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49年,这一年是南宋淳佑九年。 15年前南宋联合蒙古消灭了金朝,奏响了亡国第一步。"端平入洛"之后,南宋面临空前严峻的覆灭危机。 但临安方面对此无动于衷,宋理宗依旧沉醉于酒色犬马之中。为搏美人一笑,他不惜动用国库为其修建功德寺。 朝政黑暗,淹没了仁人志士的光彩。 当年3月初七,世界法医鼻祖宋慈于广州去世,多数人只知道他的《洗冤录》,但真实的宋慈远不止一本书所能概括。 1.家世显赫,少年求学 1186年,宋慈出生于福建建阳(现福建南平)。 宋慈家世显赫,祖先是唐代四大名相之一的宋璟。宋慈父亲名叫宋巩,曾经在广州地区掌管刑狱,他也是宋慈的启蒙恩师,不仅授业解惑,而且对宋慈的人生观念产生了重要影响。 宋慈先祖:宋璟 在电视剧《大宋提刑官》中,宋巩是一名知识渊博的法医,最后却因断案失误而自杀,这极大地刺激了宋慈学好法医学的决心。电视剧的演绎非常生动,但此时的宋慈还没有显露出成为一位法医的迹象,他只是一个传统的儒家弟子。 建阳县理学盛行,儒学大师朱熹就诞生在这里,宋慈10岁之时拜吴稚为师,成为朱熹的再传弟子。9年之后,宋慈进入太学进行学习,在这里他遇到了人生中的第三位老师:真德秀。 真德秀是朱熹的传人,被称为"西山先生",正是因为他的不断努力,理学才成为南宋的主流思想。 他继承了朱熹与二程的理学思想,对许多事情都有着自己的看法。曾说"狱者,生民大命,苟非当坐刑名者,自不应收系。为知县者每每必须躬亲,庶免枉滥。"宋慈获益匪浅,并且深以为然。 宋慈恩师真德秀 但对于老师的教诲,宋慈也并非全部接受。因为程朱理学在认识论上存在着唯心主义的错误,认为心包万理,万理具于一心。换句话说,儒生只需要研读经典,反省内心便能求得真理。但是宋慈更加重视实践,他认为应该向实际求真。 但不管如何,在西山先生门下,宋慈接受了最正统的理学教育,他逐渐走向成熟。 2.平乱济民,文武双全 1217年宋慈科举及第,被授予浙江鄞县县尉一职,但因为父亲病故他并未到任。直到9年之后,宋慈才步入仕途,在千里之外的江西信丰县担任主簿。 此时的江西南部发生峒民叛乱,负责平叛的安抚使郑性之将宋慈纳入麾下,让他参预军事。 宋慈初登官场,便是从事平叛剿匪,这对他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离乡赴任之际,好友刘克庄写下《满江红·送宋惠父入江西幕》为他饯行,词中写到"帐下健儿休尽锐,草间赤子俱求活",希望他尽可能减少杀戮。 宋慈 宋慈当场允诺,对于这场叛乱,他有着非常清醒的认识。 赣南地区耕地狭小,民族混居,百姓生活艰苦,不得已之下才发动起义。叛乱只是表面,贫穷才是根源,于是宋慈将叛贼分为两类:饥民与悍匪,他决定双管齐下解决这场动乱。 他首先打开粮仓,赈济六堡饥民。之后策划了"斩首行动",亲自率兵三百大破石门寨,俘获匪首,最终平定这场叛乱。 初出茅庐屡立战功,宋慈受到了福建路招捕使陈韡的赏识,他将宋慈调到福建,帮助自己平定闽中叛乱。宋慈智勇双全,曾经"提孤军从竹洲进,且行且战三百余里",主帅称赞他"忠勇过武将矣"。 3.惠爱子民,造福一方 在恩师真德秀与长官陈韡的推荐下,1231年宋慈被任命为长汀知县,开始了人生的新阶段。 当时的长汀地区交通不便盐,为了获取食盐,挑夫需要将海盐从福州背到闽西地区。