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难敌外资铁蹄国产汽水消亡史


  80年代初,我国还没有可口可乐、百事可乐。
  当时汽水界的扛把子,由八家「旗鼓相当」的汽水厂组成,当时的人都称它们为"八大厂"。
  它们分别是:
  北京北冰洋食品厂
  代表产品:北冰洋汽水
  天津山海关汽水厂
  代表产品:山海关桔汁汽水
  上海正广和汽水厂
  代表产品:正广和盐汽水
  武汉汉口饮料二厂
  代表产品:二厂橙汁汽水
  广州亚洲汽水厂
  代表产品:亚洲沙士
  沈阳八王寺汽水厂
  代表产品:八王寺汽水
  重庆天府可乐集团公司
  代表产品:天府可乐
  山东崂山汽水公司
  代表产品:崂山可乐
  它们虽然没能一统全国汽水市场,但在地方有着极大的影响力,是80后90后的集体回忆。
  然而到了90年代,国家推动招商引资,成功引进"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
  国产汽水在外资的铁蹄下不堪一击,市场份额不断缩水,最终衰落的衰落,消亡的消亡。
  上面有的汽水,我们已经喝不到了。
  从1864年上海正广和汽水厂创立开始,国产汽水曾经辉煌过,曾经落寞过。
  其中包含着的,既有中国人的勤劳与智慧,也有我们对这些国货的不舍。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国产汽水的前世今生。
  民国时期:在夹缝中前行
  学过高中历史的朋友应该清楚:
  当时的民族工业,是被"三座大山"压榨着的,他们分别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
  这也导致那时候的民族企业发展举步维艰。
  因此中国最早期的汽水品牌发展,与屈辱的侵华历史是密不可分的。
  最早的汽水又叫"荷兰水",慈溪最爱
  中国最早的汽水厂,无一例外都由外资建成,由外国人将技术带到中国。
  比如1902年成立「天津山海关汽水厂」,就是一位英国商人的手笔。
  他们生产的饮料,据说出席过溥仪和婉容的婚宴,专门接待赴宴宾客,很有牌面。
  那么你猜猜他们生产的是什么饮料呢?
  格瓦斯了解一下!
  在民国那时候,格瓦斯已经算是相当潮流的饮料了,地位跟我们现在喝的喜茶、奈雪差不多。
  武汉汉口饮料二厂,最初可追溯到1891年。
  那年冬天,英国人休斯.科赛恩来到汉口,他看见汉口劳工用独轮车收集冰块,送至地窖储藏,待到夏天使用。
  于是他创立汉口二厂,试图把英国的新技术引入汉口进行制冰。
  武汉炎热,大家也都知道,因此汉口二厂生产的冰,深受汉口租界的外国人欢迎。
  1938年,日军入侵武汉,科赛恩离开武汉,汉口商人刘耀堂接下汉口二厂,继续制冰,并且在武汉最危险的时候,拉了武汉人一把:
  武汉会战时,汉口二厂成了临时庇护所,市民纷纷在此避难,
  而日军切断了汉口市民水源时,汉口二厂则是为难民提供生活所需水源。
  可以说,如果没有汉口二厂,武汉会战的死亡数量,不知道要提高多少倍。
  汉口二厂旧址
  时间来到新中国建立前夕,由于汽水技术在我国日趋成熟,不少中国人开始"自立门户",创办汽水厂赚钱。
  1944年,崂山汽水股份有限公司在青岛成立,不仅卖水,还开始卖饮料。
  1946年2月,后来大名鼎鼎的广州亚洲汽水厂在大德路80号开业。
  亚洲汽水厂
  1949年,随着新中国成立,外资纷纷撤出中国,可口可乐等老牌饮料公司的离开,为国产汽水的崛起腾出了巨大的空间。
  而国产汽水们也很争气,在国家的带领下,国货们开始了一段难得的"红利期"。
  50-80年代: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新中国建立之初,全国上下就呐喊着"赶英超美"的口号,大力开展生产建设。
  而「拥有一款中国人自己的可乐」,成为摆在中国汽水行业的难题。
  这时,青岛人站了出来:
  1953年,「崂山可乐」研发成功,这是我国自主开发的第一款碳酸饮料。
  青岛之光,名不虚传
  同年,在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邵长富的带领下,"山海关"桔汁汽水研发成功。
  其汽水全部采用国产原料,成为新中国国宴专用饮料。
  在1956年召开的全国汽水会议上,山海关桔汁汽水还被评为了第一名,相当有排面。
  1981年,天府可乐的配方诞生在重庆。
  它由当时的重庆饮料厂,和四川省中药研究所共同研制。其原料全部由天然中药成分构成,不含任何激素。
  1984年国家相关部门对流通可乐进行产品质量审核中,天府可乐是唯一被肯定的国内"饮用型食品"。
  它比同时参加评议的可口可乐还要高0.52分,1985年,天府可乐被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定为"国宴饮料"。
  有了国家为它站台,天府可乐开始了它的上位之路。
  90年代之前,中国饮料市场一直是老汽水的天下,这些老汽水大多并不觊觎全国市场,而是独霸一方。
  野心更大的天府可乐是一个例外,它不满足于攻占西南市场,走出国门才是它的终极目的。
  90年代初,天府可乐已有108个分厂,大多数在中国,包括最东边的大庆,最南的海南岛,最西的新疆石河子。
  1990年它在俄罗斯也建厂,销售范围扩大到俄罗斯弗拉基米尔,当年公司营收3亿元。
  同年,天府可乐更是扬眉吐气打入美国本土市场,在可口、百事的老窝与它们一较高下。
  90年代初的中国汽水市场,依然被各大国产汽水把持着。
  它们虽然野心不大,不能统一全国饮料市场,但无愧于"地方一霸",可口可乐要想打入中国市场,难度可想而知。
  图源:穷游网
  然而财大气粗的可口可乐自有"妙招",它挥舞着手里的钞票,狞笑着说:
  "打不过你们,那就把你们买下来!"
