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如何高效读懂一本书四个真相告诉你别再


  2015 年 7 月,秋叶老师写了一本《秋叶:如何高效读懂一本书》。
  图书出版后很受欢迎,越来越多人向老师提问:
  大叔你是怎么做到一年读 150 本书的?
  你读这么多书有质量吗?能学到干货吗?
  我不喜欢读书、读书慢,看不了这么多怎么办?
  ... ...
  今天,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老师的读书观点。
  01 不要攀比阅读数量
  网上很多读书达人晒一年书单,包括我这本《秋叶:如何高效读懂一本书》宣传里也一直强调:我一年可以看 100 ~ 150 本书,但这其实是一种误导。
  我要再次说明一下书里面也提到的观点:不要盲目地和别人攀比阅读的数量。
  好多人一看,秋叶老师一年这么忙还能看 120 本书,我自己一个月连 1 本都看不完,马上就感觉到自己的阅读很失败。
  可一年看 120 本儿童漫画,和你一年看一套《资本论》,深度能比吗?
  就说我自己吧,我在 2016 年工作太忙了,天天加班都做不完,所以阅读量和阅读质量都直线下降。面对工作压力,我就只好牺牲一下阅读的爱好。
  阅读是为了让自己更好地工作和生活,如果工作和生活有压力,没有读书,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
  更何况,
  图书阅读量 ≠ 图书阅读的质量
  图书阅读的质量 ≠ 阅读得到的效果
  盲目攀比阅读数量,只能说明你不会读书。
  02 读书好比吃饭,营养搭配要合理
  很多人向我请教,问我现在读的是什么书,然后自己想要买回去读。
  我一直觉得读书是一种私人体验,发现一本不知名的好书、一本别人不喜欢但自己特别中意的好书,是一件特别愉快的经历。
  但更重要的是,在不同的阶段,一个人需要读的书是不同的。
  按《越读者》作者郝明义老师的建议,书应该分四种:
  工具书,
  干货书,
  视野书,
  消遣书。
  少年人要多读一点工具书,年轻人要多读一点干货书,中年人要多读一点视野书、消遣的书。
  这就好比少年人身体生长迅速,要全面补充营养,多吃一点,人到中年体型发胖,不能吃多,吃出滋味就好。
  ❶ 查缺补漏的工具书
  工具书是人人必备的,比如我们要学英语,总要买两本字典吧,碰到不认识的单词就查一下。但是这个英语词典,我们并不需要天天看天天翻,用的时候有一本就可以了。
  在职场里面,有没有类似的书?比如很多人学 PPT,他可能会买一本 PPT 功能大全类型的书,到了要用某个功能又不知道怎么用,就把书拿出来翻一下,能解决问题就好了。
  这种图书就叫做工具书,在不同行业、不同专业都会有类似的图书。
  ❷ 学习技能的干货书
  什么叫干货书?
  比如我们刚刚进入职场时,很快会发现自己的技能跟不上职场的要求,这时就要自主学习一些能够快速提升能力的书籍。你必须在较短的时间里通过阅读进行充电,像我们大家都买过的一些「怎么做PPT」、「怎么做演讲」,都是干货类的书。
  比如我之前出版的一本《和秋叶一起学职场技能》,出版后口碑还不错,就是定位给刚刚进入职场新人的干货图书。
  但是如果你是职场老人,看到这样的书会觉得,这些我都知道,没有干货啊?
  这就不是书没有干货,而是有些道理你都懂了,你需要学习的是更高层次的干货。
  所以要说明一点,图书畅销是市场行为,图书是否对胃口是个人行为,有些畅销书你不喜欢,不一定能说明什么问题,只能确定书不适合你而已。
  ❸ 打开格局的视野书
  一个人不能只看跟专业有关的书,这个社会每天都在变化,我们得知道很多事情,包括历史的旧闻,包括今天的潮流,一个人视野打开了,格局才能变大。
  比如我现在看一本管理的书,就很容易地和自己的工作联系起来,读起来有意思,但是我读大学时,对这些书毫无兴趣,基本上就是读不懂。
  再比如说我小时候也读过《论语》,除了应付考试,我并不喜欢读。但是现在我再读《论语》,突然就会有感觉,觉得孔子真的很伟大。
  ❹ 放松自在的消遣书
  可能也有人讲,你一天到晚都读这些实用的、帮你打开视野、让你走上人生巅峰的书,你不累吗?人就不能活得潇洒一点吗?
