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19年4月,郑王王世充废黜皇泰主杨侗,自立为帝,在群雄争霸中苟延残喘的隋朝终于正式灭亡。这个仅仅存在了38年的王朝,如昙花般盛开,如流星般陨落,在生命的余辉中留下了一群英雄好汉们各显身手的,争霸天下的传奇故事。 严格来说,这个短命的王朝从开国皇帝隋文帝算起,到末代皇帝皇泰主,前后有6任皇帝,然而除隋文帝、隋炀帝外,其余的皇帝在位时间均不到1年,最短的只有177天。这样一个短命的王朝,却在开国后不久,就达到了连唐代贞观之治也难以企及的盛世——"开皇之治"。 这个盛世来的太快太早了点儿,乍看之下,有些可疑。 盛世来得太快就像龙卷风 根据现实历史经验,盛世的来临从来就不像现代电脑上的即时策略游戏一样,玩家只需站在上帝视角上点击几个按钮就能慢慢等着财富迅速积累,而是经过长期积累发展,中间还要小心防止各种突如其来的重大事件打断历史进程。所以,盛世的创造离不开长时间的安定和平。西汉从立国到文景之治历经 40多年6位皇帝;唐代达到接近"开皇之治"经济水平的"开元盛世"巅峰期历经90多年9位皇帝(含武周时期的武则天);北宋实现"仁宗盛治"历经50多年4位皇帝;明代第一个盛世"洪武之治"历时30年。这些朝代虽然中间或有政治斗争和局部战争,但整个天下在总体上是稳定的,百姓的以休养生息,整个社会的财富慢慢培育起来。 而隋代之前是为南北朝,中国历史的上一段大分裂时期,从公元402年东晋灭、刘宋立国开始,一直到公元581年隋朝建立,长达179年期间里,南北城头变幻大王旗,大战无数,小战不断,还夹杂着政治斗争,兼之还有昏庸的君主和残酷的官吏,百姓们没有太长时间的休养生息。隋朝建立后,长期与突厥交战,并且还在立国8年后派出50多万人的大军南下攻灭陈朝,天下也谈不上太平。 然而,据《隋书·食货志》记载: 开皇十七年,户口滋盛, 中外仓库,无不盈积。所有赉给,不逾经费,京司帑屋既充,积于廓庑之下,高祖遂停此年正赋,以赐黎元。 从隋朝立国的大定元年(公元581年)到开皇十七年(公元597年),天下由乱到治,乃至国库里堆满钱财和粮食的盛世,只用了16年。 有首歌唱道:"幸福来得太快就像龙卷风",而"开皇盛世"也"来的太快就像龙卷风"。迅速到来的盛世不免令人起疑,史界有的同学就认为隋文帝的"开皇之治"是泡沫化虚假繁荣,但如果回溯隋代之前的那段历史脉络,就会看到,"开皇之治"的出现本来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站立在巨人肩膀上的经济基础 人们读历史,总是被那些传奇性和典型性的时代和人物所吸引,而忽略了那些看似平淡无奇,却决定着后来历史走向的朝代和人们。隋、唐无疑是中国历史上传奇和典型事迹频出的时代。先有隋炀帝那些香艳和残暴的故事吸人眼球,后有那些被《说唐演义全传》等话本小说精彩渲染的"金银铜铁八大锤,四猛四绝十三杰",紧接着是大唐的辉煌和李世民父子与武则天那段不得不说的故事。至于提到"开皇之治",兴趣缺缺之下,人们多注意的是当时如何富有,粮食和钱币是如何堆满了库房,而忽视隋文帝是如何做到这一切的,但人们更加忽视的是,那个为隋文帝的盛世打下基础的前朝——北周。 正是北周这个被许多人忽视的朝代,让隋朝在立国后用了不长时间,"钱袋子"和"米袋子"就迅速膨胀起来。 南北朝的这段历史,几乎就是一部权臣们的奋斗史,九个朝代的开国皇帝大都是权臣出身,权臣们你方唱罢我登场,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最长的北魏政权存在了148年,最短的东魏仅存在了17年,其余政权朝代的存在均没有超过60年,大多数只有2、30年,北周存在了24年,历经5任皇帝。这24年里,北周在政治、经济、军事上,都为隋文帝的一统天下,实现盛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如南北朝的其他政权一样,北周这24年里也是存在着皇帝和权臣不断的血腥政治斗争,在残酷的权力游戏下,北周立国初期和后期的4位皇帝在位时间都非常短,只有中间的一代英主周武帝在位17年,从而培植和保持了北周强大的国力。 北周武帝的清明政治增强了北周的国力 北周武帝在位期间,大力提倡节俭,他本人也作出表率:"身衣布袍,寝布被,无金宝之饰。",严禁皇宫奢华靡费之风,减轻了民间的负担;立法打击兼并土地的豪强世族:"隐五户及十丁以上,隐地三顷以上者,至死。",把土地和劳动力从世家大族的手中解放出来,增强了国家税收;实行灭佛、道政策,拆毁大量佛庙、道观,"并令沙门、道士还俗为民。",释放了大量劳动力;提高铸钱质量,统一度量衡,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此外,北周武帝还鼓励开辟农田,兴修水利,提高农业生产。在他的治理下,北周的国力蓬勃发展,"民役稍希,租调年增,兵师日盛。东平齐国,西定妖戎,国安民乐"。 北周对北方的统一减少了隋朝统一全国的军事成本 公元577年正月,北周大军攻破邺城,标志着北齐的灭亡,北周完全统一了北方,为下一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若不是北周武帝在36岁那年于北征突厥的路上病倒后去世,这个分裂了100多年的天下极有可能在他的手上得以统一。