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文天祥书生本弱国破则刚


  1
  公元1172年,时任滁州太守的辛弃疾,曾上书朝廷,说不到六十年,金国肯定灭亡,然后宋朝将面临更大的忧患。   仇虏六十年必亡,虏亡则中国之忧方大。   "噗——"收到奏折的宋孝宗,差点喷饭,"辛弃疾不是文韬武略、智勇双全吗,怎么会有如此谬论?"   就眼前的形势来说,辛弃疾的这则预言,确实有些超前。   大家都知道,有宋以来,金国才是最大的危害。   黄金、白银,珠宝、马匹,只要能哄大金开心,老赵家向来都是慷慨大方,有求必送,无求也送。   唯恐金国的一个喷嚏,会伤及南宋孱弱的身体。   后来的事实却证明,辛弃疾说的这句话,极具前瞻性和科学性。   1232年,蒙古联合南宋,攻打金国。   金哀宗遣使入宋,提醒"唇齿相依,唇亡齿寒",希望两国携手,一致抗蒙。   好歹是条建议,而且事关外交与国防,至少可以拿出来讨论一下。   但被金国霸凌多年的南宋,已被仇恨蒙蔽了双眼,早就想先辱之再灭之而后快,便愉快地拒绝了金国的请求。   两年后,大金灭亡,南宋失去了一道天然屏障,临安城里,已经嗅到了蒙古铁蹄的杀气。   刚赶走一条狼,又等来一只虎,被打脸的宋孝宗,真是有苦说不出。   棋差一步,满盘皆输。数十年后,开封沦陷的剧情,又在临安重新上演。   尽管军民奋起抗争,宋朝终是灭于蒙古之手。   而在这场"南宋保卫战"中,担纲第一主力的,便是右丞相文天祥。   2:
  1236年,文天祥出生于江西庐陵(吉安)。   十岁时,他在乡祠中,看到欧阳修、杨邦义、胡铨等人的塑像,又听闻长辈讲起他们的事迹,不禁肃然起敬,在心里暗暗立誓,此生必当效仿先贤,日后也要立于此间。   从此,他便埋头苦读,备考科举。   1256年,文天祥参加大考,一路过关斩将,终于闯进了殿试。答题时,他文思泉涌,洋洋洒洒,下笔万言,未改一字。   试卷呈到天子手中,被蒙古铁蹄震得头昏耳鸣、胆战心惊的宋理宗,疲惫不堪的双眼中,猛地射出一道精光。   他感兴趣的,不是策论的内容,而是考生的姓名:"天祥,天祥,天之祥,宋之瑞,看来我大宋要转运啦!"   堂堂九五之尊,高兴得几乎乱了方寸。   倒是主考官王应麟,比较冷静,评价也算中肯:"此文以史为鉴,论事切直,颇有古人忠义之风,朝廷得此人才,可喜可贺!"   理宗频频颔首,当场就把新科状元,点给了文天祥,并让他改字"宋瑞",希望这个夺魁的考生,能给日暮西山的南宋,带来一丝好运。   别嘲笑天子的幼稚,毕竟南宋的敌人,是横扫欧亚大陆的蒙古骑兵,但凡能看到一丝胜利的曙光,哪怕是来自战场以外的地方,理宗都会兴奋异常。   好在这个名天祥、字宋瑞的新榜进士,没有让朝廷失望,穷尽一生,都在抗击元军,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顷,虽未功成,却赤胆忠心,永照汗青。   3:
  1259年,蒙古举兵南下,直逼中原。   理宗吓得手忙脚乱,文武百官,也是慌作一团。   大太监董宋臣提议,按照祖上的传统,应将逃跑进行到底,皇上,咱迁都吧,一路向南,才有一时之安。   董宋臣位高权重,是理宗跟前的红人。   他的意见,没有人敢行使否决权。   此时的文天祥,担任临海军节度判官,这是一个几乎没有品级的基层官员,却越职言事,反对迁都,并请求"斩杀奸佞,以稳定人心"。   结果可想而知,奏表送进朝廷,就像石沉大海,杳无音信,几个月过去了,董大爷还是那个董大爷,照样只手遮天,独揽大权。   文判官一气之下,干脆辞官回了老家。   