  当然,人也要读一点消遣的书。
  可能各位不知道,虽然我是个理工男,但我还是蛮喜欢读诗歌的,像北岛、顾城、海子,包括诗人余秀华的诗集,我都会阅读,有时候还读得津津有味的。
  读这类书对我来讲就是消遣类的书。
  人活着,不能每天都是高度紧张,得有放松,所以要读一些不动脑筋、看起来很轻松的书,这是消遣类阅读。
  消遣阅读就是我放松的方式。
  03 不同的书,需要不同的阅读方式
  阅读一本书时,可以先看它整体的框架,把脉络看清楚后可以读快一点。比方说一本两三百页的书,我先用半个小时把整个框架翻一下,这叫「略读」,也叫「速读」。
  速读完觉得不错,可以再一章一章往下看,这个时候可以读慢一点,读的时候还可以做一些笔记,写一些心得。
  把这些书全部读完,有可能还要看一些相关的书,来印证一些想法、启发自己。
  有的书可以略读,只要大概知道一本书的要点,我就认为这本书的营养已经得到一定程度的吸收了。
  有些人读一本比较难的书,他不是先把整体框架读一遍,而是一上来就一章章地往下读。
  其实很多书,直接看第一节、看第二节、看第三节可能都看不明白,但是你看到后面,对整个框架有了一个完整的概念,再回头看第一二节,就会豁然开朗。
  而简单的书,或者杂志,一篇篇,一章章直接去看就好。
  很多人大学没有好好读书,培养自己的思维框架,出来工作后倒是爱上读书,今天读一本,明天读一本,但是始终没有精力和时间去读几本硬书,反复体会琢磨练习,从而把自己的思考框架建立起来。
  光看读书多还真赢不了愿意啃硬书的人,我今天这点读书底子,都不是工作后读书多培养的,而是我读研究生时,老老实实学了一点粗糙的、做学问读书的方法,打下的基础。
  04 选好书,做记录,写书评
  下面跟大家再聊一个话题,如何把一本书读得有质量。
  我提三点建议:
  ❶ 选择这个领域内相对经典的好书;
  如何选一本适合自己的书,或者列一份书单推荐?
  这真不是简单的事,我们「思考模型」课程里还专门介绍了选书的策略和方法。
  所以我建议各位自己到豆瓣、一些好的网店上,耐心地看目录、摘要、书评,学会自己选择一本好书。
  很多人问我,学 PPT 应该读什么书好,我会问「你的水平如何」?
  他说他的基础很差,那我说你读我的《和秋叶一起学PPT》就好。那万一他说水平很高,一般的技巧都不在话下,我就会建议他读一读 PPT 演说方面的书,比如《演说之禅》就不错,这种书能够提高他的境界、格局。
  甚至我会建议他,不要读 PPT 了,应该读一些像《金字塔原理》、《麦肯锡方法》等帮助提升逻辑的书。
  ❷ 读到好的章节、好的内容,先做一回小学生,好好地做一下书摘。
  你要把别人书里边的观点摘录下来,你可以找个小本子或者直接在书的空白页面,看到什么心得一条条摘录下来,就好像给这本书重新写大纲。
  通过摘录的过程,你就可以慢慢地把这本书的框架一点点清晰化。
  我买了很多书,经常在没有字的扉页上写我看到的要点,看到一个写一个,顺便把页码也标在上面,这样方便我回头查阅。
  ❸ 对好书或者你看完以后有触动的书,要写书评。
  说到写书评,很多人可能很头疼。头疼什么呢?写个书评千八百字的,累。现在有微博,有微信朋友圈,你完全可以写个短书评,三五十字,一百个字,拍拍书的照片,谈谈你对这本书的感受。
  特别是国内的一些图书作者,比如我有微博的,你买了书写一段评论@我,说不定我还很乐意回复一下你,这也是一个读书乐趣。
  很多人读完一本书,没有梳理自己的想法和理解,没有输出一篇有质量的评论,那我觉得这本书读下来,收获会很少。
  古人也告诫过我们「不动笔墨不看书」,这个事情上,古人没有骗我们。
  写书评也是有很多很多方式的,关键是要开始写,哪怕是从短评开始。
  有时候我是介绍这本书里边的观点,有时候是从书里引申到我自己的一些理解,有时候我就写我跟这本书的作者之间的故事,还有的时候我就写一些关于这本书里面的一些花边八卦之类的,说不定群众还特别喜欢看。
  05 不是每个人都能学会的笨方法
  会读书的人其实下的都是笨功夫,不知道大家请教我们,到底要学什么捷径,要是有,我也很想要。
  是不是每个人都能学会这样的读书呢?
  我的答案是:不是。
  很多人是不会读书的,他们只是爱看书而已。他们觉得看书就好像在学习,好像在进步,觉得自己还不是一个非常堕落的人,以此来安慰自己。
  这样读书读到最后,也许收获不大,但至少读了几本书,也不坏,总比搞一些吃喝玩乐的事情更雅致一些。
网站目录投稿:问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