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高校毕业生李文星求职疑陷传销组织蹊跷死亡的事件让社会震惊,"985名校""找工作""传销"这几个关键词无疑是焦点。许多人以为,自己受过高等教育、读过揭露传销术的文章,就会跟传销绝缘。其实,每个普通人都可能坠入传销陷阱。在传销组织中,有涉世未深的大学生,也有身居高位的银行行长、政府官员,更有阅历丰富的生意人、大学教师,在看似离我们很远的组织中,公务员、律师、医生甚至警察……任何一个常见职业的从业者都可能出现。尤其是对于刚刚走出校门的职场新人,本职工作没做好,再误信人言,被人谋财害命,着实是得不偿失。下面我们就盘点一些极易出现的骗子手段,希望给职场新、老人提个醒。 珍爱生命远离传销 李文星是被招聘网站上的虚假招聘信息骗到天津市静海区的。在请君入瓮的传销骗局中,谎言邀约是第一步。如今,提起"国家项目",提起一些传销重灾区的地名,很多人马上就会联想到传销而拒绝。但为了把人骗来,传销组织可以说无所不用其极。传销人员之所以骗人骗得理直气壮,是因为传销体系的逻辑中,谎言居然也分"善意"和"恶意",用"谎言"邀约亲朋好友,是为了不让他们错过发财机会,属于"善意的谎言"。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这种谎言邀约的方式也从打电话、当面拉劝,发展到利用征婚、求职平台发布虚假信息。求偶、求职等有需求者,很容易落入陷阱。 任何谎言总有破绽,像骗走李文星的这家"李鬼"软件公司,招聘时仅仅对他进行了电话面试,便要求他两天后去软件园报到。大部分情况下,戳破谎言并不难,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核实。在李文星赴天津之前,跟他合租的大学同学曾提议让当地朋友帮忙打听公司情况。即便没有当地朋友,通过114查号,找到公司所在软件园管委会电话咨询一下,也很容易甄别信息真伪,但遗憾的是,每个误入传销的人,都少了质疑和核实这一步。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李文星的上当受骗,也与传销组织行骗的手段越来越高明、网络招聘平台监管缺位有关。人们一般会认为,发布在正规招聘网站上的信息都是真的,谁知道还有这样挂羊头卖狗肉的虚假招聘?此次涉事的相关网站,不进行验证即可发布招聘广告,这不是技术漏洞,更多的是管理漏洞。有此漏洞的招聘网站远不止一两家,不少知名招聘网站只要简单注册即可发布招聘信息,给了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 传销组织正是看准了毕业季,大学生求职难的时机,对求职心切的大学生下手。翻阅近几年公开报道的类似案件,不难发现,工作越难找,大学生被骗入传销组织的可能性越大。中国反传销协会会长李旭就曾表示,近年来,加入传销组织的大学生有增多趋势。据了解,几乎每个传销组织都有大学生加入,有的传销组织中大学生竟然占到了80%,这与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不无关系。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手机还没被收走,要第一时间给朋友发定位信息,让其帮忙报警。如果运气不好,一来就被控制,要假装顺从,不要当面拆穿和反抗,保全自身安全是首要的。因为传销人员图的是你的钱,以及将来利用你的社会关系给组织拉来新的下线,只要配合一段时间,你总会有机会逃离,哪怕身份证和钱被扣留,也可以通过报警或找当地人寻求帮助。 更重要的是保持清醒认识,时刻提醒自己不要被洗脑。一边是暴利诱惑,一边是周围群体无时无刻地渗透影响,缺乏社会经验又急于改变命运的大学毕业生,很容易被攻破心防。传销对一个人的戕害是全方位的,消耗的不仅是金钱、青春,更是亲情、信任和良知。针对大学生容易上当受骗的特点,相关的反传销和法治教育也亟待跟上。希望每个大学生在找工作前,都能补上这一课。 警惕QQ群里"黑中介" 暑假到来之前,正在读大二的学生陈海就盘算着"趁着假期去打打工,为以后出门旅游攒点钱"。他通过一个QQ群找到了一个兼职的机会。"报酬合理,工作看起来也不会很辛苦,还能报销路费,挺划算。"陈海心动了。 由于大一曾在该群找到一份兼职并拿到报酬,陈海并未多想,就加了信息发布者为QQ好友。对方向他提供了一名吴姓男子的联系方式,称这是带队的中介人员。交了200元中介费后,他还随一行人来到了工厂。到达目的地后,他们发现,很多情况和之前招聘时所说的并不一致。 