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的宋朝是一个非常厉害的朝代,究其愿意还是当时的皇帝们厉害,非常著名的王安石变法也是发生在宋朝时期,当时王安石变法是一个非常著名的变法,是继商鞅变法后的有一个改变社会的变法,不过,后来,王安石变法是失败了,当时王安石变法时期皇帝是宋神宗,宋神宗也是极力支持王安石变法,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王安石和宋神宗是什么关系?具体的一起来看看! 宋神宗与王安石:在中国的封建王朝中,宋神宗赵顼也算是一个名人。之所以有名,是因为他搞过不成功的改革。 宋神宗支持王安石变法,《宋史.本纪》是这样记载的:"断然废逐元老,摈弃谏士,行之不疑。卒致祖宗之良法美意,变坏几尽。自是邪佞日进,人心日离,惜哉。"这一改革,不但未能奏效一时,反而导致党争分裂,互讦不止,北宋从此益发衰弱,最后引发靖康之难,赵构南渡。 清人赵翼在《王安石之得君》一文中,这样描述赵顼与王安石:"王安石以新法害天下,引用奸邪,更张法令,驯至靖康之难,人皆咎安石为祸首。而不知实根柢于神宗之雄心也。"这个赵顼,是个雄心勃勃的年轻皇帝,"意在用武开边,复中国旧地,以成盖世之功。"抱负很大,可满朝文武没有一个支持他。他的母亲曹太后说得更白:"苟可取,则太祖太宗己取之,何待今日?" 并非所有和赵顼唱反调者,都是贪生怕死之辈,都是因循守旧之徒,都是心甘情愿花大笔银子和丝绸向辽人买和平的草包。旦凡头脑清醒的人士都知道,面对冗官、冗员、冗兵、冗费的不可收拾,大宋王朝如同一艘超载的旧船,不马上进行自我修缮完备,己经不能再承受任何风浪了。焉能再进行兴兵讨伐,恢复疆土的战争。 到处碰到的都是摇头派,都是灭火器,弄得赵顼灰头土脑,很是郁闷。一日,他身着戎装,头戴金盔,来到后宫。想让太后瞧瞧他的英武模样。谁知两位老太太看得直皱眉头,赵顼大大地讨了个没趣。所以,王安石一出,让这位皇帝一下子找到了知音。"安石一出,悉斥为流俗。别思创建非常,突过前代。"于是,"帝遂适如所愿,不觉如鱼得水,如胶投漆,则倾心纳之。"就这样,王安石将其多年积累下来的改革主张,顺理成章地推行到宋朝的政治生活中。 宋神宗是要打仗的。不打仗,如何收复失地?不收复失地,如何建立不世之功勋?清人赵翼总结道:"欲用兵,必先聚财,于是青苗免役之法行;欲聚财,必先用人,于是吕惠卿、章淳之徒进。虽举朝争之,甚至内而慈圣光献太后,外而韩琦、富弼老臣,俱以安石不可用;而帝持之愈力,护之愈坚,故当时有谓帝与介甫如出一人者。" 说到底,理想主义的美丽言词,最能打动的是热血沸腾的青年。王安石和宋神宗的合拍,就是那近乎神话的光明前景。长于深宫,不谙世事的神宗,偏又有"好大喜功之资",正好,"安石出而遇之,宜其流毒不能止"。 王安石的新法,也就是他的改革思路,早在宋仁宗时期,就曾小试锋芒,但仁宗不是神宗,未予赏识,寝其言不用,淹蹇而归。若干年后,神宗对他宠信有加,他也以圣人自居,要用他的新法,对大宋王朝作起死回生的挽救。而这位要打仗的年轻皇帝,在王韶取得熙河之胜后,一心求战,"厥后兵不敢用于北,而稍试于西,灵武之役,丧师覆将,涂炭百万。帝中夜得报,起,环榻行,彻旦不寐。"随着战争的失利,元丰八年(1085年)三月,三十八岁的赵顼驾崩于宫中。按照谥法"民无能名曰神"。下有一小注"不名一善",故赵顼死后,谥为神宗。 神宗死后次年,元佑元年(1086年)四月,王安石也离开人世。变法终归于止,王安石的改革以失败而告终,拥王派也作鸟兽散。 南宋的朱熹说:"安石以文章节行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经济为己任。遭遇神宗,致位宰相,世方仰其有为,而安石乃汲汲于取熙、河、洮、岷以恢疆宇,遂以财利兵革为先,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卒之群奸肆虐,流毒四海,至于崇、宣之际,而祸滋极矣!" 这也许是对这位"拗相公"作的比较准确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