运盐的道路异常崎岖,又有盗贼出没,一年左右才能够运到长汀,因此当地盐价高昂。 宋慈(剧照) 在前往长汀的道路上,宋慈亲眼见到挑夫运盐,这个景象对他产生很大的触动。 盐价居高不下,当地百姓苦不堪言,为了减轻居民负担,宋慈决定通过汀江向潮州采购食盐。 但在当时汀江险滩四伏,船只难以航行,于是宋慈亲自来到汀江观测探险,整治航道。汀江经过治理之后,潮州食盐可以通过航运到达长汀,往返只需3月。之后宋慈将盐廉价出售,百姓欢欣鼓舞。 与此同时,汀州各县等地的土特产也沿着汀江运往各地,闽西地区出现了"上三千下八百"的繁荣景象。 1238年,浙西地区发生饥荒,宋慈奉诏赈灾。到任之后他对当地饥荒情况进行了调查,天灾虽是主要原因,但人祸才是决定因素。因为地主豪强通过兼并扩大土地规模,与此同时隐瞒土地与人口逃避赋税,他们还将粮食囤积起来获取暴利,这才是饥荒的关键。 民生艰难,宋慈叹道:"强宗巨室,始去籍以避赋,终闭粜以邀利,吾当其谋尔。" 宋慈(剧照) 调查结束之后,宋慈实行了"济粜法",将公益手段与商业手段结合起来稳定市场,具体做法是根据经济实力将当地农户分为五等。 第一等级的地主交出存粮,半济半粜;第二等级地主只粜而不济;中等农户不济不粜;次贫者由官府进行部分济助;赤贫者则由官府全部救济。 整个过程有条不紊,在宋慈统一调控下,地主交出余粮,农户度过灾年,浙西地区的灾荒平稳解决。 当时的南宋,外有蒙古大军压境,内有奸相贾似道擅权,国土日渐沦丧,朝政愈加腐败。对于这一切,宋慈无能为力,他只是帝国芸芸众生中的普通一员,但他尽自己所能,守护一方百姓。 4.听讼清明,著书立说 时间很快来到1240年,这是宋慈步入仕途的第14年。54岁的宋慈或许不会想到,处于暮年的他竟然会迎来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转变,同年宋慈奉诏提点广东刑狱,担任提刑官。 宋慈(剧照) 当地官员多不履职,积压案件达到上百件,有的犯人关在监狱内数年都没有得到审判。宋慈父亲曾经从事司法工作,公正执法的处事风格对他影响巨大,西山先生的教诲也时常在他耳边响起。在宋慈看来,作为提刑官必须公正执法,"于狱案,审之又审,不敢萌一毫慢易心"。 可若想实现公平,只有正义的精神是远远不够的,宋慈还必须提升自己的法医学水平。 在当时的士大夫眼中:君子之道,当务其大。《论语》有言"君子不器",舍弃圣人言论去追求格物致知之类的技术,多数文人以此为耻。但宋慈为了提高司法水平,主动学习药理学,解剖学之类的专业知识,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合格的法医。 有一次,他在卷牍中看到一起自杀案件,死者是一位农夫,因为当时农夫自杀的例子很少,再加上案情描述含糊不清,这引起了宋慈的怀疑。 他亲自开棺验尸,结果发现死者伤口进刀轻、出刀重,不像是自杀的迹象。而且从仵作口中,宋慈得知死者死亡之时双手握刀。他还对死者的邻居、亲友进行了查访,发现这不是简单的自杀事件,而是是一起凶杀案。 宋慈(剧照) 在宋慈的努力下,案情逐渐浮出水面:一名叫做吴良的官员贪图美色,意图霸占死者的妻子,于是让管家将农夫杀死,并且做出自杀的假象。之后吴良四处打点,将案件草草了解。查出真相之后,宋慈将吴良依法处死,为死者洗刷冤屈。 