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战争就是一头吞金巨兽,军事行动总是伴随着巨大的钱财、人力以及粮食需求,而北周对北方的统一,使得隋文帝不需要再为中原的统一花费巨大的费用,他只需面对南方那个已经腐朽到极点,战斗力低下的南朝陈,能够以较小的代价一统天下,减少了巨大军事成本的支出。 隋代周过程和平,平稳接收了北周丰富的资产 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并不是白手起家,戎马半生,征战多年才得以坐拥天下。他与南北朝时期的其他开国君主一样,都是以权臣的身份接受前任皇帝的禅让而称帝。由于长期掌握政权,亲信遍布朝野,又由于其施政宽和,"大崇惠政,法令清简,躬履节俭,天下悦之。",从而获得了天下人的认同,尤其是获得了军人们的支持,使得改朝换代时引起的政治动荡较小,避免了国力因战乱而严重消耗。 隋朝在和平稳定的状态下实现了政权转移,同时到手的,还有北周武帝培植起来的完整强大国力。 隋代北周前夕,北周已经是个统一了整个北方和川蜀之地,人口众多,政治稳定,财富不断增长的强大巨人。隋文帝正是站在这个巨人的肩膀上,继续加以良好的治理,使得隋朝的国力更进一步,实现了"开皇之治"。 治弊良药——隋文帝的全国人口普查 昏庸的君主各有各的昏庸,英明的君主都是相似的。隋文帝在许多方面像极了前朝的北周武帝,在个人品性上,北周武帝不尚奢华,提倡节俭,而隋文帝也是位"俭素"之君;在施政上,北周武帝政治清明,治国宽厚,而隋文帝也"爱养百姓,劝课农桑,轻徭薄赋。"。北周能够在武帝励精图治下发展强大,隋在文帝的向明而治下实现盛世也就并不意外了。 隋代北周后,不但接收了北周丰厚的国力,连带着其中的一些社会问题也接了盘。根据《隋书·食货志》记载,北齐规定,光棍只需要交已婚家庭的一半税赋;20岁以上需要服兵役;60岁免服兵役;66岁免税赋。于是许多人就利用政策上的漏洞,隐瞒真实年龄和婚姻状况,以逃税和避免服役。如阳翟郡,户口数万,但登记的户籍大多数是未娶妻的光棍,并且还有许多地主豪强隐瞒所属的许多佃农。这对朝廷的税收和征兵造成了很大的困难,以至于税收损失十分之六七。北周灭北齐后,这一现象并未得到彻底的解决,隋代北周后,这个痼疾就一并接到了手中。 作为一代雄才大略的英主,隋文帝自然难以忍受自己的帝国肌体上存在着这样一个肿瘤,他和大臣们组成专家团,对病情进行了会诊分析,并开出了两剂"良药"——"大索貌阅"和"输籍定样"。 "大索貌阅"是在全国范围内清查核实所有人口的姓名、出生年月日以及相貌、身体健康疾病情况。说白了就是隋代版的人口普查。 它特别要求官员要对登记在籍的人口进行当面核对,以保证人口的年龄状况与户籍相符。并制定了严格的考核制度,账实不符的,地方官员要被追究责任,判以流放。 "输籍定样"是每年正月五日由地方县里核查当地的户口情况,以一百家为一党,以三党或五党为一团,确定户口的上下等,并编制税额依据。这一招对于隐匿了大量劳动力的地主豪强们无疑是釜底抽薪——由于隋文帝不断减税停税,对于那些依附豪强地主的农民来说,直接给朝廷交税,要比给豪强地主交租负担要轻,于是许多农民脱离了原来的地主,成为独立的户口和纳税人。朝廷打击了地主豪强的同时也增加了大量的劳动力和纳税人,可谓一石二鸟。 这两服药入口,隋文帝的帝国立刻药到病除,据《通典》记载,开皇初年,隋帝国的人口为399万户,到了开皇末年,已经达到了800多万户, 税收人口和劳动力的猛增直接奠定了坚实的财政基础,这也是"开皇之治"得以实现的主要原因之一。 《通典》的作者,同是财政专家的唐代杜佑,专家看专家,惺惺相惜,对此给予了高度评价:"隋代之盛,其由于斯。" 当然,隋文帝的药方也有一定的副作用。由于隋代沿袭了北魏的均田制(关于均田制的具体情况,请见《从英主到聚敛之君,唐德宗的悲剧,背后是如临深渊的财政危机》一文),由于当时社会制度的根本原因,并不能完全杜绝地主豪强们的土地兼并,贵族高官也不纳税,这样就导致了均田制并不能达到理想的田地分配状态。在这种情况下,虽然隋文帝多次减免税赋,但许多少地的农民负担仍然较重。隋炀帝上台后,这一精确的户籍和征税制度反而成了他精准征发徭役频繁搞"大项目"的依据,使得"天下怨叛,以至於亡"。 如果单从隋文帝登基之时算起,只用短短的16年就达到了盛世,按照正常的历史规律,的确是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的事情。但"开皇之治"并不是平地起高楼,北周立国后,朝廷上权力倾轧虽然不断,社会却总体是平稳的,加之北周武帝时期对国力的培植,使得北方政权早在"开皇之治"之前就有了良好的国力基础。隋文帝在在和平状态下接收了北周政权极其所创造的财富,并继续以俭素清明的治国方略,辅之以针对性纠弊政策,方才实现了盛世。从这方面来说,从公元557年北周立国算起,达到隋代北周后开皇年间"中外仓库,无不盈积"的盛世,用了40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