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比朋友圈三天可见更残忍的功能戳破成人社


  成年人的社交生活有多难?
  有时候,一个软件功能更新,就能打破你小心翼翼维持的体面。
  12月21日,微信发布了新版本。
  不少网友庆幸——还好不是上线"访客记录"和"已读"功能,数万人点赞认同。
  更新留给网友最后的温柔是没上线"访客"和"已读"功能 / 微博
  因为,靠"朋友圈3天可见""不让TA看我的朋友圈",精心建筑起的社交堡垒,本就脆弱无比。
  1:
  不设这3个功能   其实是一种温柔   一次社交功能改版,就能引发一轮剧烈讨论。   幸好,这几个功能没上线。   1、 已读功能   正如网友所说,人性经不起"已读"的考验。   网友吐槽已读功能是负担 / 微博   当你好不容易忙完一天的工作回到家,准备好零食,调整好姿势,窝在被窝里,刚准备打开手机开始刷剧,工作群里,老板一条消息发来:   有一个紧急的会议报告,谁有空赶紧做一下,马上发给我。   本来可以安静地装死,但赫然显示的"已读"二字,已残酷宣判:   "被加班砸中的幸运儿,就是你了"。   有网友曾发帖吐槽,作为一个上班族,她坚决拒绝已读功能。   "有了微信之后,工作响应时间已经比上班时间延后了许多,如果有了已读功能,还活不活了。"   没理由逃避工作,也没有可供喘息的机会。   工作如此,爱情同理。   有人说,对于在爱情里劣势的一方而言,每一次的已读不回,都是一次不安的折磨。   如果已读功能上线,这样的对话就会无数次上演:   网友在微博上质问男友 / 微博   当秒回信息变成了检验感情的标尺,它就化为互相伤害的利器。   微博下线已读功能后,网友在评论区表示支持 / 微博   在成年人的世界里,回复是礼貌,秒回看情分,有时候,不回复就是一种回复。   人与人之间心照不宣的默契一旦被打破,看到背后残破不堪的真相,真的不会开心。   "我宁愿相信你是没看见,也不愿看到你已读不回。"   不设"已读",撑住了成人社交的最后体面。   2、查看撤回消息功能   在没有后悔药卖的世界里,微信的撤回消息功能,给了人两分钟反悔的时间。   工作群里,撤回一句无心之失,可能避免一场小型尴尬。   家族群里,撤回一句发错群的脏话,你还是长辈眼中的乖小孩。   和暗恋的人聊天,撤回一句没忍住的告白,朋友还能继续做下去……   美国社会学家Erving·Goffman曾提出"拟剧理论"。   说的是,人们会通过选择适当的言辞、行为,来塑造自己在别人心中的印象。   每个人都在生活中,有意无意地维持自己的理想形象。   但哪怕是成年人,也总有失控的时刻。   一时头脑不清醒,或情绪上来,说了词不达意、不该说的话,是常有的事。   假设有了查看撤回消息功能呢?   好一点的情况,你原本只是手抖打错了字,在对方的追问下,又要废一番口舌去解释。   坏一点的情况,正像有人说的那样:"撤回的消息,都是不能说第二次的话。"   在查看撤回消息功能面前,一时冲动说出口的"分手吧",对方再也不能假装看不见。   那些冲动型人格的人,生活会失去许多挽回的余地。   作家廖一梅感叹:"一个人要隐藏多少秘密,才能巧妙地度过一生。"   在查看撤回消息功能面前,你无心泄露的秘密,再没机会掩饰。   "语言在表达爱意时,总是无力;在表达伤害时,却很锋利。"有些伤人的话一旦发出,隔阂也跟着造成了。   没设"查看撤回消息"功能,是留给成年社交最后的温柔。   3、 查看访客功能   如果可以查看访客记录,对于有暗恋对象的人而言,无异于一个噩耗。   再也不能明目张胆地偷看TA的朋友圈,默默了解TA的生活。   舆观网YouGov曾就年轻人使用社交媒介的问题,做过一个调查。   结果显示,近半数成年人都有偷看自己现任社交平台的经历。   15%的人表示,自己每天都会查看另一半的短信和社交平台。   监视另一半社交平台的频率统计 / 舆观调查网(YouGov)   在各种关系中,访客记录功能都能被利用。   每一条动态,都可能会沦为大型抓包现场。   网友吐槽自己经常被现任的各路前女友围观 / 微博   竞争关系的同事、闹掰了的闺蜜……一一现形。   一旦发现,难保自己不会脑补一场大戏。   把精力耗费在理不清的人情纠葛上,搞得自己心力交瘁。   2:
