暇的时间蹉跎在这些事情上,只是顺从习俗,以及缺乏别种较好的消遣方式之故,而不是觉得里面有什么真正的快乐。他们无法承受闲暇带来的重负,化解不了无事可干的难受心情;同时他们又从未尝过任何值得赞美的手艺去使自己得到消遣,于是只好求助于种种愚蠢的或不良的方式去消磨时光,一个有理性的人,在他尚未被习俗毁掉之前,从这些活动中几乎毫无乐趣可言。" 没有兴趣爱好或兴趣爱好"愚蠢""不良"的父母必定无聊透顶、乏味至极。在乡村好歹还可以干点农活,亲近亲近大自然。在城市呆久了,如果未及时培养起良好的"值得赞美"的兴趣爱好,整个人就很容易堕落。这些父母通常只会看电视,心智、思想和精神基本上几十年没成长,自己八十岁与六十岁、六十岁与四五十岁几乎没有任何差别,这很可怕。更可怕的是,他们还固执己见,倚老卖老,缺乏开放的心态和过人的智慧。久而久之,他们成为子女最讨厌的人,不亦悲乎? 生活如此丰富多彩,把时间浪费在肤浅低质廉价的娱乐上太不值得了。父母应当永葆开放的心灵,在物质满足后向心智、思想和精神求发展,学一两门技艺,做个有趣的人,尤其是要学会自得其乐,这可是快乐的最高境界。当然,最重要的是保持终身学习力,这在当今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显得尤为迫切,否则未来很有可能被机器人抢了饭碗。 我们要知道,无论学什么东西,只要肯学习,什么时候都不晚。普通农妇常秀峰就是个例子,她到70多岁才开始绘画,却意外地成为受人欣赏的"梵高奶奶"。问题是现在很多父母已经满足于过无趣的生活,不单是中老年人,甚至很多年轻人都是这样。 对父母的生活状态,做儿女的不应无动于衷。子女不妨与父母一起成长,共同学习,或给父母单独建议,让父母自学:识识字,读读书,跑跑步,打打球,下下棋,养养花……总之,专门职业有多少,可学的就有多少。在学习的过程中,乐趣最重要,而专业与否无关紧要。因为这时,学习的主要目的是找到理想的精神家园,过上富足的精神生活。 只要坚持下来,父母与子女就会有更多共同语言,一起吃饭时就不会总是唠唠叨叨家长里短,也不至于无话可说。最重要的是,两代人彼此可以增进理解,尽可能地弥合代沟。因为到这个份上,父母与子女已经从血缘关系升华到了朋友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