但理宗依旧视他为大宋吉祥物,连续吃了几场败仗后,又匆忙下诏,恢复了文天祥的公职,不久,又改为刑部郎官。   此时,董宋臣已升任左班都知,成了太监首领,更加为天子所倚重。   饱读史书的文天祥,深知宦官干政的危害,立即上书请奏,建议削去董宋臣之职,以免太监专权、内官误国。   没有任何意外,文天祥微弱的呐喊,又一次被董宋臣尖利的嗓门掩盖。   任职学士院时,宰相贾似道故意称病请辞,以此要挟朝廷。   理宗当然不允,特意让文天祥起草诏书,挽留这位"肱股之臣"。   耿直的文天祥,早就看穿了贾似道的伎俩,在诏书中故意百般讽刺,千般diss,硬是气得宰相大人,假病变成了真病。   常和太监争高下,敢与宰相论短长,这位状元郎的仕途前景,不难想象。   随后数年间,文天祥屡被谏官弹劾,不是外放出京,就是降职减薪。   他倒是看得挺开,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1272年,三十七岁的文天祥,以壮年之身退休,然后闲居故里,准备终老乡野。   倒不是他傲气凌人,而是对这个朝廷,实在失望透顶。   当时,襄阳告急,求援的军报,如雪花般飞进京城。   如此重大军情,贾似道却隐瞒不报,只和歌姬舞女,终日纵乐于西湖。   导致襄阳被围三年之后,朝廷才得知此事,简直荒唐之极。   4:
  1273年,文天祥再次被启用,任湖南提刑。次年,又改任赣州太守。同年,赵显即位,是为宋恭帝。   新皇年仅4岁,军政大权,仍系于贾似道一身。   在贾相爷的指挥下,边境的战局,简直不堪入目。   元军步步紧逼,宋军一退再退,不到两年,安庆和池州就相继沦陷,南宋岌岌可危。   朝廷急令各地兵马,前往临安勤王。   但手握重兵的将领,竟无一人出兵进京。   身为文官的文天祥,却第一个响应,他变卖全部家产,用作粮饷军费,不出几天,就成功召集上万人。   朝廷得知后,马上任命他为江西安抚使,让文天祥火速进京。   临行前,朋友都劝他:"蒙古三路大军同时逼进,你却只有一万乌合之众,这不是带着羊群与猛虎搏斗吗?"   文天祥却大义凛然:"形势我当然清楚,但我朝立国三百余年,如今已到生死存亡的关头,就算自不量力,以身殉国,若能唤起更多人的报国之心,大宋或许可以保全,我也就死得其所了。"   到了临安,文天祥被任命为平江知府。   赴任之前,他向天子辞行,同时上书朝廷,直言宋朝消除藩镇,建立郡县,虽避免了军阀作乱,却削弱了军事力量,导致元军至一州则破一州,到一县就破一县。   建议将天下分为四镇,由都督负责统领,如此兵多力众,同心抗敌,夜以继日,再联合民间忠勇义士,必能击退元军。   但几百年的军事制度,岂能说改就改?   文天祥的这番提议,自然被宰相陈宜中、留梦炎之流,当成垃圾和笑料,丢进了废纸篓。   然而,真正沦为笑料的,反而是那些宰执之人。   元军攻下常州,逼近临安后,陈宜中、留梦炎竟先后弃城而逃,留下赵氏孤儿寡母,不管不顾。   文天祥临危受命,获任右丞相兼枢密使,统领一切军政事宜。   5:
  年纪轻轻,便位极人臣,文天祥却无半点高兴。   身后,是奄奄一息的南宋,身前,是距离京师不足三十里的蒙古大军。   临安城内的那点武力,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文天祥只得仿效战国策士,前往敌营游说,希望凭一己之力,能让元军退兵。   接见他的,是蒙古宰相巴彦。   文天祥开门见山:"大宋不是辽、金,没那么好欺负。"   "呦呵",巴彦一愣:"大元铁骑,距离你们的天子,不到一日路程,还这么嘴硬?"   文天祥十分淡定:"元军若想与宋为善,应先撤军百里,然后再讨论纳贡事宜,这样你们全身而退,不战而胜,实为上上之策。