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脊上的曙光 ◎王东安 贾国才著◎若惜 播音 点击收听|感受声音传递的温暖与力量 用文艺展现朝歌风采,用声音绽放朝歌魅力。 这里是文艺朝歌微信公众号"朝歌之声"节目,主播若惜在这个充满诗意的夜晚,将陪伴您度过一段温馨难忘的时光! 从3月9日起,为您送上一档"新书联播"节目,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们将每周一播送王东安、贾国才合著的新作《龙脊上的曙光》。这本书,不仅唤醒了四十年前黄洞五七中学那段尘封的记忆,字里行间更是充满着巨大张力和无限希望。笔墨当随时代,作者在后记里的仰天三问,可谓惊心动魄,也道出了写作动机:"大山里的幼教、中小学、高中,究竟该何去何从?如何让山里孩童有尊严的奋起于同一条起跑线上?新时代新农村的教育,怎样以史为鉴、继往开来?"衷心希望朋友们,一边聆听、一边思考,共同回答这个时代之问。您的聆听,就是对淇县教育事业的最大支持。 今天的节目,与您分享本书的第二部分——《自力更生建校园(上)》。 第二章 自力更生建校园(上) 夏日的阳光格外耀眼,雨后的山泉汩汩作响。1975年8月28日上午,第一届学生穿着母亲缝制的粗布衣,带着父亲的叮嘱,手捧印有"一身泥土进学校,两手老茧回家乡"口号的《入学通知书》,怀揣美好憧憬,从各自村庄屯寨出发,前往黄洞公社高中报到。 【一室两用 寝教合一】 从家到学校,路程大都在25里左右。一路上,山道弯弯,烈日炎炎,又要蹚水过河,又要翻山越岭,有的还要穿过黑黢黢的山洞。他们明知前方的路曲折难行,但依然是那么地兴高采烈。是啊,毕竟他们是一代幸运儿,终于实现了"上初中不出大队、上高中不出公社"的梦想。 阵阵山风吹来,一个个踌躇满志。他们左肩挎着书包,右肩扛着䦆头,说说笑笑、不知疲倦地走在高低起伏、坑坑洼洼的山路上。每个人的䦆头把上还挑着铺盖卷儿,大部分人的铺盖卷儿是用卧单包着的,也有用麻绳十字八道捆起来的。他们的书包五花八门,有的是用各种颜色的碎布头拼接出来的,有的是把装米面的布袋子铰掉大半截、缀上两根布圪零,有的是印有"为人民服务"红色大字的军用挎包。单从书包样式就能判断出谁家贫困、谁家光景稍好些。同学们彼此心知肚明,但谁也不会捅破这层窗户纸,无论是心里还是嘴上,丝毫没有嘲笑特困生的意思,只是羡慕身背军挎包的同学。 经过两三个小时的跋涉,同学们终于看到了夜思梦想的东岭,一个个情不自禁地加快了脚步。当他们迫不及待地跨入校园、走进自己的教室时,激情火热的心一下子凉了大半截。万万没有想到,室内没有课桌,没有杌子,只见山墙上糊了一块涂了锅灰的泥胎黑板,地上是铺着干草的大地铺,前墙、后墙上的窗户,只有窗户框和木窗格,没有安装玻璃,也没有钉塑料布。 "哎,看来教室就是寝室,寝室就是教室啊!" "这高中咋还没俺那初中好呢?" 同学们议论纷纷。 副校长王臣堂似乎料到会发生这种场面,在开学典礼大会上,他讲了这么一段话:同学们,这所高中是在全公社人民支持下,用半年时间建起来的,现在的条件是差了些,校舍也比较简陋。但是,我们应该听毛主席的话,"要能耐艰苦,要能白手起家"。只要我们发扬艰苦创业的精神,坚持"学朝农、赶共大",坚定地走自己动手、自力更生的道路,不仅我们的学习条件会改善,还一定能把你们培养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王校长铿锵有力、充满自信的讲话,令师生们群情振奋,赢得了一片掌声。既稳定了人心、鼓舞了士气,也为学校下一步发展指出了方向。 【人民教育人民办】 正像王臣堂所讲,这所高中是全民齐心办学的结果。1975年年初,县教育主管部门同意了黄洞公社创办高中的请示,并要求当年秋季招收第一批学生。面对任务很急和人财物短缺的局面,为了抢时间,确保9月份正式开学,选择校址时,放弃了公社所在地黄洞村和有充足水源的鱼泉村,而选择了具有发展空间的西掌学校(小学和初中)所在地东岭。筹建班子踏勘现场后集体决定,在西掌学校既有三排教室的基础上,向南北两端发展,先在南面加盖一长排教室,北面建一排伙房。 公社要创办高中的消息不胫而走,很快传遍了各个村寨。15个生产大队对建设高中的热情非比寻常,大队干部一个个争先恐后、纷纷请缨,社员们一个个摩拳擦掌、急不可待。西掌大队提供地皮,自然是当仁不让。其它大队则各显神通,有的选派石匠,有的选派木匠,有的选派瓦匠,有的援助房梁,有的援助檩条,有的援助石灰和红瓦。就连财力不济的大队也积极选派民工,主动承担起开山劈石、平整场地任务。真可谓有钱的出钱,没钱的出力。——这就是人民的力量,众志成城,心往一处想;攥指成拳,劲儿往一处使。全体人民勠力同心,自力更生,没向国家要一分钱,不到半年就建好了校舍。当然,那时候建房不需要设计图纸,也没有那么多审批手续。如果像现在先论证、立项,再征地、拆迁,再搞环评和施工,估计两年也建不好。 黄洞公社高中所在的东岭,呈南北走向,地势北高南低,地形南窄北宽,东西两侧各有一条斜坡土路通向学校。1975年8月,校区共有5排房屋,均坐北朝南,一水儿的红瓦青石结构。中间三排是西掌学校原有小学和初中的教室,其中有3间房临时用作高中老师办公室兼宿舍。最北端一排共3间房,是高中师生共用的伙房。最南端一排7间房由三部分组成,东西两头分别为三间开教室(兼男生寝室),西头是八一班,东头是八二班,中间一间为两个班女生伙用的寝室。学校还备有一辆四轮手扶拖拉机和几辆平板车,饲养着一匹马、两头驴。此外,西掌村在南河沟划拨给学校十多亩庄稼地。 也许是受"开门办学"思想影响,学校没有封闭式围墙,也没有正规校门,更没有挂校牌。校园地面凹凸不平,有几处山石露出地面一尺多高,更谈不上有什么休闲景观,唯有教室后面几棵野生刺槐和石榴树,还算得上一簇小景,虽然它们扎根在石头缝里的瘠土中,但生命力却是那样的顽强,一串串洁白的刺槐花刚刚唤醒春天,一朵朵火红的石榴花又点燃了初夏,那种蓬勃向上的无限生机至今难以忘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