  90年代:外国可乐一统天下
  90年代初,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成功以合资的方式,并购了除正广和之外的七大厂。
  图源:赞叹品牌家
  也就是说:北冰洋、山海关、汉口二厂、亚洲汽水厂、崂山、八王寺、天府可乐这7家汽水厂,统统归可口、百事两家公司所管。
  这一事件也上了《时代》的封面
  没想到,"两乐"不仅凭股东优势雪藏了七大厂,还借由他们的渠道将自己的饮品全线打入中国,一举拿下了国内市场。
  这一事件,后来也被称为"水淹七军"事件。
  饮料是快消品,动销至关重要,没有动销就没有周转,时间久了市场不再记得一款产品,产品自然会消失掉。
  在国际品牌的强势碾压下,地方老汽水毫无还手之力。
  从上世纪90年代到2000年以后,许多著名的国产老汽水停产、退出市场,碳酸饮料市场基本交给了国际巨头。
  在国际巨头鸠占鹊巢成功之后,国内并非无人反抗。
  1987年成立的娃哈哈,在1998年世界杯期间,推出"非常可乐",在当时碳酸饮料市场"水淹七军"的形势下,一炮而红。
  最高时占据7%的市场份额,年销量近30亿,形成与可口可乐、百事可乐,三足鼎立市场格局。
  虽然非常可乐在三四线城市占据了主要市场份额,但随着消费升级以及城镇化建设,消费主流向一二线城市集中。
  可口可乐百事可乐的渠道优势显现,非常可乐难以与之抗衡,在此背景下,非常可乐逐渐消失在主流市场。
  另外还有一种说法是:
  可口可乐投入10亿美元入股非常可乐,并控制了非常可乐的各个渠道,弱化非常口乐的市场宣传。
  导致非常口乐的曝光率越来越少,最终消失在大众视野。
  但这个说法被娃哈哈官方否认了,大家看着图一乐就好。
  另一位强有力的挑战者,是健力宝。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上,中国代表队选手在比赛中喝起了健力宝,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外国人惊呼它为"中国魔水"。这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东方力量第一次引起世界范围的大面积认同,激发了国内大面积的民族自豪感。
  1985年,健力宝荣获全国最佳运动饮料,并成为人民大会堂国宴饮料;
  1991年,健力宝在美国成立分公司,购入帝国大厦一层楼。
  正当健力宝蒸蒸日上时,却遭到了股权改制的困扰。
  这件事到现在争议相当大,真相无人知晓,但以下事实,是确切发生的:
  1997年秋天,健力宝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的方案行将通过。
  三水政府以"没有香港暂居证,因而不得购买H股原始股票"为理由,拒绝批准经营团队购买股票,李经纬一怒之下,放弃上市。
  1999年,李经纬提出在公司内部实行员工股份合作制的方案,由管理层自筹资金4.5亿元买下政府所持有的股份。
  方案被三水区政府否决。
  2001年,健力宝经营业绩下跌到31亿元,上交政府的利税也从1亿元降到2000万元左右。
  7月,三水政府召开健力宝转制工作联席会议,九成与会官员主张卖掉健力宝,但是不能卖给李经纬团队。
  以上资料全部来自于百度百科,可自查。
  总而言之,正值上升期的健力宝,在股权和上市问题的缠斗中逐渐衰落,尽管如今还有一定的影响力,但已经比不上当年的辉煌了。
  自此,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完全占领了中国的汽水市场,再也没人能威胁到他们了、
  "两乐"占据国际碳酸饮料近70%的市场,在中国则占据了95%的市场。
  后来创办的国产企业,很少很少会触碰汽水这块,因为赢面实在太小了。
  可令人没想到的是,最近几年,老牌汽水企业却开始"枯木逢春",他们挣脱了外资的束缚,重新复产。
  "汉口二厂"后来朝含汽果汁饮料的方向走。
  负责人表示:会向「健康汽水」的方向重新出发。
  天府可乐从百事手里抢回了商标和配方,正准备进行品牌重塑,重出江湖:
  当然了,也有陕西冰峰这样"偏安一隅",一直相安无事、和平发育的汽水品牌:
  不管之前有多少恩怨都好,一个国家的某个行业长期被垄断,无论是不是外资,终究不是一件好的事情。
  我们也希望,国产汽水能早日恢复往日荣光,还原我们儿时的经典!
网站目录投稿:盼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