否则……"   "否则怎样?"巴彦满脸不屑。   "大宋的后方,仍有两淮、两浙和闽广",文天祥有些激动:"那里有精兵良将,也有民间豪杰,就算你们攻下临安,迟早必会葬身于人民战争的汪洋。"   巴彦开始发怒:"我说不过你,但可以杀了你。"   文天祥呵呵一笑:"我是状元宰相,论功名与富贵,已经到达巅峰,与先贤相比,只差以死报国,还怕什么?"   巴彦无奈,只得将他扣下,然后发兵临安,逼迫恭帝退位,并让太后写下降书,至此,赵宋王朝正式结束。   文天祥听此噩耗,悲痛欲绝,深知既为亡国之臣,必将受尽屈辱,便留下遗书,从容交代后事,决定自尽殉国。   幸亏身边人提醒:"恭帝的两个弟弟,吉王和信王,尚在闽广,大宋仍有希望,别着急赴死。"   文天祥这才改变主意,在押往燕京的途中,趁机从镇江逃出。   6:
  1276年,吉王赵昰在福州即位,史称宋端宗。   不久,朝廷再拜文天祥为右相。   由于不屑与陈宜中同朝为官,他便自请外放,以同都督的身份,任职江西,带领多支义军,转战于宁都、永丰、抚州等地。   在赣州,文天祥遭遇敌军偷袭,队伍被打散,妻儿老小也全部落入敌手。   危急关头,监军赵时赏故意钻进官轿,被抓时谎称自己姓文,这才让文天祥得以脱身。   赵监军救下的,远不止文丞相一人。   当时有多位宋兵将领,都被元军俘虏。   赵时赏故意嘲笑敌人:"这都是些小小的签厅官,抓住了有什么用?"   于是很多武将,都被元军释放。   只有赵时赏一人,死在敌营。   文天祥收拾残兵,逃亡循州,驻扎在南岭。   此时的宋端宗,正在张世杰和陆秀夫的保护下,藏匿于南海附近。   年底,海上突起飓风,端宗落水染病,半年后病故,七岁的赵昺继位,是为宋幼主。   文天祥被派往潮州,一边剿灭盗匪,一边抗击元军。   不料,匪首陈懿竟勾结元将张弘范,打得宋军措手不及。   文天祥自杀未遂,又被押至蒙古军中。   张弘范让他写信,劝降张世杰和陆秀夫,文天祥断然拒绝:"自己不能保护家人,却唆使别人背叛父母,有这个可能吗?"   张弘范仍不罢休,一直向他索要劝降信。   文天祥接过纸笔,却写下了早前所作的一首七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便是千古绝唱《过零丁洋》,张弘范看过之后,打消了劝降的念头,从此看守更加严密,对文天祥也愈加敬重。   7:
  1279年,张弘范对迁往崖山的南宋小朝廷,下达了总攻令。   宋军人心涣散,加之水土不服,毫无招架之力,迅速溃败。   陆秀夫不愿徽钦二帝、恭宗母子被俘北上的惨剧重演,毅然让妻子儿女先行沉海,自己则背着年仅8岁的赵昺,在崖山跳海而亡。   随后,太妃及赵宋皇族八百余人相继投水,另有十万军民拒不降元,全都跳入海中,以身殉国,南宋彻底灭亡。   在元朝的庆功宴上,张弘范特意让文天祥坐在首席,并再次动之以情,晓之以"利":"如今南宋已亡,丞相忠孝已尽,再无遗憾。何不事奉大元天子,继续做丞相?"   文天祥痛哭流涕:"身为臣子,不能拯救国家,已是罪孽深重,岂敢再生二心?"   这般忠义,让张弘范敬佩不已。   随后,他派专人照顾文天祥,将他送往京都。   一路上,文天祥为求一死,连续绝食八天,却未能如愿。   有个元朝的校尉,想羞辱他的妻子欧阳氏。   欧阳氏一口啐了过去:"誓死不让洁白之躯,蒙羞于低贱兵卒,丈夫被抓,我生有何恋?"   说完,便自刎于元兵身前。   文天祥得知后,肝肠寸断,挥泪写下祭文,称"节妇不事二夫,忠臣不事二主。天地之间,惟我与汝。"   8:
