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的投资和创业市场,人工智能无疑是万众瞩目的风口。乌镇智库发布的《乌镇指数:全球人工智能发展报告》显示,2014 ~ 2016年是中国人工智能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三年内新增人工智能企业数量占累积总数的55.38%,融资规模占总数的93.59%。 在AI浪潮之下,一个残酷的事实无法忽视。第三方数据显示,人工智能领域的获投公司融资轮次整体偏中期,公司融资阶段集中在天使轮、Pre-A轮和A轮,C轮之后的公司较少,"C轮死"的现象普遍存在。 随着技术开源以及算法框架的不断增多和发展,AI技术门槛在快速降低,"算法"已不再是人工智能公司发展的瓶颈,多数AI初创公司倒在了技术落地和场景创新上。360公司董事长兼CEO周鸿祎曾表示,纯粹的人工智能是没有商业模式的,AI技术一定要跟一个领域、一个产业相结合。 场景落地成为突破口 以研发见长的谷歌,一直被视为引领AI发展的开创者。不过此前百度总裁兼首席运营官陆奇在接受美国IT杂志《连线》采访时,却认为亚马逊做AI的道路才是正途,是榜样公司。 究其原因,人工智能在技术上如何创新,最终还是要实现落地。谷歌研发AI的重点在于技术上的创新和AI未来的发展研究,无论是AlphaGo还是无人驾驶项目,对外宣传展示的亮点也是侧重技术上的突破,而没有实质的落地应用。 当然,这主要也是因为谷歌是一家以技术为驱动的科技巨头公司。但对于其他同行们来说,亚马逊的做法似乎更值得借鉴。以其推出的智能音箱Echo为例,特点就是贯穿于日常生活的场景化应用,契合用户需求,自然也得到了市场的巨大反响。 事实上,大量迎风而上的项目,因为缺少对商业转化的重视,以及不能发掘具体的应用场景,而变成了纸上谈兵。这些项目现在已经不被资本看好,处境也是举步维艰。 BAT侧重各有不同 和创业公司尴尬境遇形成对比的是,AI却成为巨头最大的收割方向。据高盛最新的中国AI报告预测,未来中国AI领域的大部分收益将由BAT瓜分,因为这三家互联网巨头在AI发展所必需的数据环节,有创业公司无法比拟的场景积累优势,且它们的动作并不比创业公司慢。 一方面,掌握核心技术壁垒、庞大数据资源和高端人才团队是BAT的优势;另一方面,虽然三家布局AI的思路不尽相同,但较于许多只聚焦技术,不思考应用场景的初创公司来说,丰富运用场景则是百度、阿里、腾讯站稳人工智能战场的最为重要因素。 对于百度来说,在搜索和地图业务上已聚集丰富数据,因此百度将AI的研究思路朝交通方向的无人驾驶、语音识别、图像识别展开,为人所知的重点,则是放在语音搜索以及无人车项目上。相应地,其布局思路便是先攻克技术,再为技术找场景。如百度前段时间发布的DuerOS和阿波罗计划,一个是开放式对话AI操作系统,一个是自动驾驶平台,百度将其应用到智能家用设备和汽车上,进而打造贴近市场需求的产品。 相较于百度浓厚的工程师文化,阿里的侧重和优势显然是在商业场景上。高盛报告指出,阿里巴巴庞大的电子商务平台为其5亿多购物者设计的个性化战略所取得的成功,是当今规模最大的人工智能用例之一。阿里推出的智能语音识别、智能机器人客服、图像识别、人脸识别等技术,都被应用到商业场景之中,如最近支付宝在肯德基推出的"刷脸支付"功能,就是面部识别技术在具体商业场景上的落地。在阿里的布局思路下,AI成为技术工具,其目的是帮助开拓更多商业场景。 因此同样是场景,百度侧重为技术找场景,算法至上,阿里是以技术攻场景,数据为先。在今年6月的贵州数博会上,双方"隔空论战",马化腾站出来打圆场,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场景是关键,有了应用场景,有了市场,数据自然会产生,也会驱动技术发展。 所以腾讯选择了"先有场景,再攻底层技术"的AI布局思路。不过对比百度的All In,腾讯的重点不在于自建场景,而是以整合自身技术资源,连接全产业链,开放人工智能技术平台和核心能力的方式切入。 从模式来看,相较于百度All In实则是all company in的模式,腾讯更偏向all industry chain in(全产业链投入)模式,不是在自身业务中开辟场景,而是基于"连接器"的战略定位,连接各行业能力,联合产业链专业机构一起完善AI项目。这其中腾讯扮演的,还是其推了很多年的开放平台的角色,为行业提供基础的技术支撑。 创业公司还有机会吗? 大公司都在发力人工智能,依靠强大的实力做平台,做入口,把持流量和服务,连接关键节点,难道创业公司就没有机会么?其实不尽然,尽管BAT三家的AI战略侧重不同,但最终都离不开场景的落地,场景已是决定行业竞争胜败的关键因素。而对于初创团队来说,与其在技术、数据、人才团队上与大公司硬碰硬,不如直奔主题,创新场景,将技术应用到具体的现实商业场景中。 正如此前马化腾所说:"场景和市场是最重要的,只要你有市场,不管是技术还是人才,包括新的科技,都会跟着你走。"尤其是AI技术,作为一个赋能技术,可以帮助各个行业提高效率,无法独立存在,需要场景加持才能凸显价值。也就是说,先有一个具体场景,在场景基础之上再去建立能力,然后通过这些能力去拓展更多的场景,从形成一系列的能力。 BAT三家在该领域的全力布局,其付诸于各自最擅长场景的打法和思路,也为众多后来者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作为创业个体而言,很难如BAT一般基于各自基因和积累,在短时间无法见效的情况下长期投入,对于无法脱离盈利压力的创业公司来说,长线作战高举高打的模式显然将是死路一条。 一方面,创业公司回归场景化本质将是人工智能创业的大趋势,另一方面创业公司也必须在诸多热门场景之中另辟蹊径寻找方向,迅速把技术付诸于产品,让产品走向市场达到可商业化的状态,并不断将场景和数据做大做强,才可能在BAT的间隙之中迅速捕捉到发展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