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云和太史慈,在三国时代也都算是水平很高的武将,说起来两个人也差不多都是同一水平的人。这样的两个人,都与刘备见过面,但是刘备却只看中了赵云,对太史慈却并不欣赏,而从后来的发展来看,刘备错过太史慈也是一个很大的遗憾。但是,为什么当初刘备没有看中太史慈呢?刘备为何会白白放过太史慈这样一个优秀的将领呢? 若论三国时期之著名战将,赵云与太史慈都可算是一流的人才。有意思的是,刘备与赵云可以一见倾心,与太史慈却很不来电。 一、赵云与刘备一见倾心 赵云,字子龙,常山真定人,身长八尺,姿颜雄伟,三国蜀汉名将,死后被刘禅追谥为顺平侯。 赵云跟随刘备将近三十年,先后参加过博望坡之战、长坂坡之战、江南平定战,表现十分英勇;赵云还独自指挥过入川之战、汉水之战、箕谷之战,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战果。除此,赵云还先后以偏将军任桂阳太守,以留营司马留守公安,以翊军将军督江州,对刘备也屡有良言劝谏。 刘备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裔,论资排辈,他是东汉末代皇帝汉献帝刘协的叔叔,故而人称"刘皇叔"。但刘备早年并不幸福,他幼年丧父,家境贫苦,与母亲一起靠贩卖草鞋为生。 刘备是一个长相奇特的人。他身高七尺五寸,双手下垂能超过膝盖,耳朵很大,就连自己的眼睛都能看得到。 刘备也是一个胸怀大志的人。他沉稳干练,谨言慎行,喜怒不形于色。为了在东汉末年的混乱局势中有所作为,刘备年轻时就十分注意结识当时的英雄豪杰,与关羽、张飞同榻而眠,情同手足,交情十分深厚。 刘备还曾与公孙瓒一起在卢植门下学习儒家经义,算是公孙瓒的同窗。故而在公孙瓒崛起后,刘备便投靠了公孙瓒。公孙瓒派刘备与田楷去夺取青州,刘备立了战功,因此被任命为平原相。刘备于是委任关羽、张飞为别部司马,分别统领部队。赵云率领常山队伍投奔公孙瓒时,公孙瓒问赵云:"听说你们冀州人都愿归顺袁绍,怎么唯独你能迷途知返呢?" 赵云从容答道:"天下大乱,不知道谁是能够拯救大难的人。如今天下百姓遭受倒悬之苦,我们冀州百姓经过商议讨论,决心要追随仁政所在,并不是因为轻视袁绍而亲附将军。" 刘备认为赵云胆识出众,便用心交结。赵云于是就随刘备到平原,担任刘备的骑兵统领。在此过程中,我们不仅能看到赵云的胆识,也能看出刘备慧眼识英雄。刘备结识赵云,可谓是英雄相惜,一见倾心。 二、太史慈与刘备不来电 太史慈,字子义,东莱黄县人,弓马熟练,箭法精良,三国东吴名将。 兴平二年,太史慈投奔到同郡老乡扬州刺史刘繇帐下,当时孙策正在曲阿攻打刘繇,正是刘繇用人之时,有人因此劝刘繇,可任用太史慈为大将。但刘繇因为害怕被许劭嘲笑,只派太史慈去当侦察兵。 有一次,太史慈只带一个骑兵外出侦察,在神亭与孙策突然相遇。当时,跟随孙策的有韩当、黄盖等十三名曾追随过孙坚的能征善战的旧将。但太史慈无所畏惧,单枪匹马上前挑战。 孙策号称小霸王,也是英勇之人,便亲自上前应战。在大战中,孙策一枪刺中太史慈的马,夺得太史慈背后插的手戟,而太史慈也夺得孙策的头盔。就在二人大战正酣之时,两家的骑兵各自赶来,孙策与太史慈这才各自散开归营。 太史慈与孙策是不打不相识,这一次偶遇,二人虽然平分秋色、不分输赢,但孙策的英勇给太史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此,在刘繇被孙策打败后,太史慈就投奔到孙策帐下,帮助孙策扫荡江东,成为东吴的一员猛将。 建安十一年,太史慈逝世,年仅四十一岁。临死之前,太史慈说:"丈夫生世,当带三尺之剑,以升天子之阶。今所志未从,奈何而死乎!"表达了英年早逝、壮志未酬的遗憾。 实际上,在投奔刘繇、孙策之前,太史慈还曾与刘备有过一面之缘。可惜的是,刘备未能像对待赵云那样对待太史慈,错过了招揽太史慈的良机。 孔融担任北海相时,太史慈避祸于辽东。孔融听闻太史慈之名,有心招募,数次派人慰问太史慈的母亲,并奉送赠礼作为致意。孔融被黄巾军管亥围困于都昌时,适逢太史慈从辽东返家,其母告知孔融之意,太史慈便独自径往都昌,乘夜冲入重围见孔融,请求让他带兵出城讨贼。 孔融不听太史慈之言,只一心想等待外援。但外救未至,黄巾军也在加紧攻城。孔融想向时任平原相的刘备求救,但城中无人敢突出重围。太史慈于是便自告奋勇,请求一试。 太史慈起先假装引马至城壕边练习射箭,习射完毕,便入门回城。如此往复数日,围城的黄巾军将士都失去了戒备,太史慈于是快马加鞭直突重围而去。我们之所以要提起此事,是因为此事可见太史慈不仅有勇,而且有谋。 《三国志·吴书·太史慈传》记载:太史慈抵达平原,说备曰:"慈,东莱之鄙人也,与孔北海亲非骨肉,比非乡党,特以名志相好,有分灾共患之义。今管亥暴乱,北海被围,孤穷无援,危在旦夕。以君有仁义之名,能救人之急,故北海区区,延颈恃仰,使慈冒白刃,突重围,从万死之中自讬於君,惟君所以存之。"备敛容答曰:"孔北海知世间有刘备邪!"即遣精兵三千人随慈。 在这段记载中,有两处用词值得关注:一是"说备",二是"备敛容"。 "说备",即游说刘备。为何需要游说刘备?这说明刘备刚开始时可能并不信任太史慈,也不想出兵帮助孔融解围。 "备敛容",即刘备听完太史慈的游说,这才收敛笑容,现出严肃的神色。从"备敛容"可见,刘备之前极有可能不把太史慈的到来当回事,甚至还可能一直跟太史慈"嬉皮笑脸"打哈哈。 总之,从"说备"以及"备敛容"这两个词来看,刘备当时对太史慈显然不够重视,甚至还可能为了一己之私而不愿出兵解救孔融。 刘备的这个表现,既缺乏英雄气概,对太史慈也缺乏尊重,故而太史慈当时对刘备的观感可能也极差。至少,在太史慈的眼里,刘备远不如孙策有英雄气概,也不如像孙策那样与自己惺惺相惜。 如果刘备当时能像当初对待赵云那样对待太史慈,给予足够的尊重和重视,并表现得更有英雄气概一点、更加豪爽一点,以太史慈当时所处的尴尬处境,他是极有可能招揽到太史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