  社交网络   缩小个人空间   小时候,逢年过节被父母要求在亲戚朋友面前来一段才艺表演;长大了,在应酬场合被各种眼神示意敬酒,还要连带一串客套说辞不重样……   不这么做的话,就会被认为没有礼貌、没有教养。   这种"身不由己"其实一直没消失,只不过随着身份的转变、技术的发展,换了一种形式。   同事、上司、爱人、好友发来的消息动辄999 。   有的来不及回,有的是看过后,不想回。   被工作和生活掏空的年轻人,也想有那么片刻时间,能不被过度干扰,不必去讨好任何人。   只是,工作中的同事、客户可能会越加越多;   微商、代购,动辄刷屏;   没有征求意见,就被拉近莫名其妙的群。   三五年没联系,唯一的聊天记录就是求点赞。   明明都不熟,却三番五次让帮忙砍价抢优惠。   这些琐碎的"骚扰",让人烦不胜烦。   所以啊,人们对"已读""访客记录"等功能充满担忧,也是想给自己留点喘息的机会。   3:
  社交需要边界   尊重别人,也别忘了尊重自己   不可否认,某种程度上,朋友圈是主动选择的结果,被垃圾信息困扰也跟自己不会筛选、经营朋友圈有关。   如果不想被裹挟着走,就需要学会say no,坚持自己的交友原则。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社交软件里"装死",不发朋友圈、装作不在线,甚至最终直接卸载软件……   用一种"消极社交"的方式减少与他人的联系,在主动拒绝无效社交的同时,和别人的生活保持距离。   大张伟被问及不发朋友圈的原因,回答"我不认为谁都是我的朋友" / 橘子娱乐《新青年·尬聊》   但想保持隐私,需要的不仅仅是"沉默"。   更重要的是,用尊重和适当的拒绝去建立"交往边界",给彼此一点喘息的机会。   1、尊重别人的隐私   如今,我们能打破时空距离,做到随时都能和对方取得联系。   但也正因如此,有人开始把对方的回应看成是理所应当的。   "他没有回复我的消息,是不是对我有意见了?"   "他/她已经两个小时不回我了,是不是不爱我了?"   某情感调节综艺中,一对交往一年的情侣因不及时回复消息而互相猜疑。   主持人感叹:"现在的恋爱谈得太简单了"。   曾经,思念是赶很远的路去见恋人的欢喜,是冬天送晚饭给对方生怕饭凉了的焦急……   现在,都被简化成了"等待回复消息"。   难怪主持人会说"这样的恋爱怎么这么没劲呢"。   相比于真心的陪伴,仅仅计较社交回复的恋爱太单一了/《爱情保卫战》   除了无聊,更让人疲惫和心累。   感情不再是点滴细节中透露出的爱意,反而成了可量化的消息回复速度、视频次数、朋友圈点赞记录,甚至是每日问候的句子长度……   一旦对方暂时"隐身",便开始质疑TA对这份感情的态度。   但再亲密的感情,也要有界限感。   2、敢于开口拒绝对方无礼的要求   面对别人的请求,我们习惯了用礼貌去回应,即使心里万分不情愿。   转发朋友小店的广告、点进投票界面给同事的孩子投票、为了同学拿到抽奖资格点赞刷屏的朋友圈……   心里说了千百遍"我不想",嘴上还是不好意思拒绝。   从不敢开口拒绝的那一刻起,关系的天平就开始倾斜了。   你觉得不情不愿,百般不舒服。   对方却以为你心甘情愿,下一次更毫无顾忌。   本是为了保留礼貌去维持双方关系,时间久了,反倒积聚了更多矛盾。   微博网友分享自己因"不会拒绝"而遭遇的困扰 / 微博   学会拒绝很重要,也没有那么难。   电视剧《家有儿女》中,刘星同学的妈妈来家里做客,面对她的种种要求一家人都不好意思拒绝。   但在她想要看小雪的杂志时,小雪直接回应道"不,对不起阿姨"。   小雪拒绝对方的要求/《家有儿女》   她以为父母会批评她没礼貌,父母反而向她请教如何能坦荡地说出"不"。   小雪说,"我有权利拒绝别人。无法说不是一种控制力差的表现。"   说"不"其实很容易 /《家有儿女》   在不敢拒绝只能答应的时刻,也许你以为的礼貌早已变了味,变成了卑微的讨好。   我们常误以为"擅长社交"和"情商高"成正相关,在社交场合游刃有余的人,更值得去深交。   但这种说法是不成立的。   相反,我们需要正视"社交骚扰"。   大量外界刺激会加速能量的消耗。   所以我们更需要给自己留下独处的时间,来进行安静的、深度的思考。   学会抛弃掉无用的关系,适当地保持沉默和距离。   比尊重他人更难的,是尊重自己。
网站目录投稿:问文