首先,这只是一家小工廠,工作岗位与描述的不尽相同,有的岗位还需要上夜班,薪酬待遇与承诺的也有差距。最主要的是,工厂工作人员说,只需要四到五名兼职大学生即可,容纳不下十几个人。这时,又一名自称中介的男子出现了,表示因为工厂的订单出现了下滑,招聘计划有变。他声称会对此负责,除了退还每个人200元的押金,还会帮在场所有人找到兼职,并建议他们先住到临近的"宿舍"。 过了两天,这名男子来到小旅馆称,已经找到新的工厂,但需要交300元保证金、200元培训费以及50元工装制服费用。保证金会在他们入厂之后如数返还。于是,他和其他人都交了钱。但没想到,被带到工业园后,这十几名大学生又遇到了和之前一样的情况:岗位不固定,报酬低,不能承诺所有人都留下。 经过漫长的交涉甚至报警,陈海等十几名大学生最终要回了各自的550元以及一部分住宿补贴。一位公安局负责人表示,通过中介寻找假期兼职,不可轻信招聘信息,一定要先弄清用工单位和中介机构的资质,看该中介机构是否具有《职业介绍许可证》和营业执照。对于要求先交费的,一定提高警惕,交钱时注意索要正规发票,留存证据。应聘成功后,要与用工单位签订合同。这名负责人强调,如果遇到外地分公司、分厂的高薪招聘,求职者更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高度的警惕,可以先拨打当地劳动保障部门的公开电话查询企业信息,切不可轻信中介的口头许诺。 提防"兼职刷单" 在一家公司做行政的林冬有逛论坛的习惯。一天,他在论坛上无意中看到一条信息:"淘宝商城新店招刷单人员,每单报酬10-15元。只需要动动手指,日赚百元不是梦!" "反正平时工作也不忙,不如做个兼职挣点小钱。"林冬通过广告上留下的微信号与对方取得了联系,并按照要求将姓名、职业、联系电话、银行卡号等个人信息悉数发了过去。endprint 很快,对方传给林冬一张简历表,表示"我们是正规的广告公司,请务必认真填写表格,如含有虚假信息将没办法兼职。"。简历表上要求提供的信息和林冬先前提交的信息基本一致,其中"個人经历"一栏写成了"各人经历"。 但这个别字并没有引起林冬的警觉。第二天,对方告诉他,兼职申请已经通过,可以开始工作"刷单"了。 第一单,对方给了林冬一个180元的台灯的淘宝链接,林冬付款并填写了五星好评后,对方很快将180元本金及"佣金"15元通过支付宝转给他。第一笔刷单成功且有返利,这让林冬非常开心。第二次,对方让他"刷单"购买2部手机,一共3500元。这次,对方并没有及时返还本金及佣金。 "我这边系统有点延迟。要不这样,你把1000元的空气净化器也一起刷掉,我把两单的费用一起转给你,再额外补给你20元。"在对方的催促下,林冬又买了一台空气净化器。 正当林冬期待转账时,却发现对方已将他拉黑。他知道自己上当了,随即报了警。警察告诉林冬,网购刷单是一种以虚假的销售量信息获取消费者信任的行为,破坏了诚信体系和公平竞争。《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另一方面,在应聘网络兼职和工作过程中,切勿轻易透露个人信息,不要盲目相信高回报,应注意保留对方的信息以便维权。 当心租房陷阱 钟伟打算利用上班前这段时间找个住处。但到上海后他才发现,公司地处繁华地段,周边房子不仅租金高,而且房东大都不愿意短租。就在一筹莫展之际,钟伟在网上看到了一条租房信息,价格是他认为比较合理的,装修是他喜欢的日式风格,房东还愿意短租。他通过微信联系了"房东",对方表示,要不是自己因为工作需要到北京锻炼一年,才舍不得将自家房子拿来出租。二人约定次日下午见面看房。 第二天下午,准备赴约的钟伟航接到"房东"电话。对方称自己临时要去成都出差,会委托朋友代其签约。一个小时后,自称是"房东朋友"的男子来电,告诉他再有5分钟就能到达指定地点。接着,"房东"又打来电话,称他朋友赶时间,待会儿把钥匙拿给钟伟航就要马上离开。为节省时间,最好是先把首月租金3000元通过支付宝转给他,至于押金可以等他出差回来后再当面交清。 就在钟伟迟疑之际,"房东"对房屋进行了详细描述,甚至特意嘱咐他记得帮忙打理阳台上的花草等事项。他相信了,转了3000元过去。但随后,"房东"与"房东朋友"的电话就打不通了。回想这次租房经历,钟伟表示,"累觉不爱"。 网上曾流行一句颇为讽刺的话:傻子太多,骗子也不够用。正可谓明枪易躲,暗箭难防。甭说您是公务员,还是企业高管,如果你至今为止还未被骗过,那就请继续保持警惕的头脑;如果您已被骗过,那就请警钟长鸣,时刻提醒自己,凡事多个小心,多个敬畏。 责编/齐向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