  抵达燕京后,元朝对他百般照顾,送的是美酒佳肴,铺的是绫罗绸缎,但文天祥粒米不进,片刻不寝,每日都是坐等天明。   失节的留梦炎前来诱降,他劈头就是一顿痛骂。   降元的宋恭帝好言相劝,他嚎啕大哭,面南而拜,只求圣上回驾,不言其他。   元人知道,文天祥绝无变节可能,就将他从驿馆押往监狱,锁于一室,防范甚严。   丞相博罗,平章张弘范,以及元朝其他高官,先后前来察看,文天祥始终昂首挺胸,拒不跪拜。   博罗问他有没有想说的话。   文天祥冷静作答:"自古有兴必有废,我是大宋宰相,国家已亡,依职当死,夫复何言?"   博罗心里顿生敬意,却有意要挫他的锐气:"德祐(宋恭帝)是不是君王?"   文天祥点头称是。   博罗质问:"弃国君而另立二王(端宗、幼主),你算什么忠臣?"   文天祥据理力争:"恭帝不幸失国,此时社稷为重,君王为轻。靖康之后,随徽、钦二帝北上的,不是忠臣良将,拥立高宗的,才是国之栋梁。"   博罗又问:"那立了二王,为何大事未成?"   文天祥长叹一声:"立君以救国,是臣子本分。是否功成,都是天数。父母重病,明知无救,身为子女,岂能不用医药?今日只求一死,何必多言。"   博罗果然闭口不言,从此便将文天祥囚禁四年,既不放,也不杀。   悲愤绝望之余,他便用另一种形式,与元廷抗争。   正是在燕京的狱中,文天祥写下了"慷慨凄恻"的《正气歌》: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   ……   哲人日已远,典刑在夙昔。   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   诗作传出监狱,过目之人,无不敬佩他的铮铮铁骨。   元朝的多位重臣,纷纷上书求情,希望释放文天祥,将其贬为庶民。   唯独南宋过来的留梦炎,表示坚决反对:"你们忘了他在赣州举兵、在镇江脱身的事吗!"   此事便不了了之。   1282年,元世祖召见文天祥,最后一次劝降:"你用事奉宋朝的忠诚,来事奉大元,朕必当拜你为相。"   文天祥依然坚称"忠臣不事二主",拒绝得斩钉截铁。   元世祖很是失望,犹豫再三后,终究还是下令处死文天祥。   十二月初九,狱中的文天祥,从容赴死,时年四十七岁。   9:
  文天祥是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宋末三杰"。   他只是一介书生,却在乱世中,凭借一己之力,募得数万精兵,南征北战,勤王抗元,数起数败,忠贞不改。   书生本弱,国破则刚。天要灭宋,为之奈何。   他的心里,只有家国天下,笔下的诗词,不是慷慨激昂然之句,就是悲壮沉痛之言,很少有缱绻悱恻、绮丽明艳之语,"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镜里朱颜都变尽,只有丹心难灭。去去龙沙,江山回首,一线青如发。"   他的忠贞之志,不是"出于一时之激",乃是"久而弥励"。   临刑之前,文天祥曾留下绝命书,系在衣带间: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   惟其义尽,所以仁至。   读圣贤书,所学何事?   从今而后,庶几无愧。   即便是元朝君臣,看过之后,也是唏嘘不已,痛惜良久。   后世诸多名人,对文天祥的一身正气,更是仰慕至极:   南人无如天祥者。   ——元·王积翁   捧日者,陆秀夫。擎天者,文天祥。   ——明·蒋一葵   忠臣所在之国,其国虽亡,犹凛凛有生气。   ——近代·孙毓修   这便是文天祥,舍生取义,绝不苟全,孤忠大节,万古流传。   - 终 -
网站目录投稿:凝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