宋慈秉承了儒家倡导的廉洁精神,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重视技术的重要性,在实践中寻求真理。相比较于依靠道德的传统方式,这种做法是一种历史进步。 1240—1247年间,宋慈在广东、江西、广西、湖南等地四任提刑官,所到之处"狱无冤囚,野无流民"。刘克庄赞道:"听讼清明,决事刚果,抚善良甚恩,临豪猾甚威。属部官吏以至穷阎委巷、深山幽谷之民,咸若有一宋提刑之临其前。" 多年的从业经历使得宋慈对于法医技术有了更深的认识,他在研究古代典籍之余有了更多的心得体会。1245年,宋慈转任常州知州,他开始编撰一部专业的法医典籍,两年之后终于完成了《洗冤集录》。 《洗冤集录》书影 《洗冤集录》汇集历代法医学成果,包括五代时期的《疑狱集》,庆元年间的《棠阴比事》以及《内恕录》。不仅如此,宋慈还将他丰富的实践经验融入其中,完成了这部史无前例的法医学巨著。 《洗冤集录》分为5卷,共53项,基本上包括了法医学主要内容。不仅如此,宋慈还扩展了学科视野,涵盖了解剖学,药物学等知识。他正确描述了人体骨骼名称和位置,提出迎日隔伞验尸的新方法。 书籍倡导实证精神,宋慈强调;不论任何案件,官员都必须"躬亲诣尸首地头"。南宋时期盛行程朱理学,主张"非礼勿视",检查尸体总是遮遮掩掩,但宋慈不拘泥于旧规则,他认为所有孔窍都必须仔细查验,即便是女尸也不例外。 但宋慈最大的贡献还是突破了传统的司法观念,古人历来强调道德的重要性,通过提高官员道德素质,将每个官员变成"青天老爷"的方式实现公平,所谓的程序正义往往不被重视。 宋慈纪念邮票 清官固然值得敬佩,但这只是个例。事实上,因为人性存在弱点,单纯强调官员道德水平难以实现普遍意义上的公平。作为法医学开山鼻祖,宋慈对程序正义的概念给予了足够的重视,虽然宋慈可能也没有意识到。 宋慈在书中强调法医技术的重要性,"每念狱情之失,多起于发端之差,定验之误,皆原于历试之浅。"所谓的正义不只是一种精神追求,而且还是一种可以量化的操作方法。在正义理念的指引下,用精湛的法医技术反复勘察,公平才能够真正实现。 但是光有技术也是不够的,官员素质差,再好的程序又有什么用呢?这个时候就需要"良吏",宋慈进一步写到:"盖死生出入之权舆,幽枉屈伸之机栝,于是乎决。法中所以通差今佐理掾者,谨之至也。" 宋慈 他还对"良吏"做了严格的要求,办案官员必须保持中立。为防止欺诈,办案人员在司法过程中切不可接见附近官员、秀才、僧道,因为这些人上通官府,下聚民众,可能对案情发展产生干扰。 唯有将"公平"思想与高素质"良吏"相结合,并且在科学程序的引导下,才能实现真正的正义。 《洗冤集录》耗费了宋慈的毕生心血,完成这部巨著后的第三年,宋慈因病去世。 宋慈在历史上的记载少之又少,《宋史》没有为他留下只言片语,《四库全书》在中仅仅留有六个字:"宋慈始末未详。" 宋慈塑像 古来圣贤皆寂寞,这不只是宋慈一个人的孤独。但终其一生,宋慈都在践行诸葛亮的格言"治世以大德,不以小惠"。 但什么是大德?传统文化认为是修身治国平天下。宋慈只是帝国官员中的普通一员,他既无法阻挡北方的蒙古大军,也无力改变国家黑暗的政局,他唯有尽自己所能维护一方安定。 无论环境多么黑暗,坚守自己的岗位,尽自己所能维护正义,或许是任何时代都缺乏的大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