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竹 来源产地 禾本科芦竹属植物芦竹,以根状茎及嫩笋芽入药。四季可采,将根头砍下,洗净,除去须根,切片晒干。 生于溪旁及屋边较潮湿的深厚的土壤处。 分布于西南、华南及江苏、浙江、湖南等地。 别名芦荻头、楼梯杆。 原形态 多年生。秆高3-6米,径(1-)1.5-2.5(-3.5)厘米,坚韧,多节,常生分枝。叶鞘长于节间,无毛或颈部具长柔毛;叶舌平截,长约1.5毫米,先端具纤毛;叶片扁平,长30-50厘米,宽3-5厘米,上面与边缘微粗糙,基部白色,抱茎。圆锥花序长30-60(-90)厘米,宽3-6厘米,分枝稠密,斜升。小穗长1-1.2厘米;具2-4小花,小穗轴节长约1毫米。外稃中脉延伸成长1-2毫米芒,背面中部以下密生长柔毛,毛长5-7毫米,基盘长约0.5毫米,两侧上部具柔毛,第一外稃长约1厘米;内稃长约外稃之半。颖果细小黑色。花果期9-12月。 性味功效 《全国中草药汇编》 苦、甘,寒。 清热泻火。用于热病烦渴,风火牙痛,小便不利。 《中药大辞典》 清热利水。治热病发狂,虚劳骨蒸,淋病,小便不利,风火牙痛。 《中华本草》 苦;寒;甘 清热泻火;生津除烦;利尿。主热病烦渴;虚劳骨蒸;吐血;热淋;小便不利;风火牙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或熬膏。外用:适量,捣敷。 【注意】 体虚无热者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