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齐国为何不参加合纵齐国与其他五国有什么恩怨


  战国末期,大局势就是山东六国与秦国对抗的历史,而这段历史中,就出现了合纵和连横两种策略,合纵就是让六国联合起来对抗秦国,形成一条统一的战线,阻止秦国东出,而连横就是破解合纵的办法,为秦国结来盟友,瓦解合纵。而原本应该联合起来对抗秦国的六国中,齐国却始终都保持中立,并不参与合纵行动,这是为什么呢?下面就让吾爱诗经网的小编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吧。
  1、齐国不参与合纵
  周朝建立伊始,齐国便是东方大国,有海盐鱼利,土地平坦沃野千里,背靠大海东边没有敌人。春秋时期,齐桓公首霸天下,成为春秋五霸之首;到战国时期,田氏代齐动摇国本一事发生,国势衰弱,却依旧不减东方大国的风采。秦国自商鞅变法崛起,天下人将秦军视作虎狼之师,秦国视为虎狼之国,各诸侯国纷纷选择合纵抗秦,欲重创秦国而免除未来的危机。合纵一事,出力最多、用心最足首推三晋,其次是楚国,再其次是燕国,最后是齐国。齐国对合纵攻秦这件事是完全提不起劲的,说是六国攻秦,其实和齐国关系真不大。
  八次合纵,齐国有五次直接没参与,尤其是后面四次,直接连续缺席三次。合纵攻秦一次,越到后面是越重要的,越到后面规模越大,越到后面参与的国家越多,为何偏偏要缺席,还是连续三次呢?这事就得往第五次合纵攻秦之前的事说起了。战国时期,制衡强国是各国都或多或少参与的国际大事,齐国也不例外,齐国在齐威王和齐宣王时期,也曾积极打压制衡已经崛起的战国初期的中原霸主国——魏国,如围魏救赵、围魏救韩,两次专门针对魏国的战争。更在第二次(公元前298年到公元前296年)和第四次合纵(公元前287年)攻秦中出了大力。
  2、司马迁认为
  太史公司马迁认为齐国不参与战国中后期的那几次合纵攻秦,是因为秦国君臣使的反间计和贿赂,反间计和贿赂是致使齐国如此决策的关键。君王后死,后胜相齐,多受秦间金,多使宾客入秦,秦又多予金,客皆为反间,劝王去从朝秦,不修攻战之备,不助五国攻秦,秦以故得灭五国。
  有一部分这样的原因,但个人认为算不上是关键所在。事实上,齐国的不制衡政策不算是当时的齐王建听信谗言所致,因为早在齐襄王的王后、齐王建生母君王后执政时期,齐国也是实行不参与制衡的政策。
  始,君王后贤,事秦谨,与诸侯信,齐亦东边海上,秦日夜攻三晋、燕、楚,五国各自救於秦,以故王建立四十馀年不受兵。
  君王后死后,齐国延续着这一战略。这表明什么?齐国实行不制衡政策并不是一个齐太后、一个齐王决定的,而是齐国绝大部分的统治阶层和精英阶层都没有秦灭六国的危机意识。而这一切的转变,得从曾让齐国霸天下的齐湣王时期说起。齐湣王吞并宋国最精华的地区后国势达到顶峰,便开始积极对开军事扩张,加上他的父亲齐宣王时期的征燕行动,两父子差不多是把所有诸侯国给打了一遍,全得罪了。五国灭齐的历史事件爆发。
  3、血海深仇的阻隔
  公元前284年,在燕国的主导、联络和谋划下,燕、秦、赵、韩、魏五国围攻齐国。燕昭王二十八年,燕国殷富,士卒乐轶轻战,於是遂以乐毅为上将军,与秦、楚、三晋合谋以伐齐。五国围攻下,齐国战败几近灭国。齐兵败,湣王出亡於外。燕兵独追北,入至临淄,尽取齐宝,烧其宫室宗庙,齐城之不下者,独唯莒、即墨,其馀皆属燕,六岁。
  五国联军合力之下,并不是太费劲地全歼齐军,而齐国大王齐湣王还被楚国派来的援兵大将淖齿突然谋弑。当然,楚国出兵之举并不是大发善心,而是想分占齐地,为减少齐地百姓的反抗,所以打着救齐的旗号。
  虽然之后齐国复国,但实力遭到极大的削弱,需要很漫长的时间进行休养生息、恢复元气,所以齐国实施两不相帮的中立国策是很正常的,既然是两不相帮的中立,自然也不会去合纵攻秦。总结起来齐国不愿合纵的原因有三:
  其一,前面刚说到的齐国虽然复国,但实力还是没有恢复到以前,当时正处于齐国历史上最衰弱的时期;
  其二,从地缘政治的角度看,齐国距离秦国过分遥远,战争成本极高,战争收益却极小,即便灭亡秦国也得不到秦国领土,还会帮助三晋楚国等强大起来威胁齐国;
  其三,五国攻齐中,战国七雄除齐国自己的六雄,全部参与到制衡围攻齐国的行动中,既有秦国,也有其他五国,尤其是灭齐出力最大的燕国,弑齐湣王的楚国,如此血海深仇的背景,齐国会心悦诚服地与其余五国合纵攻秦吗?自然是不可能,让他们狗咬狗,齐国自己在一旁舔着伤口、渔翁得利多好。
  因此六国合纵攻秦失败是注定的,齐国不愿掺和也是意料之中的。长平之战时,赵国向齐国借粮,齐王建死活不借,即使搬出唇亡齿寒的典故还是不借,因为齐王、齐人和齐国都咽不下当年五国亡齐的那口气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都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或者图片、视频等版权权利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网站目录投稿:如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