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大多数父母只有一次选择:养育一个男孩或养育一个女孩。这唯一一次选择也不一定能如愿:想要女孩的父母生了男孩,想要男孩的父母却生了女孩,冥冥中像有人故意跟父母开玩笑。当现实与愿望相悖时,愿望并不会在遗憾中消失,它会固执地在父母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再现。希望要女孩但是生了男孩的家长,便把男孩子当女孩子养,将孩子管得规规矩矩,打扮得花枝招展;希望要男孩而生了女孩的家长,便从小培养女孩的冲劲,让她像男孩那样敢冲敢打,不拘小节,说话粗鲁。 父母"性倒错的愿望",摆布着年幼的孩子,使他们的性别观念始终是模糊的,在他成长发育过程中,将有更多的关于"性"的困惑。慢慢地,他甚至会对自己的性的本质特征抱怀疑态度,他渴望自己能转变成异性。 一个人自己体验的心理性别与生物学性别应该是一致的。父母"性倒错的愿望",会改变孩子的心理性别。所以父母必须顺着孩子的生理性别施于养育,让孩子从小就意识到自己是男是女,以自己的性别特征出现在人群中间,那样,孩子才会依照自己的性别特征在社会中生存。 有些父母的为难之处在于,他们对于孩子茌性别上的特征所知甚少,他们掌握的不过是浮光掠影的一些概念。 比如,有些父母给女孩下的定义是:胆小、温顺、好面子、爱打扮:而给男孩子的定义是:淘气、好动、富于攻击性。于是,父母便根据这些特点来"因材施教"、"因材施爱"了。但男孩、女孩在性别方面的特点远不止这些,男女有别,在孩子身上同样明显。 十岁前的女孩子—— 骨骼、肌肉、神经发育比较早。 记忆及阅读能力强。 不做作。 发音比男孩准确。 更容易跟母亲建立友情。 更注意色彩和整洁。 占有物质的观念更强,可以不假思索地宣布:"这是我的。" 更希望引人注目,受人夸奖。 更爱帮助别人,更爱接受别人的帮助。 更担心发生灾祸和疾病,有时神经质。 更倾向于表现出性别差异,很愿意自己是女孩。 更爱给父母制造假象,以博父母欢心。 有更多的虚荣心和嫉妒心。 十岁以前的男孩子—— 空间辨别能力强。 多动症比例高于女孩。 容易有精神压力,情绪紧张。 爱拒绝别人,爱提出反对意见。 爱随心所欲。 爱标新立异。 对成人言行的模仿能力更强。 喜欢干大"工程"。 内心诚实。 容易孤独和恐惧。 喜欢听父母用商量的口吻说话。 愿意在性别上分出优劣,有性别歧视观念。 意识到流露情感是男人的禁忌。 容易产生自卑感。 顺应孩子的性别培养孩子,会使孩子更健康、更出色。但是孩子的性别特点,也可能使父母在教育上出现迷失。中国有"贵养女孩、贱养男孩"之说,比如女孩子"乖"、"听话",便容易得到父母的保护和关心,造成了女孩子独立性减少,依赖性更强。女孩子反应力强,却更容易产生惰性,加之父母对女孩子更宽容,女孩的思考能力难以发展。女孩子对外界敏感,加之父母的推波助澜,更容易形成病态的心理,比如嫉妒、仇恨、抑郁。另一方面,传统的男子汉气概通常是一种心理防卫,父母把"男子汉气概"的角色意识灌输给男孩,孩子会过早地发展自己孤立的情绪和不信任感,内心怨恨的积聚和受挫感也随之增长。 父母在孩子性别问题上必须小心谨慎: 不要对孩子说类似"你要是男(女)孩就好了""我们本来想要男(女)孩的,结果生了女(男)孩"之类的话,孩子总是会按父母的心愿去做。 父母在言谈中不要有性别歧视的观念。 让孩子按自己的性格特点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